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2009-04-08 09:36郑贵玖
中小学校长 2009年3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教育

郑贵玖

加强师德建设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首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献身教育,尽职尽责,为发展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为维护和发展高尚师德传统做出了不懈努力,教师队伍整体是好的,其中,许多优秀分子堪称楷模。但是,不可否认,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

有的教师缺乏事业心,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教师缺乏进取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教师重教学、轻育人,对学生缺乏爱心,体罚、侮辱、歧视现象令行不止;有的教师自毁形象,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言谈举止、仪容仪表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有的教师利欲熏心,以教谋私,挖空心思赚学生的钱,索要财物,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偏差;有的教师功利色彩浓厚,穿着“素质教育的外衣”,跳着“应试教育的舞”,为求考分,搞有偿家教、课外辅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不良现象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干扰了素质教育。它充分表明,目前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一是重行为要求,轻过程监督。面上工作做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缺乏严密科学的监督和约束,导致对教师的德行失控,使之有违规的时空。二是重纪律约束,轻心灵感化。简单地用规范、纪律来约束教师,找不准着眼点,忽视从事业的高度对教师进行教育,忽视教师内心的感化,导致师德建设只抓标不治本。三是重业务培训,轻师德考核。师德建设找不到载体,造成师德建设力度不够、效果不明,并认为师德是软指标,不好量化,年终考核只要没有明显违规行为就皆大欢喜,更谈不上平时考核。

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师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从根本上改善师德建设并取得良好实效,确保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继续深化,已是很值得思考、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优化大环境

师德建设需要优化的社会环境,它包括党政领导干部把师德建设作为政府行为重视教育,以正确的思想指导学校工作,解决教育工作的实际困难;财政计划部门优先保证教育的投入;宣传、思想、文化等部门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减小社会道德滑坡对教师的影响,媒体多做正面宣传、导向,发挥激励和监督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减少一些干扰,多一些体贴,把师德教育和社会的职业道德、诚信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对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也提出“校德”和“官德”的目标,并用相应的指标检查,让广大教师在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调动主观积极性的环境里工作。

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加强师德教育不能就道德论道德,而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定位于读读文件、讲讲时政、传传信息、宣宣法规、谈谈工作。这样必然是肤浅的、低效的,甚至有名无实,远离师德实情。在新形势下,应抓住师德的基本点和核心——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思想政治教育要抛弃假、大、空的形式主义,要与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讲政治,树正气,去功利,引导教师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不只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自觉做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倡导教师自觉以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和“四点希望”要求自己,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三、继续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过程及现实社会关系构成人们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的形成、变化、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存在的状况。因此,构建师德建设的实践方案,不应从道德或思想本身出发,而要深入到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去探求。当社会以物质的精神的形态充分肯定教师劳动的作用,确立该职业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优越地位时,才会激发和保护他们的敬业、乐业和精业精神。国家和社会为教师所创造的物质待遇、社会地位及其在社会各行业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现实状况,是制约师德水平整体提高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切实落实《教师法》,大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动员全社会尊师重教。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过分拔高敬业奉献精神,只能使师德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高调。过分强调教师的牺牲精神,教师的个性要求被忽视,这种理解是不利于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活动的。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师德观。那种靠透支生命来获得事业成功的事迹固然令人敬仰,那些为了教育学生抛家弃子的做法固然感人至深,值得提倡,但决不适合作为师德标准来要求。师德建设要从教师的工作、学习、成长、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以教师成长为出发点,优化制度环境,既要帮助教师掌握敬业奉献的方法和技能,又要满足他们渴求自身发展的情感要求,寻找服务的“窗口”和管理的突破口。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中,关心、理解、宽容、体贴、帮助教师,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及时了解教师各方面的实际困难,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多办好事的实际工作中,在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过程中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让师德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成为教师的生命课程。

五、建立机制保障

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作保障,为实现“要我修德”到“我要修德”的转化提供动力。

1、建立师德学习培训机制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学习和培训,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用高尚的精神塑造教师,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教师,增强师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2、建立师德激励约束机制

学校要为改善教师待遇创造条件,按照“效能”原则解决分配问题:要多途径培养教师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益;要建立目标激励机制,用目标引导人心、凝聚人心、鼓舞人心,增强工作动力。同时,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有关教育教学法规,并建立起符合校情的规章制度。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坚决取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资格,对于触犯国家法律的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3、建立师德监督机制

加强对教师师德建设的社会监督,是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一是群众监督。学校要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社团、村(居)委会成员、学生家长作为学校师德监督员,组织他们召开评议会、

座谈会,广泛征集意见,鼓励他们对学校和教师“揭短”。同时要设立信访室,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二是舆论监督。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监督、评论,宣传先进典型,鞭挞丑恶现象。三是自我监督。教师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四是行政监督。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师德考评。五是学生监督。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表现最有发言权,其监督权利也应被纳入机制之中。

六、深化教育人事改革

师德建设不仅应当大力营造遵守师德为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更要深化教育改革。

1、改革人事制度

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制定实施“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的用人制度,在学校内部进行职务评聘改革,将教师职务评聘与师德表现挂钩,废除职务聘任终身制,警诫不守师德者改弦易辙,激励教师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2、改革分配制度

把教师享受的各种待遇与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挂起钩来,废除现存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做法,改革分配只重教师教学业绩,忽视师德表现的做法。

3、改革评价制度

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打破唯以“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应建立以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为主要评价内容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这种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的制定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在考评主体上,应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在考评方法上,应重综合评价,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应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应禁止分数定义,避免片面化和绝对化。总之,应建立新的对教师成长起正确引导和激励推动作用的评价机制。

七、联系实际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师德教育应紧密联系实际。一要联系学校工作实际。学校应当把师德教育活动贯彻到学校的一切活动、一切工作中去,用师德统帅教师的一切工作。对常规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如不备课或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或错批漏批作业,不认真讲课或随意旷课,打骂体罚学生等等,都应当从“爱与责任”这个师德的核心内容上找原因,帮助教师强化工作责任心。二要联系教师师德表现的实际。可定期向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开展调查问卷,征求不同层面的人士对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师德教育工作。对教师日常发生的师德方面的问题,可通过个别谈话、一定范围内的集体讨论分析和帮助、给予批评以至纪律处分等方法解决,使师德教育的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活动更有价值。

八、创新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师德建设必须创新思路。要切实改变师德学习教育形式。那种集中组织教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宣读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的做法,不仅不为教师喜闻乐见,而且无多少实际效果。如何改变?可对师德规范的各方面的内容举行专题论坛,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系统地讲座辅导,提供正确的导向,再由教师广泛参与,讨论评说,见仁见智,互相交流,以提升德理论水平。也可举办案例分析活动,利用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或本校发生的案例,包括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组织教师以法律和相关规范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以“规”析案,以案说“规”,使教师明确师德规范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各种情况从师德的角度应当怎样想、怎样做。

倡导个人修养,重视自我提高。教师道德不仅是“他律”的,更应该是“自律”的。学校应重视引导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要提倡和鼓励教师深入开展师德研究活动,提高个体师德素质,在实践中探索提高师德修养的途径,总结出心得、体会和理论文章,定期组织教师总结、交流。同时,经常从师德的角度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检讨自己的工作,总结师德实践的成败得失,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使师德素质的提升与开发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杨雪翠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教育
致良知与师德
寒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