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2009-04-21 07:38
艺术百家 2009年8期
关键词: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建设

丁 勇

摘 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研究、基本特征研究,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对策与措施,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文化是国家民族的软实力,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这是在全党各国工作大局中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最新认识,对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必将引领大家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共同、协调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江苏”的建设,对于进一步满足江苏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建设;文化产品;江苏省;实践

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Jiangsu and Its Solution

DING Yong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研究、基本特征研究,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对策与措施,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文化是国家民族的软实力,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这是在全党各国工作大局中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最新认识,对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必将引领大家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共同、协调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江苏”的建设,对于进一步满足江苏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涵义;基本特征和目标任务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涵义

现代政府是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公民的权利构成政府责任,政府为人民所有,为人民谋利,并切实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其中,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一是实现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二是以政府为主体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以基本满足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公民对文化的基本需求。三是通过提供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来传承国家民族精神、凝聚公民的思想、塑造公民的人格、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普及文化知识、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公共文化基本需求的文化产品生产、提供与服务体系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性质和功能上看,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一是公益性。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与其他市场经营性文化服务最大的区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目的的确立,都应当遵循公益性原则。公益性也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具有社会公有、社会共享、社会公用等公益性事业的一般特征。遵循公益性原则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政府在文化服务上弥补市场缺失的应有举措,也是公共部门回报纳税人,为全体公众创造文化福利的必要之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原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责任主体,政府有责任进行必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主持制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战略,研制公共文化服务规划、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公平性。要对公共文化服务和资源公平分配、对公共文化活动和布局均衡开展。政府应从公民文化权力平等和获得文化服务机会均等的角度出发,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统筹文化事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和个人和谐发展。政府还要在保障公民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下,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层次之间的文化资源配置。防止由于公共文化资源过分集中所引起的公共文化失衡,切实保障公共文化事业均等发展,保证人人都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所谓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均等性,即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也是人权平等和社会公平价值理念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三是便利性。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应当保证人人便于享有,应当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容易获取的服务。因此,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合理、就近服务群众生活圈、公共文化信息的公开化、电子化,公共图书馆的图书“通借通还”等便利服务都十分必要。总之,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保证服务具有最大程度的便利,这便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原则。

作为服务性极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事业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某位读者去借一本书,必须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那么其个人投入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都太高,图书馆对这个人而言就形同虚设。所以说,没有便利性,就很难实现公益性;没有便利性,或者只对部分人便利,对另外一部分人不便利,就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因此,便利性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四是多样性。由于受服务对象年龄、经济能力、受教育能力、个人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公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服务内容的丰富性和服务形式的多样性。这就需要政府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丰富服务途径,最大限度的把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到全体公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是社会公众,目标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必须把以人为本、保障和维护公民的文化权利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时时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符合民意,提供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物品和服务。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公民多样的文化需求。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

一个繁荣健康、活跃有序的文化市场,从内容上要着眼于文明健康,从服务对象上要着眼于人民大众,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当前,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二、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江苏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加快了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形成了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合力。以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为总抓手,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增加公共文化投入,繁荣文学艺术生产,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保护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文化建设摆上全局工作重要位置

199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2001年,省委、省政府再次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制定了《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2002年,省政府召开全省基层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第三次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10年,全省60%以上的县(市、区)成为省级以上文化先进县,其中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比例达到30%。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全省国家一级文化馆、图书馆的比例达到40%,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标准不低于2500平方米,乡镇文化站建设标准不低于500平方米,村文化室建设标准不少于20平方米。同时,省委、省政府把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列为农村十大工程和新五件实事之一,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对乡镇文化站建设、“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和“农家书香”工程进行扶持。

2、文化设施不断改善、建设经费大幅增加

据统计,“十五”期末,全省正在使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总计258.06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19.96%。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苏南、苏中、苏北与“九五”期末同比分别增长16.87%、7.55%、36.44%。南京奥体中心、南京图书馆新馆、南京博物院一期工程、苏州图书馆新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扬州市博物馆新馆、镇江市博物馆新馆、常州市博物馆新馆、南通市更俗剧院、宿迁市艺术中心、江阴市天华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大中型文化体育服务设施相继建成开放。据统计,全省共有文化馆117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3个、县级103个,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馆均2194平方米;有图书馆103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5个、县级87个,县级图书馆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馆均2965平方米;有文化站1417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197个,建筑面积90.6万平方米,站均757平方米。

“十五”时期,全省文化文物事业经费收入(不含基本建设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7.99亿元,年均增长10.33%;其中苏南五市40.28亿元,苏中三市8.41亿元,苏北五市9.3亿元,分别年均增长9.79%、11.63%、11.34%。财政拨款累计38.78亿元,年均增长15.65%;其中苏南五市26.92亿元,苏中三市5.31亿元,苏北五市6.5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82%、16.13%、18.3%。

3、文化活动日趋丰富、群众受益广泛

省委宣传部每年从省文化事业建设费中拿出500万元,支持苏北5市的重点精神产品生产、特色文化保护和开发、优秀人才培养和先进载体创建等文化建设项目。已资助全省文艺院团20多辆流动舞台车,要求院团每年送戏下乡不少于100场。省委宣传部采取补贴机制、买单机制、奖励机制等一系列创新手段,全面实施文艺下基层“四个一”工程。在全国“群星奖”、省“五星工程奖”的推动下,全省各级文化部门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农民艺术节、民间艺术节等活动的举办,使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系列化、品牌化正在成为江苏省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趋势、新特点,已经打造出一批如南京市“金陵合唱节”、盐城市“文化下乡三百工程”、南通市“江海文化月”等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文化品牌。省文化厅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近4年,建成江苏文化网和基层服务点370个。2006年开始实施的“送科普书籍、送电影、送戏”下乡工程,省委、省政府将用4年时间,每年投入2800万元。2006年共送书74万册,送电影7.6万场,送戏2569场,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

三、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存问题

我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建设文化江苏、文化强省的目标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变

苏南和苏北、城市和农村,既有加快发展的问题,又存在发展差异现象。苏南因经济与文化发展保持强劲势头,文化事业建设的重点已从城市转向农村,而苏北文化设施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尤为薄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人均建筑面积虽有增长,但水平仍较低,亟需加快发展和尽快缩小南北差异。

2、文化服务存在“一刀切”现象,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不够

现在大部分的文化活动是以完成任务为主,偏重把它当作政绩形象工程,而不是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只看重领导满意与否,而轻视公众的满意度。活动内容偏重于政策宣传、应景内容,较少考虑公众兴趣、喜好。同时,雷同化、模式化的内容多,有特色、有创新的内容少;短期性、临时性的项目多,长远性、可持续性的项目少。有些文化活动也不论公众是喜欢“阳春白雪”,还是喜欢“下里巴人”,多采取“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特别是在农村,适合农民阅览的图书和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电视较少,符合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农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电视传媒,相当有限。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活动阵地少,活动内容也较单一。卡拉OK歌舞厅、洗浴城等娱乐消遣场所的数量远远超过公益性文化设施数量。这充分说明了政府提供的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不够。

3、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利被“忽视”

江苏是全国外来农民工相对集中的省份,农民工的总数约为900余万,其中本省农民工就有490多万。拿苏锡常地区的农民工来说,他们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相比较而言,从事娱乐、餐饮、美容美发等服务业的农民工,还有一些基本的文化生活,比如看电视和报纸,但次数和时间都没有保证。而从事私营企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则90%以上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聊天、睡觉、赌钱、闲逛是他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苏锡常地区,一些农民工因寂寞难耐,就破坏城镇公共设施,甚至集体偷窃、群殴。可以说,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如同生活在“文化孤岛”上

江苏省文化厅曾对部分来宁打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在收到的问卷中回答“业余时间从事什么文化活动”时,打牌、打麻将占53%,看电视占43%。而他们最希望的是,政府能多组织文化活动下社区,能发放一些免费的书刊、报纸、图书,多组织露天电影和文艺演出,让民工有“人在异乡如在家”的感觉。

4、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不足

江苏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十五”期间,各级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2个百分点。从近年来《江苏省文化统计年鉴》和《江苏统计年鉴》分析来看:“十五”前四年,全省文化(文物)事业费财政拨款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是:2001年0.90%、2002年0.79%、2003年0.71%、2004年0.60%,不仅未达到1%的最低标准,而且呈逐年下降之势。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为31.13%,对文化(文物)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长为14.32%,文化事业费增长比财政收入增长低了16.81个百分点。文化事业拨款区域分布呈阶梯式且差距在扩大。按2004年户籍人口计算,苏南五市文化事业费人均25.91元。同口径统计,苏中三市人均6.77元,是苏南的26.1%;苏北五市人均4.20元,是苏南的16.2%,均低于全省人均11.58元的水平。

四、加强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满足公共文化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衡量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指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政府要提高认识,不断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领导。同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仅重视经济建设、经济指标,还要重视文化建设、人文指标;不仅要满足公众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全省各级政府要把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核心内容之一,要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施建设文化江苏、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贯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制定出相应的文化发展规划,列出发展重点,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将发展先进文化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政府两个同等重要的奋斗目标,并充分认识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江苏的需要。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点。要全面完成省政府扶持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任务,有条件的市、县(市)兴建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至2010年,全省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的比例均达到40%。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标准均不低于2500平方米。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化阵地尤其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政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文化设施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全面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全省乡镇文化站的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普遍不少于500平方米,开展图书阅览、艺术培训、科技推广、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省行政村建有文体活动室。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财政逐年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投入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设施。

3、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

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这种精神产品的供给是源源不断的,既有传统的经典艺术,又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的文化形态,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融相兼的统一体,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

我们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八次文代会和七次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投身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大胆创新,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符合时代要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继续实施“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工程。积极探索流动文化服务模式,提高对村级文化服务的力度和覆盖面。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逐步落到实处。运用高新技术成果,加快载体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拓展文化传播方式。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到2010年实现所有市、县有支中心,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有服务点,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使数字文化遍布城乡和村村有。在同一城市公共图书馆实现一卡“通借通还”。发掘区域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资源,重视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4、抓好队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建立健全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街道)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逐步实行工作人员从业资格认证制度,采取远程培训、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网络,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继续与省委宣传部一起,大规模全面轮训乡镇文化站长和基层文艺骨干。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有序流动,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公共文化服务岗位上来。在全省定期、集中选拔一批乡镇文化站长充实到一线岗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切实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文化干部的后顾之忧。

5、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逐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要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加,且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改变公共财政增长偏向以城市为重点、以大型基本设施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增长模式,建立以基础设施为主导,兼顾转移支付的公共财政模式。改变公共服务在城乡、地区间不平衡的问题,以保护弱势群体为重点,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为关键,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投入模式;进一步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继续探索公益文化社会办的路了,运用政策引导、优化服务等手段,使各类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流动。针对现在文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应尽快制定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的服务标准和业务规范,尽快出台《江苏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实施细则》、《江苏省图书馆管理办法》、《江苏省文化馆管理办法》和《江苏省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办法》等等。使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对各自的社会功能、事业发展目标和责任、服务对象和内容进行明确定性。并积极参加全国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评估定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玉堂,黄南珊,刘保昌.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以湖北省为个案[J].学习与实践,2007,(04):12

[2]曾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J].图书馆工作,2007,(04):36.

[3]袁琳,郭韫丽.走进社会,延伸服务——我国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调查研究[J].图书馆,2008,(03):24-25.

[4]方标军.发展文化事业引领新农村建设[J].群众,2007,(01).

[5]蒋昌忠.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事业活动[J].政策,2005,(08).

[6]赵敏安.加快文化产业建设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09).

[7]乌兰察夫.城市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劲[J].南方论丛,2007,(03).

[8]王强.加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10).

[9]韩军.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党政干部论坛,2008,(01).

[10]王大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与现代政府的文化责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11]黄振平.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江海纵横,2007,(06).

[12]张永新.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中国职工教育,2008,(05).

猜你喜欢
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建设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两点思考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