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不离不弃 尽心赡养认来的娘

2009-04-02 05:00施由森
老同志之友 2009年6期
关键词:永春县五保户妻子

施由森

40年前,25岁的他把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五保户”老阿婆认做母亲,然后与妻子一起尽心尽责地赡养。现在,老阿婆已经106岁了,身子骨还非常硬朗,而他也65岁了。如今,这位白发斑斑、满脸皱纹的儿子谈起当年的选择依然是无怨无悔。

苦难童年,渴望家的温暖

1943年,吕士佃出生在永春县蓬壶镇军兜村一个贫困的家庭。“刚3岁的时候,母亲就撒手西去,一个原本完整的家庭从此被无情地撕破。”吕士佃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仍有些悲伤,当农民的父亲没有能力供他读书,他仅读了一个月不到的书就辍学了,开始帮人家放牛讨生活。

生活中总有太多的不幸,灾难也是接踵而至。1955年,在母亲去世10年后,父亲也离他而去了,年仅12岁的吕士佃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开始靠四处打工、帮人家放牛维持生活。”

1957年,四处漂泊的吕士佃来到永春县下洋镇曲斗村放牛,认识了“五保户”刘七。“老人已经55岁了,每天都在‘曲斗宫帮粮站卖稀饭。”吕士佃说,后来听人讲才知道老人的一辈子也很曲折,丈夫早早就过世了,儿子也夭折了,因为生活艰辛,唯一的女儿给邻村人当童养媳。

看到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而自己也已没有父母,同病相怜的吕士佃第二年就认老人当母亲,老人也应允了。那段时间里,他参加了当时的大炼钢铁,1959年又帮医药公司上山采草药,直至当年冬天才回到曲斗村种田。

然而,回来一年还不到,老人就不要他这个“儿子”了。虽然从没有问过是什么原因,但吕士佃现在猜测可能是老人怕自己老了会连累他,因为当时他还没有结婚。

认养母亲,只为家的完整

被老人“赶”走后,吕士佃又回到了一个人的生活,还照样住在曲斗村。种田、放牛,倒也很自在,只是没有一个家总感到一颗心空荡荡的,无着无落。

1966年,吕士佃到天湖山当了煤矿工人,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矿上的生活比较充实,暂时冲淡了想家的念头。1968年,吕士佃经人介绍,认识了小自己3岁的妻子林换,没多久就成家了。

“姐夫(老人的女婿)、还有岳父都让自己回去。”吕士佃说,虽然自己8年前被老人“赶”出来,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老人,当大家让自己回去的时候并没有多想,而且妻子也很支持。回去后看到老人没有再反对,吕士佃很高兴,“有了母亲,这个家又成了一个完整的家”。

重新搬回老人的住处,吕士佃不但帮老人还清了她当年赡养婆婆时欠下邻居的300斤稻谷,还修缮了已经破旧、漏雨的竹编厨房,一个家又充满了生机。特别是吕士佃的四个子女的相继出生,更是给这个家增添了许多欢乐与笑声。因为有孩子的赡养,刘七老人也告别了“五保户”的生活。

尽心赡养,让老人安度晚年

“老人的身体很好,几个孩子都是她帮忙照顾带大的。”吕士佃说,自己在煤矿里上班,妻子要料理农活,幸好有老人在家里帮忙,才不会手忙脚乱。

1973年,吕士佃和妻子靠着省吃俭用建起了新房,并与老人一起搬进去。随着孩子一个个长大,老人也慢慢变老了,但是吕士佃和妻子并没有嫌弃过老人,相反更尽心尽责地赡养她,家里养的鸭、兔,每次杀的时候就是自己不吃也要给老人留一份,老人喜欢吃什么就做什么给她吃。每次老人‘整十的大寿,都按农村的风俗给她过。

1993年,已经91岁的老人因为患白内障两眼都看不见了,老人的生活就全部由吕士佃和妻子一起照料,帮她洗衣服、倒大小便。“冬天,怕老人用电热毯、‘火瓮(闽南农村旧时一种取热的竹编器具)不安全,就用热水袋给她取暖。”吕士佃说,每天都要给老人换两三次的热水,保证老人暖暖和和的。

几个孩子对老人也都很孝顺。如今,三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自己建了新房子搬出去了。每次只要从外面打工回家都会过来看看、聊聊天,女儿有时候会回来帮她奶奶洗澡换衣服,特别是2005年冬天老人因为出来晒太阳不小心摔倒造成大腿韧带损伤而走动不便后,经常回来帮忙,“老人有120斤,妻子一个人抱不动”。

“当时认老人做母亲,有不少人说自己是傻子,一个‘五保户有什么可贪的。”吕士佃说,这一切只有自己内心清楚,而且“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

猜你喜欢
永春县五保户妻子
永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永春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永春县2016年9月15日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浅析农村“五保户”供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村里最后一位五保户之死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对策──以五保户、低保户为研究视角
妻子的发型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