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失效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2009-04-13 02:38刘生旺
税务与经济 2009年2期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公共政策

刘生旺

[摘要]公共政策的目的在于增进社会福利。如果公共政策不能完全达到设定目的或完全不能达到设定目的,我们称之为公共政策失效。依据构成公共政策的基本要件,可以把公共政策失效大致分为公共政策的主体失效、公共政策的对象失效和公共政策的工具失效。以公共政策的构成要件为着眼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公共政策主体失效、公共政策对象失效、公共政策工具失效的原因,可以找到解决公共政策失效的根本解。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失效;新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09)02—0006—06

一、公共政策、新制度经济学及其联系

公共政策历来是行政学或政治学乐于研究的对象,从公共政策学科的创始人Lasswell和Kaplan引入公共政策一词开始,由于其所研究的对象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公共政策的研究便不断被人们所关注。至于公共政策的内涵,学界的认识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讲,其基本要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国家;(2)公共政策所关注的对象是社会公共问题;(3)执行公共政策所运用的工具是法律、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4)公共政策的目的在于增进社会福利。

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科斯,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奈特、诺思、阿尔钦、巴泽尔、张五常、青木昌彦等人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贡献者。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在于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把制度作为除天赋要素、技术、偏好以外的第四大理论支柱,从而大大增强了其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能力。

新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制度通常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出来并通过国家等组织正式确立的成文规则,包括宪法、成文法、正式合约等;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性规则,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公共政策的实施是借助于法令、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形式,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公共政策实施所凭借的工具其实就是新制度经济学中所提到的正式制度。于是我们完全可以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公共政策;换句话来讲,政治学界研究公共政策、经济学界研究新制度经济学这种天然的区分其实是不存在的,实际的情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公共政策失效及其种类

本文认为,公共政策失效是指公共政策不能完全达到设定目的或完全不能达到设定目的。依据构成公共政策的基本要件,我们可以把公共政策失效大致分为公共政策的主体失效、公共政策的对象失效和公共政策的工具失效。实践中,公共政策的失效常常不是简单的某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是整个公共政策运行机制发生了故障。依据政策失效的时间长短和程度大小可以把失效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组合,即短期不严重失效、短期严重失效、长期不严重失效和长期严重失效四种。我国目前的公共政策偏离公共政策的目的,处于失效的领域不在少数。本文着重分析公共政策的基本要件所造成的失效。

三、公共政策失效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政策主体失效的原因

现代各国的公共政策毫无例外都是由国家制定的。但国家是个抽象的概念,在实际事务中,各国都是由政党或组织组成的代表来代表国家履行国家职责,于是公共政策的履行也就理所当然地由国家转变为一定的政党或组织。政党或组织也就成为国家的代理人,而国家也就成了实际意义的委托人。公共政策主体失效主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委托一代理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根据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目的同样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必须把个人目的性放在首位。于是作为代理人的个人所要谋取的利益与作为委托人的国家所要谋取的利益就有可能发生不一致。汪丁丁在《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借用了Seitovsky图形来说明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汪丁丁,2000)。其道理简言之就是代理人只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委托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相容(相一致)的情况下,代理人在主观上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客观上也实现了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当委托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相背(不一致)时,代理人则会不假思索地选择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委托人利益的损失。

2代理人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问题。代理人在成为真正代理人之前的准代理人阶段和真正成为代理人之后的代理人阶段,都会意识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时他也明白人民并非完全理性,信息并不对称,这样在准代理人时期,为了使自己成为代理人通常会依附于某一个利益集团,而特定的利益集团也希望通过控制代理人而操纵政府的公共决策。于是准代理人在成为代理人之后,其个人的行动就变成了代表某个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根据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集体行动的形成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组成集团的人数足够少,并且存在着某种迫使或诱使个人努力谋取集体利益的激励机制。对于规模较小、组织较好的特殊利益集团,如官僚集团,如果通过产权结构调整集团的成员都会有较大的收益,而且集团可以容易地获得、控制和加工信息,那么这一集团对于公共政策的影响能力往往很强。在利益集团中,失利的往往是那些从属于大集团的人。例如,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对他们来说,一些产权结构的调整(如地方政府的非法加派)往往对每个人影响很小,而个人信息成本也很高,搭便车很容易,所以很难组织起来集团行动(奥尔森,1995)。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代理人的行为,布坎南曾经这样描述过其可行性:“通过交易经济学方法的或多或少的自然延伸,经济学家们可以根据交易范例来观察政治和政治过程。只要集体行为的模型是以个人决策者为基本单位,并且只要这种集体行为基本上被认为反映了复杂交易或者一个相关群体的所有成员中间的协定,那么这样的行为或选择很容易被归入交易经济学的范围。”

3委托人主体的缺位。“国家”,根据汉典的解释,无论是政治上的state,民族上的nation。还是国土上的country和land,都强调是人民的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的委托人应该是全体人民,并不存在委托人的缺位。委托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似乎应该履行自己的委托权利和责任;只是由于在现实中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存在,委托人并不能够有效地行使自己的委托人权利。奥尔森更是指出,人们会为了实现自己的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仅仅适用于集体规模较小的情况。一旦集体成员足够多,搭便车潜在收益就会相对更高些(奥尔森,2005)。这样人们便不会再有担当委托人的热情。此外,对于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民主宪政并不发达的国家而言,个人如果过于积极地行使委托人的权利,其结果更可能是所有的行权成本(既包括显性的会计成本也包括隐性的报复歧视等)都由个人自己承担,而或有收益由所有委托人共同享受。这当然不符合理性人的假定。于是这样的个人在现实世界里就少之又少。

(二)公共政策对象失效的原因

公共政策的选择主要分两步:第一步,确定哪些问题属于社会公共问题;第二步,如何把一定的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下面分别就这两个步骤对公共政策对象失效原因进行分析。

1社会公共问题的识别有误。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是社会公共问题,见仁见智,但明确界定出社会公共问题外延的学者不多。威廉·邓恩在其教材的序言里提出,公共政策用来解决以下问题:能源与环境、教育、外交、市政、卫生与健康、交通、刑事审判、劳动与就业、社会福利、经济与社会发展、科学与技术、通讯等等(邓恩,2002)。使用网络手段搜索一下网民们认为当前的社会问题有哪些,答案有: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环境、交通、治安、经济发展等等。网民这个社会样本当然不能代表人民全体,但至少代表了社会中有上网条件的社会群体所认可的社会公共问题。对于那些没有上网条件的群体而言,不难想像他们眼中的最大社会问题就是饥饿和贫困。社会公共问题的识别难度不大,只要站在客观公平的立场上容易识别;反之则可能发生识别错误。

2转化为公共政策的社会公共问题并非真正棘手的社会公共问题。社会公共问题是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转变为公共政策。只有那些进入决策者的视野并纳入解决议程的公共问题才能真正转化为公共政策。但究竟哪些问题能够进入决策者的视野并纳入解决议程呢?奥尔森的集团理论认为,由于代理人通常都依附于一定的利益集团,其选择哪些公共问题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利益集团的影响。于是上升为公共政策的社会公共问题也许并非最优选。布坎南的寻租理论则从另一个视角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启示。布坎南指出,在寻租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在三个层次上进行竞争角逐。比如某城市对出租车实行营运牌照限量供应,这样经营出租车业务就可获得行业垄断利润。于是谋求出租车运营业务资格的业主就会想方设法地进行第一层次的竞争,主要手段就是贿赂主管牌照的政府官员以获得牌照。经过第一层的竞争之后,赢家和输家很快都会发现通过一定的手段掌握特定的行政审批权力可以获得更加丰厚的收益。于是第二层次的竞争就开始了。第二层次的竞争更加重要。布坎南指出,如果政府职位的工资和津贴包含着经济租金的成分,如果工资和津贴高于私营部门类似职位的工资和津贴,那么,预期中的政治家和官僚将破费大量资源来谋取这个职位。更有甚者,利益集团意识到政府由于干预上例中的出租车市场会取得相应的财政收入,而这些收入会最终进入再分配程序,于是他们会为尽力争取到再分配收入而进行第三层次的竞争(布坎南,1988)。对社会公共问题转变为公共政策问题进行鉴别的理想状态,应坚持的原则是社会问题的轻重缓急程度,一旦一定的利益集团介入到与社会公共问题相关的领域,他们就会通过寻租的方式来改变政府的选择,从而使社会公共问题的决策走样。汪丁丁指出,由于任何权利界定都留下公共领域,那些遗留在公共领域内的资源如果仍然有经济价值就会引起所谓的追租行为,人们可以通过投入资源而获得这部分利益(汪丁丁,1995)。由于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仍然有大量的公共资源处于公共权利的作用范围内,使寻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有利可图的活动。其现实的结果是,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在一系列的寻租活动中,直到租金全部耗散。公共资源、社会公共问题、利益集团与寻租相纠缠,社会公共问题向公共政策转变难以保证不偏离正轨。

(三)公共政策工具失效的原因

公共政策的执行所赖以凭借的工具是法律、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非法律工具的执行既受法律的保护,同时又受法律的约束。以下从法律和除法律外的其它工具以及非正式制度对作为正式制度的政策工具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公共政策工具的失效进行解释。

1法律工具失效的原因。有效的法律一方面可以对个人的权利进行有效地界定和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约束政府行为,防止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哈耶克认为:“法治的基本点是很清楚的:即留给执掌强制权力的执行机构的行动自由,应当减少到最低限度。虽则每一条法律,通过变动人们可能用以追求其目的手段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自由,但是在法治之下,却防止了政府采取特别的行动来破坏个人的努力。在已知的竞赛规则之内,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他私人的目的和愿望,肯定不会有人有意识地利用政府权力来阻挠他的行动。”(哈耶克,2007)。此外,哈耶克对计划经济国家的法律状况有更精彩的描述:“在一个计划经济的社会,法治不能保持,这并不是说,政府的行动将不是合法的,或者说,这样一种社会就一定是没有法律的。它只是说,政府强制权力的使用不再受事先规定的规则的限制和决定。法律能够使那种实质上是专断的行动合法化。如果法律规定某一部门或当局可以为所欲为,那个,那个部门和当局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合法的——但它的行动肯定不是受法治原则的支配”哈耶克的论述说到了法律的根本,也切实地指出了传统计划国家里法律的实际情况。对国家法律产生的前提,布坎南有过如此描述:“当然,如果能够预见,政府在任何时间均能“完美地”行事,那就不存在对政府施以宪法限制的观念或逻辑基础;这些限制只能阻止政府采取理所当然是“可欲”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立宪主义观点同仁慈的专制者模型有着不可调和的分歧。现代公共选择理论始终强调,作为“统治者”以代理人身份采取行动的个人。与普通公民并无根本不同,方法论上的一致性也提醒我们,个人在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中具有相同的动机。当然,我们不必排除做出政府决定的那部分人有其“道德”行为(或更准确地说是“利他”行为)的可能性。我们的分析思路确实排除把这种行为假设作为规范分析的前提。我们认为应当根据仁慈代理人的假设分析政府的人,否认对政府、包括对由选举产生政府的任何约束的正当性。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存在宪法的逻辑基础了。”(布坎南。2007)。

哈耶克和布坎南的论述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传统计划国家里法律之所以不成为法律的原因。第一,法律产生的基本假设前提不成立,布坎南指出法律产生的前提是认为政府统治者是理性人,有自己的私利,需要通过法律来约束其个人行为。而传统计划国家认为政府统治者没有私利且不会产生政府行为缺陷,有的只是父爱和完美的能力。基于这样的假设前提制定的法律由于把统治者想像得毫无缺陷,当然也就不需要对其行为进行什么约束。于是法律会赋予政府统治者绝对的权力。但根据大数定理,符合理性人假设的统治者还是占多数的。这样,只明确统治者的权力却不明确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的法律是有悖法律的实质的。第二,就像哈耶克所要表明的,既然计划国家里法律赋予了统治者绝对的权力,那统治者就可以按照有利于自己、有利于自己的利益集团、有利于自己方便寻租的方式设定法律。如果统治者是基于这样的原则来制定相关法律的,那社会公共问题想要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转变为公共政策问题是比较困难的。

猜你喜欢
新制度经济学公共政策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高等教育收费之本质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第三方教育评估制度环境研究
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及现实启示
基于probit模型的择校问题研究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制度变迁路径分析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