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2009-04-05 14:13张治银
关键词:通俗化大众化中国化

张治银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1929年林伯修在借鉴日本文学的基础上,在中国首次提出了“大众化”的口号。他说:“使大众理解”,“是普罗文学底实践性底必然的要求”,“也是普罗文学底大众化问题底理论的根据。”“如若不能达到使大众理解底程度——大众化,它便不能得到大众的爱护。”[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党的重要文献中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掀起了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又一个高潮。那么,什么是大众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怎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文试图对1929年以来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予以综述。

一、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一)大众化的内涵

文字通俗易懂。一是要明白易懂。语言文字的明白易懂是大众化的必要途径。有学者提出要“把文字写得浅白易懂”,“把讲话或文字的形式通俗化,使一般人都能听懂、看懂、理解它、接受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3]二是要运用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是语言文字明白易懂的重要判断标准。学习群众的语言是大众化的前提。毛泽东在谈大众化的内涵时指出: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4]

形式耳熟能详。一是利用旧形式。旧形式为群众所熟悉,恰当运用旧形式,有助于群众掌握理论。有学者认为:“有些作家利用了旧形式,用了最通俗的文体向大众说明国难的危急和自救的方法”,因为群众对旧形式耳熟能详,宣传的内容就容易为群众理解和接受。[5]二是采用群众形式。采取群众熟悉的共同的形式,也是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彭真提出:“应该与群众采用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形式,树立为群众所容易掌握的和群众所熟悉的,即群众自己的形式,大众化的形式。”[6]

内容准确生动。一是符合群众需要。内容要符合群众的需要才是真正的大众化。有学者认为:“语言文字的通俗,自然是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假如我们的作品内容不合群众的需要,那么,即使再通俗,也不是真正的大众化。”[7]二是做到准确、鲜明、生动。有学者认为:理论大众化首先要“把问题解释得正确”,“有逻辑性,有说服性”,“不能牵强附会,随意歪曲。”其次要“是非分明,观点鲜明”,“多举一些生动的事例”,“启发人的思考”。[8]三是从群众出发来教育群众。从群众现有的水平出发,逐步提高群众的素质。有学者认为:“大众化就是从群众出发来教育群众。”一方面需要照顾群众的水平,在群众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由浅到深、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发扬群众的创造,宣扬劳动阶级的优良素质”,即通过宣传群众的积极面,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实现群众素质的提高。[9]

情感打成一片。情感是实现大众化的催化剂。一是与群众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大众化要求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大众融为一体。毛泽东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10]二是把握群众思想感情。有学者认为:通俗的文章“要求把握群众的情绪,了解生活前进的脉络,从群众的生活感受出发,用易于为群众接受的形式,把道理送到群众的心坎上。”[11]三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学者认为:要做到大众化,“首先要教育改造自己”,“向工农群众学习,要与工农群众结合,改造自己旧的思想和感情,在思想感情上来一个变化。”[12]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理论掌握群众”说。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理论掌握群众”,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13]

“群众掌握理论”说。有学者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当代青年,能够普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普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修养。”[14]

“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兼有说。有学者指出:“理论通过它提出的理想、目标、纲领、政策、口号,通过它阐明的实际利益,让群众懂得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为利益和理想奋斗,这就掌握了群众。至于群众掌握理论,那是需要较高条件的,没有相当的文化修养、知识积累、抽象思维能力,是谈不上掌握理论的。”[15]

“理论联系实际”说。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一个群众性的实践活动”,“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民族环境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成为共同的思想基础。”[16]

“质、量”说。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兼有质和量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质的规定性包含“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量的规定性指“普及与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辐射范围宽广,超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界限。”[17]

“过程结果”说。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过程与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以及由初级起端的循序递进性,等等。”作为一种结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表现为“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包括态度和行动的支持;其次表现为成为人们的“指导思想”、“生活秩序的内在规则”、“建立意义系统的内在根据”;再次表现为“社会大众的日常话语的一部分”,成为民众介入或参与程度的标志。[18]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一)现实的需要

改造党员群众的需要。有学者认为:“在无产阶级获得政权之后,旧社会的残遗,并未完全肃清,新社会在长时期中,在一切关系中,即在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意识的种种关系中,仍然没有脱去旧社会的熏染。所以在过渡时期中,即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就需要人类大量的改造,需要人们对于劳动的态度、道德观、世界观以及生活等等的改造。”[19]

完成革命建设任务的需要。有学者认为:“工农是改造客观世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但是要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就要加强对工农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20]“无产阶级的哲学理论一旦为工人阶级自己所掌握,就一定成为伟大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的胜利就有了可靠的保证。”[21]

(二)理论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人类普适性特点”,“具有实践性品格”,“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自由和解放”,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与本土文化的结合”,“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宣传普及的过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更正以往对马克思主义误读的需要,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深入人心,也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3]

三、怎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首先应当深刻领会和掌握理论的精神和实质。只有领会得深刻,才能做到深入浅出,才能通俗化得正确,才不至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庸俗化了。”[24]

密切联系实际。哲学的群众化的内容“应该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群众的斗争、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是广大群众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能帮助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5]有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实际相结合的四个途径:“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官学’走向‘民学’”、“从党员走向群众”、“从书斋走向生活”。[26]

(二)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区分不同群体的层次,采取不同的对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细分“对象群体”,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适应党政干部、青年学生、普通大众等不同层次”的需求。[2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需要区分同一群体中的层次,以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靠力量。刘少奇将群众区分为积极分子、中间状态、落后状态。他指出:“在一切群众中,都有比较积极的部分及中间状态与落后状态的部分,然而积极分子总是比较占少数,中间与落后状态的人总是组成广大的群众。”组织积极分子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要经过积极分子才能去吸引与推动中间状态与落后状态的群众”,“如果中间与落后状态的群众还未自觉,我们就要善于去启发他们,并要善于等待他们。”[28]

(三)广泛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

运用语言载体。一方面要学习群众语言。有学者认为:“我们要使哲学群众化,非努力学习群众的语言不可,非整顿文风不可。”“学习语言,固然从外国语言和古人语言中,都可以学到一些我们所需要的、有生命的东西。不过最重要的,是多向人民群众的语言学习。”[29]另一方面要提炼群众语言。有学者认为:“有些文艺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不适当地任意地采用方言、土语,对人民语言不做加工和提炼的工作,在语言上不下苦工,有些通俗化的文艺作家满足于沿用封建旧文艺中的陈词滥调,而不去努力汲取新鲜活泼的人民语言,也是错误的。”[30]

运用大众化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要完成大众化,就不能把利用旧形式这一课题一脚踢开完全不理!一脚踢开是最便当不过的,然而大众也就不来理你。”[31]有学者指出:“第一须运用大众所爱好的体裁的各种要素创造出新的形式来;第二我们须用新的内容去注入旧的形式或用新的描写方法逐渐去修改旧的形式;第三我们适合着大众的文化水平去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来。”[32]

创办大众化刊物。办好工厂小报和群众报纸,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瞿秋白指出:“党的宣传,首先是要‘脸向着群众’。工厂小报和群众报纸是在真正广泛的群众之中的宣传武器,这不是给少数革命的青年学生和工人之中千分之一的知识程度较高的人看的,这是给真正广大的工人劳动者读的,甚至于不识字的人听的。所以一般同志都要切实的注意这个问题。”[33]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普及与提高

普及与提高的联系。其一,普及与提高都要以工农兵大众为基础。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末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用什么东西向他们普及呢”,“只有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因此在教育工农兵的任务之前,就先有一个学习工农兵的任务”。“提高要有一个基础”,“只能是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去提高”,“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提高,沿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34]其二,普及与提高相互促进。毛泽东指出:“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普及工作不但不是妨碍提高,而且是给目前的范围有限的提高工作以基础,也是给将来的范围大为广阔的提高工作准备必要的条件。”总之,“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35]

普及与提高的区别。一方面,普及与提高是人民群众不同阶段的需求。毛泽东认为:“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因此也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另一方面,中国的现实更需要普及。现在工农兵“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36]

(二)通俗化与庸俗化

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通俗化与庸俗化的本质区别在于理论的准确性,而不在于用语深奥或浅显。有学者认为:“把正确的理论通俗化,只要理论不歪曲,不错误,是绝没有庸俗的危险的。‘庸俗’两个字的意思,本来是指俗流的,浅薄的,错误的见解,并不是说用语浅显,就会庸俗起来。”[37]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需要通俗化,反对庸俗化。有学者认为:“但通俗化并不是庸俗化,如果庸俗化了也是不行,因为新哲学是严肃的、伟大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38]

通俗化不等于低级趣味。通俗化需要语言符合大众口味,但又反对语言上的低级趣味。有学者认为:“要反对故意将语言降低到失掉了进步性的程度去迎合一般落后的大众低级趣味。即是说,我们一方面主张语言通俗化,一方面又反对将语言转化成为低级的语言。因为那种语言决不能为进步的大众服务,决不能代表大众语言而成为真正的‘大众语’。”[39]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前提目的说。有学者认为:“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国化要求大众化,但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完成大众化。中国化与大众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40]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从理论上讲,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结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不可能真正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脱节现象。所以,“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让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为人民大众了解、理解、认同、信仰、运用,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41]

依存转化说。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大众化则是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俗化、大众化是它的一种形式,中国化的内容则决定着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反过来又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效果。”从提高和普及的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更易于为中国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接受与掌握,着重点在于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则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创造出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着重点在于提高。”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通俗化、大众化,通俗化、大众化必须提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必须在大众化的基础上进行,大众化在中国化的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42]

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是准确界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界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重要环节。当前学术界主要从内外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内部主要从普及与提高、通俗化与庸俗化等矛盾关系的角度展开;外部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的关系角度进行定位,研究中还需要从学理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内部结构进行剖析。此外,弄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研究内容,是政治学还是传播学的研究内容等学科归属问题,也是界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合理界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才可能真正弄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定义、内容、结构、过程、规律、途径等。

二是借鉴相关学科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还需要将之常规化、学科化。这即需要在界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之后,合理借鉴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关、相近学科体系、规律。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够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在理论上不断得到借鉴完善,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是借鉴国内外大众化的经验教训。从国内大众化的发展轨迹看,主要经历了文学民众化、文学大众化、哲学大众化、新启蒙运动、哲学群众化等重要的阶段,尽管各阶段大众化并未直接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所有主题无不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的,并且提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大众化方法。此外,对国外关于大众化经验的借鉴也有待于展开。

[参考文献]

[1] 林伯修.1929年急待解决的几个关于文艺的问题[J].海风周报,1929(12):5.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3] [38]陈唯实.新哲学体系讲话[M].上海:作家书店,民国26年(1937).2.

[4][10][34][35][36]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851.859-860.862.861-862.

[5] 胡绳.胡绳全书(第一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9.

[6] 彭真.改造我们的党报[N].参考消息,1948- 02-11:(1).

[7] 默涵.略论文艺大众化[A].文振庭.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390.

[8] 沙英.多写一些理论通俗化的读物[N].人民日报,1962-10-11:(5).

[9] 宫逢非.大众化编写工作[M].东北书店,民国37(1948).5.

[11] 王惠德,贾春峰.纪念《大众哲学》出版五十周年[N].人民日报,1986- 03-21:(5).

[12] 周扬.继承和发扬左翼文化运动的革命传统——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0- 04- 02:(5).

[13] 骆郁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23.

[14] 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26.

[15] 龚育之.理论与群众——《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俗读本》读后[N].人民日报,2004- 07-29:(9).

[16] 范津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J].理论视野,2007(11):34.

[17] 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27-28.

[18] 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 思想理论教育,2008(5):9.

[19] 李达.社会的意识形态[M].新华书店,民国38年(1949).60.

[20][21] 陈唯实.陈唯实文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270.156.

[22] [41]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9.22.

[23] 陈方刘.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1):9-10.

[24] 何舒.为农村读者写作通俗政治理论读物[N].人民日报,1956- 02-17:(3).

[25] [29]沙英.谈哲学群众化[N].人民日报,1964- 05-26:(5).

[26] 王建华.“两个转变”与“四个走向”——论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前沿,2008(4):67.

[27] 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2.

[28] 刘少奇.党的群众路线问题[A].陈伯达.有事和群众商量[M].牡丹江:东北书店牡丹江分店,1947.20.

[30] 周扬.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N].人民日报,1952- 05-26:(3).

[31] 茅盾.大众化与利用旧形式[A].文振庭.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387.

[32] 寒生.文艺大众化与大众文艺[A].文振庭.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88.

[33]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卷)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03.

[37] 艾思奇.大众哲学[M].新华出版社,2001.232.

[39] 任白戈.“大众语”的建设问题[A].文振庭.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237.

[40] 为什么要强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兵团建设,2007(11):100.

[42] 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关系论析[J].河北学刊,2008(3):21-22.

猜你喜欢
通俗化大众化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