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2009-04-21 06:44刘怀安
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梳子思想品德教学

刘怀安

许多人都觉得思想品德的内容一般比较枯燥、抽象、理论性强,不好理解,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有人觉得思想品德要学很简单,不就是一个“背多分”吗?;还有人说思想品德就是假、大、空。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为此甚感压力十足。在教书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应如何寻求教学方式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让学生感兴趣。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下面就如何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谈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搞好导入课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课的五分钟,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游离状态,有时间上课了,学生的课本还没有取出来,有的还在讲小话。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的思维能高度集中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结着新课和旧课;如同序幕,预示着主题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我觉得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导入在组织引导、激发兴趣、建立联系、展示目标、启迪思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要积极开拓教学视野,挖掘教材潜在优势,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思想品德课的导入通常有多种,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

(一)奇闻导入

追求新奇是学生的天性,针对学生的求奇心理,可用奇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货币的时候,针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纸币,我就举一些国家不使用纸币,而使用一些奇异的东西担当货币。在太平洋某些岛屿和若干非洲民族当中,有的用动物的牙齿如狗牙、野猪牙,还有蝙蝠牙当货币。

(二)热点导入

在导入部分设置“热点”,既可体现思想思想品德的教学鲜明的时效性,又可以通过热点的剖析,提高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拓宽思想品德课的外延,以显示思想品德的学科特色。多年的教学生涯,一件件热点大事犹如一个个历史镜头在眼前闪过:“三个代表”、“08奥运”、“台湾问题”、“金融风暴”、“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等等。关注热点,紧跟时代步伐,能让你永远年轻。

(三)典故导入

典故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符合人类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运动规律,因而人们喜闻乐见,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给学生哲理的启迪。

(四)谜语或俗语导入

谜语或是俗语在中国具有优良的传统。巧用这两种形式,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或是领略前人的聪明智慧或是语言美,而且能够加深学生理解。

(五)表演导入

表演,寓教于动、寓教于乐,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经济学的讲解中,我就采用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试演不同的角色(如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等,学生表现活跃,也充分体会了每个角色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

(六)音乐导入

学生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利用音乐导入,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当然,导入课的方法很多,除上述方法外,还有笑语导入、比喻导入、成语导入。只要精心设置,巧妙安排,无论利用何种方法,其目的都用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搞好教学内容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应该改变昔日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的“硬灌”为教师的“活导”,变学生的“被迫听”为学生的“主动学”,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好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实现师生的互动,使教学的气氛和谐、民主,能尽量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之活跃,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即定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时事热点教学,体现学科特色

思想品德在所有的学科里面,是最富有时代气息的。纵观每年的中考题,就会发现每次的题目都是紧跟时代步伐的。所以对思想品德老师的要求也特别高,就是必须能够掌握国家每年的大政方针的动向、新的政策的提出,国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并能结合教材进行分析。比如在讲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其中有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必须提高创新能力,联系到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在复习中,可以运用我们所学的所有知识进行分析。经济常识的观点:价值规律的作用;“两只手”相结合;经济效益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还可用哲学观点来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的实质以及原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实践决定认识。也可用思想品德常识的观点来分析:国家职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国际竞争的实质;两大主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了一个大体的把握,也对教材知识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复习。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教材上许多知识点解释得很清楚,但知识点的衔接、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不清楚。因此要求教师进行讲解的时候,必须能够讲清关系,设疑的问题不但要合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有兴趣思考。比如在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问学生三个作用的顺序能否颠倒,没讲之前学生都说可以。我就采用启发的方法,一步步设疑。“要创办一个企业,先要有什么?”——“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一个企业,会不会永远固定不变”——“既然不是永远不变的,那受什么影响会增加或是减少呢?”——“企业准备好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后,要赚钱该怎么办呢?”——“拿到市场上去卖商品,是不是都赚钱?结果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学生懂得了三个作用的顺序不能颠倒,对三个作用的内容也有了了解。

再比如在讲《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时,我引用了“把梳子卖给和尚”这个故事。一听到这个题目,学生就来了兴趣,马上讨论起来,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想出了许多高招。接着我讲了故事的内容:有家木梳厂有四个推销员,厂里要求他们把梳子卖到庙里去。第一个推销员去了以后,空而归,认为庙里的和尚根本不需要梳子;第二个推销员去了以后,卖掉十几把梳子,他的招数是:和尚们虽然没有头发,但经常梳头有利于血液循环,有利于延年益寿;第三个和尚的本事更带大些,卖掉了好几百把梳子,庙里方丈接受了他的建议——当香客来势烧香时,他们的头发里常常沾满了香灰,倘若庙里多备些梳子供香客之用,他们因感到庙里对他们的关心,香火就会更旺。第四个推销员带回了订购大量梳子的定单,他的能耐是说服方丈把木梳作为纪念品送给香客,把庙里香客们最喜欢的一副对联刻在梳子的一面,另一面写上“吉善梳”三个字。学生听后大发感慨,并从中受到启发,感触到了体会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的强大力量。

(三)利用音乐、漫画、幽默等教学

如讲矛盾特殊性的时候,先让学生们听音乐——《命运》、《西班牙斗牛士》、《高山流水》、《梁祝》,然后判断是什么乐器演奏,并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这样采用视听方式,学生积极参与,效果明显。漫画教学。如一次上课时,上课预备铃响了,又有个别学生还在午睡,我就笑着说:某某同学正做一帘幽梦,梦到花果山水帘洞去了。”同学们的笑声活跃了全班同学的情绪,也惊醒了午睡者。

(四)设置课堂专题讨论或辩论

确定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是组织讨论、辩论的关键,讨论课本问题要紧扣课本重点问题,有社会现实性和丰富内涵,并且是由学生提出的普遍关心、希望了解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期间,我组织了学生讨论或是辩论了如“金钱万能还是金钱不是万能的”、“假如我是厂长”、 “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等问题,学生踊跃参加,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辩论的欲望,发表了不少的高论。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场所。

(五)结合其他学科教学,体现知识的拓展性

如讲商品、劳动产品、物品的区别时,用数学的包含关系比较好理解。在讲述量变与质变时,可结合化学中同素异性体就是由于构成方式的变化而形成的质的差别,如金刚石与石墨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他们的物理性质就完全不同。在如讲述矛盾时,可引用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搞好结束语的教学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学生们带着美感下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它要求精要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它或者创设言已尽而意无穷让学生反复推敲;或者“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课后自寻答案;或者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变得聪明等等。如在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可作如下小结: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像一根鞭子,鞭策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像一把筛子,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棒子、鞭子、筛子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精要而便于记忆,使学生终生难忘。

总之,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搞好课堂教学需要处理的三个环节(导入语、教学内容、结束语),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猜你喜欢
梳子思想品德教学
你的梳子选对了吗
带电的梳子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梳子:致月亮的后半夜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