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关爱留守学生

2009-04-08 09:36杨长艳
中小学校长 2009年3期
关键词:亲情儿童家长

杨长艳

当前,农民外出务工成为增加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当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的时候,他们的子女都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予以照顾,成为一族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孩子用自己幼稚的双肩扛下所有的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留守学生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逃学、上网、沉迷游戏、惹是生非……其教育变成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据调查,湖北省恩施州某县约有留守学生一万余名,仅城郊某小学就有546名这类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留守学生的监护主要是“单亲监管”、“隔代托管”、“亲友托管”、“寄宿学校”或“无明确托管”(由大一点兄姐照顾小一点的弟妹)等形式。由于缺少家庭的约束和呵护,缺乏必要的关爱,他们长期处在亲情缺失和管理真空之中,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上出现了一些障碍,甚至出现了意外和犯罪等极端现象,这也严重影响到这部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关心帮助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胜似亲人的爱的蓝天。

一、我校探讨留守学生问题的主要思路

(1)各级联动,将关爱留守学生行动落到实处。

(2)深入调查摸底,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3)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学生氛围。

(4)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

(5)建立关爱留守学生基金会和“隔代家长学校”,形成关爱留守学生的长效机制。

(6)安装亲情电话,建立“校信通”平台。

(7)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

二、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我们形成了以下基本观点

(1)只要打工经济还有市场,就不可避免存在留守学生现象,所以我们要正视客观现实。

(2)留守学生的教育与关爱必须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机制,“三足鼎立”只有当三足的长短、力度差不多时“鼎”才能“立”起来,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

(3)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影响必须协调发展,其基本策略是:学校是主阵地,社会组织(各级党委政府、妇联、共青团、工会、关工委、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司法机关)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家长、代理家长、学生自身以及亲朋邻居)要确保已有的经验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在探索留守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主要作法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通过“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对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监护人情况等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学生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这是教育、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的创新。把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表现、健康状况、考试成绩、家长来信,电话记录等方面的内容都填进学生“成长记录袋”。学校定期跟踪检查、督促、掌握留守学生成长情况。每逢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乘外出务工的留守孩子父母回家之际,学校及时召开家长会议,在家长面前展示“成长记录袋”,让他们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个别因事不能参加会议的家长,由班主任带着“成长记录袋”家访,相互交流,不仅丰富了“成长记录袋”内容,还零距离沟通,使关爱工作到位。让农村留守学生在学校、家庭联合下,天天有温暖、时时有关爱、处处有亲情、人人有进步,快乐成长。实践表明:这种做法好处有二一是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使之放心;二是学生升级、班主任更换,让新的班主任了解留守孩子的真实情况,继往开来。

(2)开通免费亲情电话和“校信通”平台,使之成为留守学生与家长联系的纽带。学校专门为留守学生开通的免费“亲情电话”。为了方便学生使用,将电话安放在学校小卖部,学生随时可以和家长联系。在移动公司的支持下,我们在全县率先开通“校信通”短信交流平台,既可以实现短信群发,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点发,还可以让学生将要给家长说的话写下来通过电脑网络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这样,学生与家长、代理家长与学生家长、老师与家长、老师与代理家长之间均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或网络交流平台相互沟通。

(3)聘请校外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为留守学生保驾护航。由于长期缺少父母情感的滋润,不少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些人甚至出现心理扭曲,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我校针对留守儿童情绪波动大,自控意识差的特点,组织系列教育活动。先后组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法纪法规教育,开展“拒绝网吧,健康成才”千人签名、“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以及“我留守我成长我快乐”等主题教育活动。还将聘请县妇联、县文化馆、交警队等单位的同志为校外辅导员,聘请派出所管片民警为法制副校长。他们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发挥个人特长,从多方面关怀留守儿童成长,为留守学生保驾护航。

(4)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充分发挥了妇联组织协调、维权职能,推动出台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留守学生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法制环境;号召社会群体组织为留守学生送温暖,组织临时妈妈成立一帮一小组,从多方面关怀留守学生成长。

(5)继续开办家长学校,将“代理家长”、“临时家长”的培训作为重点。

四、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初探

有学者曾说“‘留守学生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我们不这样认为。也许上面所讲的问题只是笔者就某校、某县或某州情况而言,并不能反映全貌,因此所讲的对策也只是一孔之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全国一盘棋:

一是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劳务输出地转移,使中西部剩余劳动力就地或就近就业,没有流动的家长就没有留守学生,也不会出现流动学生;随着沪蓉西高速及宜万铁路的相继开工,恩施州各县市都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工业园区,已有数家沿海沿江沿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恩施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有能力照看孩子,控制留守学生数量就有了保证。

二是依据《义务教育法》确保每一个适龄学生能在流入地无条件享受与当地儿童平等的教育,因为是打工族振兴了当地的经济,他们的子女理应在当地享受优质教育。日前,武汉市放宽农民工落户限制,留守学生可以随父母一起成为“武汉人”,这为解决留守学生和流动儿童入学难提供了机制保障。

三是在农民工流出地大力兴办“保育寄宿制”学校,国家或地方政府为学校配备适量的保育人员让留守学生全部在校住读,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德育效果,做到老师专心教学、学生安心学习、家长放心务工、老人开心生活。

四是建立“留守儿童托管站”。在政府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借助工会、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发动退休教师和社会热心人士创办“留守儿童托管站”,将留守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有组织的管护。白天在校学习,夜晚和节假日由“托管站”监管。这样,留守儿童全天候有人管护,对其学习、生活以及品德养成都有好处。当然“管护站”必须配备足够的活动场所和学习、生活、安全和娱乐设施。这可能是最有效、最快捷、最实惠的措施。

责任编辑:樊平军

猜你喜欢
亲情儿童家长
亲情的滋味
家长错了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犯错误找家长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假如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