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训练的着力点

2009-03-30 06:23李成杰
商情 2009年33期
关键词:脉络语感思路

李成杰

【摘要】培养语感,打好“双基”;把握思路,提高阅读能力;学会联想,训练作文技巧——是语文训练的着力点。

【关键词】语文训练语感

一、培养语感,打好“双基”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语感,即“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它是个综合概念,离不开对语音、文字、词汇、句子等语文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条件。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潜思,培养语感呢?

驱遣想象,诱发语感。古人强调读书要读进去,想出来。就是说,阅读与想象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有三种情况:一是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发现其意蕴,体会遣词造句的目的,语感即生。二是运用形象思维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情景,产生“内心视像”,并由表及里认识、升华。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把战场上的险情和黄继光的表现,一幕幕像放电影似的在脑中过一遍,构成一幅汇声色形于一体的生动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和感情上的共鸣,并从黄继光的表现中看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从而陶冶了情操,诱发了语感。三是材料(或情节)连缀。即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三四个零碎的事物或细节,要求学生补充、续接、扩展,使这些材料演化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如拟出“夕阳”、“新芽”、“泪”、“残疾青年”,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用这四个词语缀合成一个具体事件或故事。这样进行语言实践,久而久之,语感能力增强了,想象性的诵读也便形成一种习惯和能力。

反嚼意会,回溯语感。意会指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课文所蕴含的意义联系,直接获得对课文整体认识的心理过程。它侧重于对课文带有直观性质的模糊理解。对词、句、段、篇阅读有所理解,但难以言传,此时便可引导学生从上下文联系中,由字里行间寻求形成意会的突破口,回溯语感。

唤起“感通”,深化语感。情感上的激发与“感通”,要以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情景意境的再现与设想为前提,但都少不了语感的参与。

二、把握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把握思路,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能力必须靠反复的阅读实践才能形成。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要踏踏实实摸清楚”。首先要把握全文的思路,其次是把握段落的思路,再次是把握句子的思路。“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无穷”。那么,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从文章思路入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善于铺路。即根据课文思路特点,结合学生学路,采用恰当的教路,给学生铺搭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引导学生弄明白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把握课文底蕴。

巧于指路。作者的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要使学生学会把握思路,教者要巧于揭示规律,“授之以渔”,让学生有章可循,有律可遵。各类文章思路有其内在规律,如记叙文或顺着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件发展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作者认识过程、感情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展现人物性格各个侧面的脉络发展;说明文或顺着方位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物发展变化和生产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不同类别、构造、功能和特征的脉络发展。讲清了各自的规律,再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中心句和表现方法,学生阅读分析就有了准绳,能理出每段每层思路,把握文章思维流程。

妙在领路。就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适时、适度地作指导。有两种做法:一是给样子。即学生在开始运用规律、方法阅读还处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需要“师傅领进门”。怎么领?现身说法,用揭示的规律、提供的方法具体分析两篇讲读课文,起示范作用,同一体裁的文章或每一单元给一次样子即可,其后就该“修行在自身”了。二是搀膀子。学生在“修行”过程中,决不会一帆风顺,教者就要扶他一把,予以点拨,启迪其自求自得。当然,搀膀子也不是随便搀搀就可完事的,也颇有讲究。比如要把握火候——什么时候该点拨;要掌握分寸——该点拨到何种程度;要运用技巧——该用什么方法去点拨;要随机应变——解决猝不及防的问题。所有这些,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否则就难以驾轻就熟。

三、学会联想,训练作文技巧

纵向联想与横向联想。所谓纵向联想,也叫层递式联想,举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古到今,由小到大等的联想,皆属此类。如写《树木森林气候》,就启发学生由此联想到个人、群众、社会风气三者的辩证关系,联想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内容,有深度。横向联想又叫并列式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呈并列关系的联想。

感性联想和理性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就是感性联想。这种联想主要用于记叙性的作文。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其中描写又是附着于记叙上的。描写人物的活动、环境的变迁、情节的推移等,往往需要展开联想。其所联想的“人或事物”,可以是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都不是作者眼前所看到的,因此这种联想必然地都带有想象的成分。如写《我爱幻想》,可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畅想未来的方式写人记事,抒发情怀。至于理性联想,是“由于某个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所使用的是理性材料,即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证明自己观点。

这种联想主要用于论说性的作文。在论说文写作中,联想实质上就是一种推理的过程,逻辑联系的过程。如写《养花》的读后感,可由“养花的乐趣”联想到“学习的乐趣”,也可联想到“劳动的乐趣”,甚至还可联想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等观点这种联想的“概念”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是通过逻辑推理而“由此及彼”的,所以理性联想又可叫作推理性联想。至此可见,联想乃是一种具有三重品格的思维能力,即除了它本身之外,还包含着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抓联想能力的培养,也就抓住了作文教学的“牛鼻子”。凡能展开联想,作文便可左右逢源,反之则进退维谷。当然,这里还得有个前提,即注意指导学生不断丰富生活面和知识面,储存信息,联想必须恰当。对感性联想来说,必须合乎情理;对理性联想来说,则必须合乎逻辑。

猜你喜欢
脉络语感思路
四川非遗类旅游纪录片发展脉络浅析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我的思路我做主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