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能力评价与创新型城市建设

2009-04-23 06:30林明珠
北方经济 2009年21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创新型上海

刘 辉 林明珠

一、引言

城市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节点,而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龙头城市,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能否通过优化自身结构成功转型关系到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和繁荣。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尺度,而且决定着该城市能否成功转型成为创新型城市。因此,本文通过对上海科技活动投入、产出现状的分析,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探讨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对上海早日建设成为国内创新型城市,并缩短与国际创新型城市的差距意义非凡。

二、科技活动投入情况

(一)研发投入强度逐年加大

国际上,R&D投入强度(R&D/GDP)指标反应一国或一地区的科技实力和研发水平,也是评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子。上海从1990~2008年以来的19年间,R&D投入强度的变化弧线呈现出两大发展阶段:1990~1995年间R&D投入强度趋于小幅度波动,1992年R&D投入强度最高达1.57%,而之后两年又呈下跌态势:自1995~2008年R&D投入强度明显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长率高5.97%,表现出继续增长的势头。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为703.41亿元,2007年时有256.78亿元,投入强度则高达2.48%,与OECD成员国2.2%~2.3%的平均水平相当,开始逐步接近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强度3%的水平。放眼整个国际大背景下,上海的研发投入强度属中等偏上,在OECD国家排名中位居第9,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与瑞典、芬兰、日本等中小型科技强国3.5%~4%的研发投入强度水平相比,上海刚跨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门槛,离真正的科技创新型城市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二)科技活动人力资源较充足

科技活动人员是创新的驱动者,也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人才强市”的战略中它是首要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创新进程。至2008年末,上海拥有科技活动机构数1162个,科技活动人员数20.07万人,科技活动人力资源相对充足。从科技研发人员的相对数量上来看,上海2008年每百万人口中R&D活动人员数为3290人、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大约有2700人。同期在国际上,排名第1的芬兰每百万人口中研发人员数要高出上海1倍之多,而上海排位第10。总体来说,上海的研发人力资源比较充足,今后还需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形成布局较完备、结构合理的研发创新人才梯队。

(三)科技活动经费

科技活动经费的多少关系到科技或研发活动的开展和进行。从总量上看,从1995年到2008年上海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和支出额逐年上升,2008年时分别为485.13亿元和434.57亿元。其中,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占58.09%,达256.78亿元。从均量上看,每万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和每万人研发活动经费支出额与前三者保持同步增长的态势,各自为21.65亿元和12.79亿元。从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的渠道看,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投入占到绝大部分,政府的资金投入连年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算大,其他的资金来源渠道还有事业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的一些收入来源。

三、科技活动产出现状

(一)专利

上海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增长速度惊人,在1990年两者分别仅为1526件和924件,至2000年已达11337件和4050件。从2000年到2006年,上海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比重从4.9%上升至9.2%,位居全国第3,北京则比上海高出8.4%。2008年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36042件和16602件,比2007年分别增长了10.1%和31.7%。在53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完成专利申请789件,其中发明专利609件,可见发明专利占较大比例。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按照“政府搭台、各方参与、市场运作、服务社会”的方式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专利转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高新技术产品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上海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市新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786项,累计共有4327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80%的项目已实现产业化,累计新增产值约2864亿元。2008年。上海市高技术产业仍保持快速增长,全年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6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4%。随着调整出口退税率、加征出口产品关税及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出台,上海市外贸企业积极应对,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571.08亿美元,其中,出口1308.6亿美元,增长25.3%:进口1262.47亿美元,增长22.9%。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前11个月大约为1039.57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6.5%,出口525.2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1%,增长29.4%,进口514.32亿美元,占40.7%,增长23.7%。

四、科技能力发展的瓶颈

(一)重应用开发、轻基础研究

研发活动按照类型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新的基本原理和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作为一种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积累和创造过程:应用研究是以某一特定应用和实践为目的进行的研究活动:试验开发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对新材料、新产品等的开发和对已经生产出的材料、产品等的持续改进的活动。2002年,上海市全社会研发活动经费总支出为102.36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各占6.86%、22.77%和70.37%。而到了2006年,研发活动经费总支出增长至两倍之多为256.78亿元,但基础研究活动的经费仅占5.45%,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分别占15.96%和78.59%。

(二)领军人才紧缺

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上海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逐年加大,2008年25~64岁的劳动力人口中有17.2%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形成了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知识杨浦”的五角场大学城板块、交通大学和华师大闵行高校聚集区、“一城六校”的松江大学城和“南汇科教园区”的人才集聚地布局现状,形成了引进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但是,与一些经济发达、创新型的国际大都市相比,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企业家以及由这些顶尖人才带领的创新团队仍比较缺乏,长期以来,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各自在不同轨道运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一味地搞科学研究,“纸上谈兵”,研究成果市场化率低,脱离市场发展需要,而企业只追求利润和眼前利益,对于高投入低回报的研发活动兴趣不大,研发部门的专业人才也不多。这样,既具有专业科研技术能力又

兼备产业化能力的人才严重缺乏。因此,高校在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使学生多参与企业实践活动,鼓励高校与相关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为社会提供更实用的专业化人才和领军人才。

(三)企业主体地位不突出

企业同科研机构和高校并称为科学技术创新的三大主体,其中,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最大的创新源,其在空间上的集群形成了一系列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出口加工贸易区,如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虹桥经济开发区等,使企业成为了研发创新的真正平台,虽然,上海近年来企业执行R&D的比例逐年增长,从2005年的54%、2006年的59.6%增加到2008年的61馏%,但只有11.4%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同OECD国家的企业执行R&D的比例相比上海仅排在第14位,第1名的瑞典企业执行R&D的比例高达77.6%,说明其企业的创新能力最强。

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加强区域性创新集群的构建

各类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群形成了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区等一系列的区域性创新集群。同类企业的集群带来了相互之间的竞争,促使企业内部加强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激发各企业的创新意识:而不同类企业的集群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如在“航天闵行”的建设中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集中,并错位发展使航天、光电子、微电子、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集群,

(二)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创新主体的科技研发活动,通过为研发活动提供一个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来保障、引导和激励创新系统中一系列的研发活动。政府适当地加大财政对于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是很有必要的,需准确把握好科技投入的力度和方向。上海市财政收入多年来保持两位数的持续增长,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高达1600亿元,其中对于科技投入的比重仅占2.5%,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逐步接近。因此,必须要加大政府对于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除了依靠税收优惠和财政直接拨款与贴息的方式,政府可以发展多样化的政策手段,为中小企业创业进行财政补贴和信用担保,扶持其开发新技术和新领域。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创新型上海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上海电力大学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之巅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