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印装备制造业政策比较与借鉴

2009-04-23 06:30
北方经济 2009年21期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印度

王 志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很多工业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纷纷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是装备制造业大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然而,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全面考察和借鉴工业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政策,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装备制造业促进政策,对于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典型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况及促进政策

为了全面展现工业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先进经验,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意义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以及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对三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促进政策加以系统对比,以寻求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及促进政策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更是装备制造业大国。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美国以轿车工业、军事工业为代表,一度执世界装备制造业之牛耳。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受“第三次浪潮”的影响。在世界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排名有所下滑,然而,从80年中期开始,美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成功重返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之位。

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美国政府强调发展制造技术,将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关键技术创新的前六大领域之一,并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支持科技创新。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颁布的关于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法规达20余部。美国政府主动出面组织、协调和支持产业技术的发展,成立了国家制造业科学中心和制造信息资源中心,相继出台了促进制造技术发展及推广应用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和“制造技术中心计划”。在人才培养方面,美国政府不仅极为重视基础教育,而且还通过“引进人才战略”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为国内产业的振兴提供了必要的智力保障。在鼓励出口方面,美国政府制定了各种出口计划,以提供贷款担保、出口补贴、允许制造商结成出口贸易联盟等方式,鼓励本国企业的出口。此外,美国政府还成立了由19个职能部门组成的“贸易促进与协作委员会”、“出口援助中心”及“出口倡导中心”,为企业提供便捷、及时的商务查询和融资服务,帮助企业成功占领国外市场。在财税政策方面,美国政府尽可能降低机构的研发负担,规定科研机构作为非盈利机构免征各项税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也实行税收优惠。美国政府还制定了《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无除外情况时,美国政府必须购买本国的货物和服务。经过若干年的重整,美国的汽车、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日本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及促进政策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制造业大国,也是较为成功地运用法律、政策等手段实现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制造业面临着包括装备陈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规模小、市场狭小等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产业振兴政策,

在财税政策方面,对机械设备和机械研究实验用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对重要机械设备实行免税进口:对进口最新机械设备的企业给予奖励补助金,进口价格的一半由政府承担;对重要机械产品免除法人税,等等。这些政策都极为有效地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在贸易政策方面,日本虽然采取措施鼓励最新机械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但却通过“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普通产品的进口,并通过出口所得税扣除制度、开拓海外市场准备金等制度积极支持本国产品的出口。以此来保护并支持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

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法律,如《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和《特定电子工业和特定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这些法律规定,产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在资金、技术上提供支持,并在产品品种、原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给予适当限制,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设备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三)印度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及促进政策

与中国相比,印度制造业的很多发展条件和状况不尽如人意,但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占有优势。印度政府选择以资金和技术型制造业为先导,优先发展汽车制造业、钢铁制造业、医药化工业、电子制造业等产业,推进整体制造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靠研发、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发展知识型制造业的道路。利用“后发优势”,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支生力军。

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是从2003年开始的,特别是2004年辛格政府上台后,一直希望借鉴中国模式来发展制造业,争取使印度成为另一个“世界工厂”。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2004年9月,辛格在就任4个月后宣布成立“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专职负责“确保制造业的快速及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加大引资力度,为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2005年9月26日,印度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首次发布了《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提出印度的目标是“与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建议政府修改劳工法、改善基础设施以及改革进口关税体系等。目前,印度政府已采取了改善基础设施、减少政府干预、减少劳动保护、降低关税、吸引外资以及建立经济特区等政策。

印度制造业的主要动力来自外资企业的大量资金投入。2004年印度外资政策被认为是“印度制造业发展的里程碑”,主要做法是提高外国投资者的控股率,扩大FDI的投资领域,简化投资手续,允许外国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上进行组合投资,取消进口配额,等等。印度逐步取消对外国直接投资控股的最高限额,发电、输电、配电以及公路、机场、港口、民用航空等领域允许100%外国直接投资,海外企业对印度本地移动电话公司的投资所占的比率由原来的49%提高到74%。此外,印度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制造业全球转移新机遇,积极承接目前的技术和资本型制造业转移。

二、国外装备制造业促进政策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实力的基础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曾是装备制造业大国,由于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曾一度失去其制造业国际霸主地位,在体会了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后,又千方百计地支持本国制造业发展。日本也是一样,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其汽车、电子等制造业的振兴。可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并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二)以立法形式,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

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出台各种法律法规来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美国颁布了20余部用以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日本在1956~1985年的30年间,相继制订和实施了4个有关机械、电子工业的振兴法,以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借鉴典型国家的做法,我们也应考虑通过立法形式,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三)努力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是决定一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前景的关键因素。通过回顾美、日、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科技创新才是发展之路。美国采取了以技术进步战略为主的发展方式,日本采取了“技术引进”加“自我创新”的方式,印度则依靠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也应考虑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鼓励企业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促进“产学研”模式的推广应用,以全面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尤其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四)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比较优势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美国不仅重视基础教育,持续增加对教育体系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而且还利用“人才引进战略”成功地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人才,这些人力资本在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通过鼓励学习基础技术和稳定雇佣政策,为制造产业提供了大量稳定高效的基层技术人员。我国必须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实行产业倾斜政策。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美、日、印政府都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综合采用贸易、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提高本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地位。我们应该强化产业和企业的扶持政策,取消对外企的特殊优惠。此外,应按国际惯例,建立在招标和采购中对本土企业的优惠待遇。提升中国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竞争力,考虑在实现规模效应的前提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跨国公司。

(六)合理利用外资,慎重对待外资并购

尽管发达国家对外资采取审慎的态度,但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装备制造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且亟待进行技术改造等问题,都纷纷采取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尚需大量资金的投人,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毕竟有限,合理利用外资和技术来支持我们的开发建设,成为必然选择。一方面,我们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行政、法律等软环境建设,营造吸引外资的有利环境;另一方面,应合理利用外资,采取措施将外资引向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同时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猜你喜欢
装备制造业印度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防晒装备折起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印度式拆迁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