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激励艺术

2009-04-29 07:17王学英
管理观察 2009年8期
关键词:激励热情兴趣

王学英

摘 要:在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到“激励教育”就是这样的良药。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氛围,可以使他们更健康茁壮的成长。

关键词:激励 热情 亲切 兴趣 素质

数学往往因其枯燥而不被学生喜欢,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和心理素质还不够健全,让他们去学一种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厌学。因此掌握儿童的心理,用适当的手段来改变这种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到“激励教育”就是这样的良药。

一、 以“爱”激学

儿童从家庭来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对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师爱”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学生在他喜欢的老师面前不会因为“怕”而不得不学,而是更主动地去表现自己,这就由“被动”的学而变为“主动”的学。这恰恰是老师的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那么,怎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呢?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要“见缝插针”,因为数学教师一般都不是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所以更需要人为地创造一些机会,在生活中从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都能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建立起爱的氛围。

二、 以“疑”激学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出求知欲,从而积极的探索研究新知识。

制造悬念,创设质疑情境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的一种手段。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首先通过放有关小红过生日的录音故事,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红几岁了?正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么知道的?(从点燃十支蜡烛得知她十岁了,正过第十个生日)(3)小红的爷爷为什么才过了15个生日呢?(4)故事里涉及到哪几个时间单位?(年、月、日)教师由此十分自然的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对于爷爷只过了十五个生日的原因在此留下个“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最终自己解决疑问,原来爷爷是2月29日出生的,4年才能过一个生日。在教学到平年、闰年的判断这一问题时,可采用学生考老师的方法,吸引学生探寻规律,教师可有意识的激发学生,你们只要告诉我哪一年,我不用看年历卡就能说出这年时平年还是闰年,二月多少天,全年多少天,不信咱们试试看?当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时,学生一定感到奇怪,自然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时再恰到好处的讲述其中的窍门、规律,即,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时,这年一般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这样的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善于设“疑”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好老师。

三、 以“趣”激学

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1、 联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我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联系实际导入新课的,先出示这样一题:“学校有12个篮球,体育上四年级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分男生组、女生组2组活动,男生和女生各分得几个篮球?”很明显,这是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很简单,同学很快算出答案,然后再出示这样一题:“三年级上体育课,有10名男生和5名女生喜欢篮球运动,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2组,每组分得几个篮球?”教师讲道:“也能每组分6个吗?”很显然,这样分男生会大有意见,而女生每人一个还多一个篮球,那么怎样分才合理呢?这时我再告诉大家,用老办法(平均分)不合理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学习了“按比例分配”这一课就会合理的分配篮球了,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2、动手操作,发展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如分一分 、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是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多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思维开展,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有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3、 多样练习,巩固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式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课堂练习达到“高效”“低耗”,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那么练习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师生间经常组织讨论、争论、开展学习质量自我评估(自编评估题,同学间互测、互批),加强直观演示及学具的使用,一式多变,一题多变、多问、多解,猜一猜、算一算等形式,让学生通过练习,在解决知识的新旧矛盾冲突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认识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4、写数学日记,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兴趣。

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通过观察、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数学问题”和“数学例子”,并把收集到的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激发他们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猜你喜欢
激励热情兴趣
热情的树
那一年的春风
“热情”的沙漠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