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的思考

2009-04-08 10:05李星云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9期
关键词:情境活动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扎实有效”研究◆

编者按: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扎实有效?本刊在此呈现南京师范大学李星云教授及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及实践,希望能促成更多的人士参与思考、实践,并能从中得到收获。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之时,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其实,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最终追求的都是教学的高质量。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只是与课堂教学中的相关因素有关,而且涉及课前、课中、课后的一切准备与设计活动。因此,促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扎实有效,应从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创新意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法,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作业设计等多角度、多层面着力。

一、着力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入研究自身角色的转变,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形成全新的学生观、教育教学观、价值观。同时,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以人为本,既包括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包括实现教师的发展。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对新课程改革终极目标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思想与行动,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与形式的选择与确定,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2005年,教育部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并作为数学课程教学的目标。这样,“双基”变成了“四基”。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领会把“基本数学思想”纳入数学课程目标,能帮助学生初步地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分析问题。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的、独特的、隐性的所得。同时要清楚认识到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教学活动中要防止将各项目标绝对分割开来的做法,要让学生更多地从“做”数学中体会、领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独特的活动经验。

二、着力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个人发展的必备能力。创新意识是指个体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潜能的一种心理趋向。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方式、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小学数学课程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基于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出发,立足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以抽象性和逻辑性为基础,利用其应用广泛的特点寻找感性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重知识结果的教授转向重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要营造宽松氛围,促发创新意识;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创新兴趣;组织动手实践,重视创新活动;确立主体地位,保障创造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用自己的方法大胆地去探索、发现、思考和创造,由此而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

三、着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习者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素材搜集、课件设计、课堂内的动手实践、新知引入、复习与练习等方面,特别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这些确实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作用,但是有些教师将生活实例未经加工搬进课堂,虽有趣味却缺乏思想性,让学生感觉有活动无体验,有经过无感悟,活动了身体而休息了大脑。这反映了教师对“数学与生活结合”认识上的局限性,误将数学与生活的融通理解为等同。实际上,数学与生活不完全对等,不可互相替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由生成、积淀的经验累积型数学信息,具有个体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而“生活化”的课堂数学则是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建构数学模型,并据此去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具有科学性、抽象性和形式化特征。

在实现数学与生活融通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应注重生活问题数学化。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对数学内容改造加工,从导入生活化、例题生活化、内容生活化、练习生活化等方面入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具体来说,在教学新知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展示数学知识来源,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要积极创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四、着力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下思考和体验。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旨在有效促进学生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往往欠缺思想性,即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开发不够。情境设计中过于丰富的信息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过多关注非数学信息而忽略学习任务。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所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能只注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而应从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数学思考入手,突出简约、贴切、现实、博大等要义,走出放任、肤浅、虚渺、狭隘的框框,根据儿童年龄特征深层挖掘数学内涵,有效制造认知“不协调”,引导学生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实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在现实的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中逐步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认真地感受、体验、理解和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数学素养。

五、着力设计数学活动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表明,小学生的智力处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进行操作性活动教学,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标准》中所指的“活动”,就是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归纳、类比、猜想、推理、验证、交流、反思等一系列的数学认知活动。因此,“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活动的教学层面,而是必须突出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中心的数学活动。

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就要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去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在具有现实情境的活动中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数学活动时,首先应明确目标,努力通过活动达到“数学”的目的。其次,应明确内容。数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数量关系、空间与图形、数据与可能性等方面展开,即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最后,应明确方式,多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即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另外,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实现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的发展。数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将活动的形式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切忌用指令操作代替主动探索。

六、着力指导学习方法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必须注重导学,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所谓“导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疏导”和“指导”,使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情感等都得到全面提高。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了方法就是交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交给了捕获猎物的猎枪,学生就可以用它去捕获猎物,探索知识的金山。数学教学的过程主要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更需要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母法”,让学生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系统地指导学生认真预习、认真听课、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树立自信心。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科学指导,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学习方法,熟悉相关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善学、会学。

七、着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有利于研究性、合作性学习的情境,组织、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形式,探究新知识。设计情境时选取的材料,一定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综合性。让学生阅读材料后自己提炼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推测、猜想,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由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从而解决问题。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和成果,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在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颇大。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组织,而且改变了师生的行为与思想。信息技术在展示内容、呈现情境等方面确实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同时也节省了教学课堂时间,减轻了教师板书的负担等;网络技术的运用,为优化学习方式、开发课程资源等提供了平台。但是手段始终是服务于目的的,基于这些技术的人机对话、网络学习等终究无法取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无法替代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机制。因此,对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切不可“喧宾夺主”,一定要把握恰当的“度”和适宜的使用条件,使其有效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八、着力优化作业设计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部分,一直备受重视。但长期以来,课后作业主要被“定格”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熟练掌握技能上。实施新课改后,作业是联系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纽带,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是学生掌握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过程,是学生内化数学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巩固经验、养成良好情感的过程。作业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又应高于课堂教学。作业的形式、内容等不应受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等条件限制,将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展现的目标、内容、方式等在作业中体现出来,使作业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必须注重开放性、探索性与综合性,同时应注重分层设计,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需要。并且要对传统的只重结果的作业评价进行改进,对学生作业从完成的结果、态度、能力、方法、过程等进行多向评价,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不能过于繁琐,而应体现具体、全面的评价理念。应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元的评价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是课前、课中、课后围绕课程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结果,其中,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前提,创新意识的培养、情境与活动的设计、学法的指导等是关键,课后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是保障。教师应突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局限,从更广的视野关注所有环节,并在每一环节都自觉反思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的预期效果,并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责任编辑:曹文◇

猜你喜欢
情境活动数学
“活动随手拍”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