语文课词汇教学“三比较”

2009-03-30 09:46王辰香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小艇比较法词句

王辰香

词句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这里,词句教学的目标分两层:第一,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品味词句就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需要做到理解与品味结合,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几种比较法的运用: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伏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比较体味,学生对“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

1. 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 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用得准确生动,包含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

还有一种是增加比较。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有一句话“董存瑞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教学这个句子时,在句子上添词变成“连长,让我去炸掉它吧!”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体会出课文的句子用得好,因为能够表达出董存瑞请求任务时的坚定,毫不犹豫,语言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层。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词句教学的目标。长期坚持训练,能培养学生品词品句能力,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猜你喜欢
小艇比较法词句
应用比较法 培养物理知识迁移能力
池上
怎样引导学生证明不等式
威尼斯小艇的“秘密”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巧妙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