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期待”:开启学生阅读思维的钥匙

2009-04-15 08:10白改侠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阅读期待心理课文

沈 奇 白改侠

美学家尧斯认为,阅读期待是一种接受者在对文学作品体验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心理期待结构。笔者认为,阅读期待是接受者在某种外部和内部因素(问题、动机、兴趣)刺激下产生的对下一次阅读的渴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期待这一环节,创设能激起学生阅读期待的情境,让学生在和谐有效的教学环境中“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一、对学生“阅读期待”现状的思考

阅读期待是阅读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引发阅读主体的阅读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存动因。它一方面唤醒阅读主体的阅读意识,另一方面使阅读主体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可以说,学生的阅读期待,决定着阅读活动展开的有效性。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

例1:每逢新学期拿到新书,孩子们看得最多的就是语文书,可上起语文课来却感到索然无味,常常目光游移、心不在焉。老师在讲前面课文的时候,有的同学在看后面的课文,待到老师讲后面的课文时,学生又可能看其他的书或做其他作业。因而出现了学生一方面吃不饱,另一方面又学不好的情况。在各学科学习情况的调查中,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学生不到30%。许多老师常常抱怨:“唉,语文课难上啊!”

例2:小学生喜欢故事情节,喜欢人物形象,在预习课文时,他们急于想了解课文大概情节,阅读课文津津有味。而在语文阅读课上,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缩水。可当他们阅读课外读物时,由于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漫画、连环画类的读物,形象生动,文字浅显,所以很容易获得阅读的愉悦。因此,学生们常常感到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更有兴趣。

例3:同为一个年级的学生,虽然所学的课文一样,但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家庭文化背景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读物的语言描述和篇章结构更感兴趣;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的是读物中的新奇信息。在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期待会因为理解程度的不同而呈明显的差异。同是一个年级的学生,有的喜欢读童话等想象类文章,有的喜欢读写实抒情类文章,还有不少学生喜欢看解释种种新奇现象的科普、科幻类文章。课堂上同学一篇课文,有的学生劲头十足,有的提不起神来;有的读这一篇有味道,读另一篇则寡然无味。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从阅读期待角度考察,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阅读期待的高度个性化。个体知识和经验是个体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积淀下来的,不同的个体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期待。这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跟学的内容与学生原有的心理取向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是阅读期待的隐含性。阅读期待是客观存在的,但许多时候,它往往要在接触具体的读物时才渐渐显现出来。当今文本解读式的阅读教学,往往因为片面追求模式,对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少了解与研究。许多教师不管上什么课文,不管学生对课文是否接触过,一上来就按自己预先的设定操作,学生要深入阅读与思考,却往往被教师拎到水面上回答浮泛的“问题”。教师的“一厢情愿”往往在学生心头形成一种隐性对抗。再次是阅读期待的渐变性。阅读主体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时刻改变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阅读期待不断变化。但是,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学生的这些变化,只是停留在“他们该掌握了哪些阅读知识”上,后续教学只是在所教“基础知识”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下去。同时受教师自身素质、应试教学、教参规定等因素制约,阅读教学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期待的把握与理想化、完美性培育。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在对文本进行解读与阐释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物对学生潜在意义的影响,使之与学生的阅读期待建立恰当的联系。那么,该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课堂始终充满和谐、快乐呢?

二、激起学生“阅读期待”的途径

1.激发期待心理——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境,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是语文教学改革自身的逻辑延伸。可是我们的课堂常常有“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热的是教师,精心准备,满心希望孩子们能和自己“互动”起来,尽力做到“手中有粮心不慌”;冷的是学生,目瞪口呆,启而不发,大有“人在课堂中,神在课外游”之意。攻克这一顽症有一良方——利用孩子在学习中的期待心理。王骆宾一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仔细回味,在掀起盖头前的一刹那,心中的那份期待是何等迫切!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将孩子在学习上的期待心理合理、巧妙地激发出来。常言道,“阅读”应从“悦读”始。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阅读期待,就会产生阅读冲动,从而给“读”带来动力。

案例1:《示儿》一诗教学伊始,伴着低沉悲伤的乐曲,投影出示课文插图,画面显示:在昏黄暗淡的烛光下,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神情忧伤的老人艰难地靠在床上。地上,跪着一位泪流满面的年轻人。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满脸疑惑。教师相机提问:“看了这幅图,你们有问题要提吗?”有的学生问:“音乐令人悲伤,画面中的人物似乎也不高兴,他们为什么如此伤悲?”有的学生问:“画面中的两个人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他们在说些什么?”学生提问后,教师用低沉的声音讲述了画面上的故事。在伤感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情的叙述中,结合多媒体投影画面,学生眼前似乎浮现了陆游临终交代遗嘱的那一幕。自然地,学生对阅读诗的内容也多了几分期待。

反思:当学生满怀期待阅读文本时,他们的情绪更高涨,思维更活跃。这就是老师揣摩并迎合儿童的期待心理所收到的良好效果。美丽的期待总能给人继续探索的动力。因此,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让学生在不断形成的认知“冲突”中始终处于“愤悱”状态,使学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一篇短短的课文,思维不再束缚于有限的空间,而是徜徉于课文所涉及的广阔的各种相关世界中。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

2.调整期待视野——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阅读期待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而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期待的视野。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期待视野”超越了教学内容的水平,即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对阅读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期待视野”远低于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要求过高,学生无法接受,阅读就会遭到冷遇。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期待视野”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

案例2:《小小的船》是一首写景的诗歌,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写了晴朗的夜空美,课文插图是群星闪烁的夜空景象。在让学生感受到夜空的美景、领略了诗的意境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创设了一种审美情境,一边播放《小白船》的乐曲,一边通过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你坐在阳台上抬头看星空,看着,看着,你会感觉好像插上翅膀,飞向太空。坐在像小船似的月亮上,向四周望去,除了星星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灿烂的星星显得更大、更明亮了;身边的云朵一会儿像小兔,一会儿像仙女;人造卫星在闪闪发光,卫星上许多科学家正在忙碌地工作……

反思: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优雅的审美情境,使孩子们进入诗的意境,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夜空,甚至还萌发了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此时的学生再也抑制不住满怀的情感,阅读成了“浓情释怀”的好方式,他们的“期待视野”也悄悄地进入了情感的领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凭借语言文字,为学生搭建一个引力强劲的磁场,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找到阅读内容与“期待视野”之间的平衡点,“阅读期待”将会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知欲望,让他们发现阅读是一块沃土,等着他们去开垦。

3.提升期待品位——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阅读期待反映的是学生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语文素养和阅读期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语文素养高的人阅读期待品位也高;高品位的阅读期待自然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两者形成良性循环。提升学生阅读期待的品位,学生就能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接受人类文化精品的滋养和熏陶,他们的身心将得到发展。

案例3:苏教版小语四年级上册有一篇自读课文《田园诗情》,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说实话,荷兰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呢?这肯定是所有学生的共同期待。一位老师执教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便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然后鼓励他们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黑板上。学生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激情,边读边思考,很快有学生陆续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各自不同的阅读感受,勾画自己心目中的荷兰形象:

——荷兰,是水之国。这里一条条运河纵横交错,宛如棋盘。

——荷兰,是花之国。那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处处是大片大片鲜艳夺目的郁金香。

——荷兰,是牧场之国。极目远眺,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到处是成群结队的绵羊、仪态端庄的奶牛和剽悍强壮的骏马……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更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

反思:这一串串流光溢彩的文字很快缀满了黑板,这已不仅仅是阅读感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阅读期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位,同时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总之,“阅读期待”的提出,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呼唤,是一种真诚的期待,它期待着小语阅读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更期待着阅读教学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广化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

猜你喜欢
阅读期待心理课文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词语导入课堂,有“形”有“效”
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回归文本的价值体验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