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缺失现象及改进策略

2009-04-15 08:10强伟祝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麋鹿语文味柳树

强伟祝

“语文味”表达了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特点。当前,不少语文课堂“语文味”有所缺失,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语文味”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一位教师执教《麋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伊始就用多媒体播放一只“鹿”,然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是不是一只麋鹿?学生仔细观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最后判断出这是一只普通的鹿。

这位老师执教的语文课“串味”了,变成了一节科学课。因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麋鹿外形特点的语言文字,进而在头脑中再现麋鹿的形象,而是强加给学生一个现成的麋鹿模型。这样的语文教学,既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又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麋鹿外形的,并把重点的词句圈画出来仔细琢磨。在学生充分理解描写麋鹿外形特点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适时出现“鹿”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比较,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巧妙。这样,既可以使文中描写麋鹿特点的语言在学生头脑里活化起来,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味”体现在对课文的情感体验

仍然是刚才的教学片段,老师在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图上的动物是不是麋鹿后,便叫同学们打开课文,迅速读一读课文中描写麋鹿外形特点这一小节。随即,老师便创设情境:现在有许多游客到了大丰麋鹿保护区,谁愿意做小导游,向游客介绍这里的麋鹿。接着便有一两个学生扮演小导游枯燥地、语无伦次地介绍着,介绍中还添加了很多滑稽的导游词和欢迎词。

学生的“语无伦次”和“滑稽搞笑”大大冲淡了语文味。这一教学环节,要想富有浓浓的语文味,必须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情趣朗读,通过朗读,体验作者在描写麋鹿外形特点中所透露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这种长相特别的动物肯定很感兴趣,可让他们把感兴趣的地方绘声绘色地朗读出来。学生有的可能充满情趣地朗读鹿角的特点,有的可能对麋鹿身上毛的变化更感兴趣,有的可能会连贯起来完整地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运用脑海里的画面创造性地用语言将麋鹿的外形特点复述出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语文味”呼唤语文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语言

《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作家陈忠实先生写的一篇美文。这篇课文词句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作者笔下的事物特征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品味、触摸作者受到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斗争的人生哲理,进而从柳树身上学到身处逆境而不屈的奋斗精神。由于文章较长,很多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都是按图索骥般梳理一下,教师的语言单调、枯燥、平淡,宛如白开水,与文章语言的丰厚与优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课就缺失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的心灵何以受到震撼。

最近,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语言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受到了强烈感染和震撼——

A.教师激情描述: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如果没有体验过,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播放录音)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飞,你仿佛看到这株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折磨——但它害怕了吗?

B.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残难道仅仅是一次吗?柳树畏怯了吗?课文中的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它的执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在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这样鼓励自己——

C.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历经了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摧残,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感受柳树的顽强精神、产生强烈的敬畏之情是本小节教学的情感目标。A环节中音乐伴随着教师的激情描述,把学生带入了“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的恶劣环境中,感受着柳树经受的折磨和它的顽强。B环节中“也许很多时候在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这样鼓励自己——”给学生创设了抒发“我要坚强”这一情感的最佳情境。C环节中三句排比句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奠定了柳树在学生心目中坚强的形象,更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坚韧不拔的种子。

再看教师在总结课文时的一段话:这就是一棵树带给我们的精神盛宴。这就是柳树用顽强创造的生命奇迹。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完成板画)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其实,它只是一棵树,是作者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赋予了它更为丰厚的意义和内涵,老师不仅希望你们承袭这株柳树的精神,更希望你们拥有一颗敏感的心!

教师的结语,把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深深的震撼。语文教学的人文味在教师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中得到升华。

四、“语文味”不能忽略对语言形式的把握

我们现在的许多语文课,往往只强调文章的内容,忽略了文章的形式,而“语文味”常常是在探究“怎么写”的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教学中,对语言形式的恰当把握是“语文味”的“浓化剂”。

一位老师在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出示了两句话进行比较: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屹立在青海高原上。

教师提问:同样是柳,为什么有平常和神奇的区别呢?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发现它们生长的地方不同,而且在句式上也不同,第二句话把地点“青海高原”放到句子的最后面。

教师再问:如果把“它屹立在青海高原上”放到句子中间,这句话该怎么说?你觉得“它屹立在青海高原上”放在句子中间好呢,还是放在句尾好?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觉得放在句尾好,这样能突出柳树生长的环境恶劣,这也正是它的神奇之处。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作者写青海高原的柳,为什么又要写到家乡灞河的柳呢?可不可以先写家乡灞河的柳,再写青海高原的柳呢?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到比较和反衬的写作方法对突出事物形象的作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

猜你喜欢
麋鹿语文味柳树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柳树
会治病的柳树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柳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