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声音开启心灵之门

2009-04-13 04:02曾美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语感教学效果美的

曾美佳

[摘要]诵读法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被现代语文教学实践忽视和遗忘的一种教学法,但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创新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诵读法语文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诵读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今,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介入,人们热衷于这光怪陆离的手段而越来越忽视甚至遗忘了诵读这一方法。由于缺少了读。使得课堂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减退,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课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古老而又被忽视了的教学方法。

一、语文诵读教学的历史回顾

诵读教学,古已有之。古代的语文教学都特别重视诵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受,品味文章。《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记载,《荀子劝学》把学之术概括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并强调“诵数以贯之”。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教育家朱熹更具体地提出了诵读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学者曾国藩对于读书也自有其独到的看法,“对于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而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批评当时“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谆谆告诫国文教师“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

由此可见,诵读法不仅是一种古老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被历代教育家所推重的语文教学方法。它的独特地位及作用是我们所不应忽视和摒弃的,我们应继承、发展并加以创新,使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现代教育。

二、诵读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诵读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是一种通过声音将文字转换为听觉形象的口头艺术。课堂上如能运用好这种口头艺术,这无论对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效率还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途径。

1诵读法的运用,可促进师生的互动,避免课堂的沉寂与乏味,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45分钟,如果没有学生读书的声音,没有老师抑扬顿挫的诵读,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沉闷、单调。在授课时,老师如能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适当的诵读方式,或老师范读,或指导学生依据课文进行有表情地诵读,那么学生就会在文情并茂的朗读声中感受文章的魅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高涨,学习的热情也会变得热烈起来,从而使课堂的气氛得到调节。

2诵读法的运用,可以克服教师过多条分缕析的毛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文教材所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语言清新活泼,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尤其是诗歌,通过朗读把握诗的内在情感韵律就是最“写意”的方法。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篇幅很长,但这首诗的情感随内容的展开时而激越,时而深沉,时而悲切。时而低回,就像一部交响乐充满了变化,随着情感的流程,我们可窥见一个童养媳不幸的一生以及作者对她那深沉的爱与同情。以朗读为契机。以读带动体验,费时不多效果很好。

言语的声音形态对于表现主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直接性,因此诵读出作品的声音形态,玩味、揣摩语调与节奏,可以直接地把握主体的感情、思想。而如果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则会割裂诗歌内在的韵律,破坏了诗原有的美,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加强诵读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起好的语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时,一般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要求读得准确。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属名家名篇,有着极强的示范性。这些文章为学习语言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朗读这些精品文章对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尤其是对方言区的学生。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明其义理,悟其趣味,读之如出已口,如出己心,于是优美细腻的语感便在这声音的反复中得以形成。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之后,就能自如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4加强诵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读出来,变文字这种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还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而要还原语气,读者则需认真揣摩,想当时的情与景,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让自己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对美好的语言材料的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情绪愉快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些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表现了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也体现了不同形式的艺术美。作者正是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构思,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如《苏州园林》的人工之优美,《长江三峡》的自然之奇美,《松树的风格》的思想之洁美,《威尼斯商人》的智慧之美,……读者通过朗读这些语言文字,感受不同的美,然后将这些美内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在朗读中。读者根据自己的体验,对书中的形象进行了再创造,并通过声音将这些形象表现出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进行了艺术的创作,从而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积极能动的“审美主体”,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

另外,由于诵读是口、耳、眼、脑等多种机能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诵读的过程既是用声音表达读物意义的过程,也是反复体验读物感情从而准确表达读物感情的过程。因此诵读可以促进各种器官与大脑协同活动,把感知、思维、想象以及注意、情感等心智活动的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语感教学效果美的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打破平衡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美的校 美的人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