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目光投向原初

2009-05-13 08:09朱梦爱
都市家教(教育交流)·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环节人生生活

朱梦爱

语文教学培养文化意识,培养文学素养。

“容闳在美国看到新大陆的强盛,提出了派遣幼童留美,拉开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帷幕;鲁迅在日本看到体格强盛但精神麻木的国人决定弃医从文,揭开了中华民族劣根性的古老疮疤;邓小平东渡日本,在日产汽车流水线上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开创了中国的新时代。他们都促使了中华文化的更新和重生。”这是教出来的还是潜移默化地熏陶出来的?

语文呼唤回归,回归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原初。只要让学生背诵、阅读足够量的优秀作品而后稍加点拨以及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反刍就足够了。

这样做,首先得改变“守株待兔”固有心理。如同体育比赛已远远超出原初的锻炼肌体的意义一样,不惜牺牲的竞争和较量,只是为了侥幸获得一张冠军的荣誉。语文教学也是一样,考试只是检查语文素养以及文化程度,可是人们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甚至唯一的目的。

其次,不做“越俎代庖”的事情。人脑的分析能力与生俱来,只要有给予足够多的样本就行,样本都是优秀作品。教师越俎代庖,甚至每一个小细节都去做,这样教语文已违背语文教学规律。需要给予足够的材料、足够的时间自然形成。

第三,用熏陶式的培养代替人为的灌输式的教育。

兴趣阅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每个人兴趣的产生场合不同,原因不同,比如“无意带短篇小说上山去消磨时间,还看得下去;再后来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因为内容迷人,也不觉累。就这么一路凭兴趣看来,到考试时就派上了用场。” 但这不是把学习语言当做目的,而是把语言当做乐趣。而乐趣又会在活动中继续产生,坚持下去,乐此不疲。在许多民间团体的语文各类竞赛中,出类拔萃者,往往都出于兴趣。

现代多数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去感兴趣。刚识了几个字的孩子,会对阅读有着极大的兴趣,喜欢看童话、三国,几乎是天然的文学爱好者,到了中学,听到读书就反感,什么原因?我想是“教”,是教师的教中“说教的内容”太多了吧。我常听孩子们说本国的动画片没有日本的、美国的有意思,可能是国内的动画片说教的内容超过了生动的展示吧?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把语文当做发展兴趣、追求知识、训练思维的,表达情感的工具用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合适。从某种角度说,语文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跟走路、跑跳一样自然。成为文学欣赏家、作家,那是少数人的爱好和需要,不是课堂教学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课堂教学要解决的。

光懂道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语文教师目前的任务就是主要用点拨的方式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从兴趣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师应该是真正的文学爱好者,能与优秀文学作品有心灵的共鸣,并会用自己的真切感受去感染学生。至于是不是研究生不重要。首先,要进行教师专业阅读,养成专业阅读的习惯,养成专业阅读的兴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多和优秀的作品对话。

二是组织读书会活动,让学生按照各自兴趣尽情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口头交流讨论读书体会;之后写作读后感、书评等等,当然要写自己的真实感想,积极实践在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基础上,自然提高表达技巧,渐渐形成对祖国语言的兴趣。“拔苗助长”,只能养成作假习惯。

三是选择好文章背诵。这里借鉴科举时代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一学期,教师推荐背诵部分及本学期语文课本;学生自己选择要背诵的文章。好诗文背了大约三十篇,自然理解其中的妙处和写文章的章法。

四是口头交流和写作交流相结合,口头表达是必须的要求,写作训练为反思总结内容。现代社会更强调说,“十年寒窗学文章”已成为过去。副科留心学一点,琴、棋、歌、书画作为课外爱好去发展,可以开阔眼界,培养人文情怀。

附上,

实践案例一: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人与环境的点拨式教学设计

一.把握本单元共性:都表现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揣摩本单元的不同之处:《苏州园林》介绍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叶老赞美了苏州园林,写出了设计者和建筑师巧夺天工善待自然,优化自然,营造优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并流露出对这种环境的深深眷恋之情。舒乙先生的《都市精灵》小处落笔,往大处拓展,针对某些现代城市连鸟雀也不见的现实,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以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在表现自己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的同时,呼吁社会要有维护真善美的社会意识。《明天不封阳台》从封不封阳台的生活小事中发现自己身上人类共有的慈悲之心,萌发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治水必躬亲》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以水为例,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必须了解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了解人类的利益趋向,处理好治水和利、义的关系。

三.寻找实现点拨的正确顺序。根据人的认识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因寻果,我们对本单元的教学顺序作了这样的调整:首先上《明天不封阳台》,这是生活小事引起人们思考人与自然;接着上《治水必躬亲》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由双方决定的,光靠人类的主观臆断是行不通的,必须知己知彼,顺应自然;否则呢?然后上《幽径悲剧》,否则优美的环境就会被毁灭,人类可能失去了自己的美好家园;再如《都市精灵 》就引起了人们自觉优化生活环境的愿望;最后推出人类优化环境的典范——《苏州园林》。

四.在教学中穿插多媒体,展示形象可感的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影像,激发语文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关爱自然、善待自然。使领略作者技巧地表达观点、欣赏雅致的语言与生活联系起来,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二:点拨式课外阅读张洁的《我的四季》学案。

环节1:自由初读

环节2:再读初感: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之春、人生之夏、人生之秋、人生之冬?(从文中找答案)

环节3:局部阅读:作者如何对待这样的人生之春、人生之夏、人生之秋、人生之冬?(从文中找答案)

环节4:由局部到整体阅读:我们发现了作者的人生的四季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环节5:整体阅读:我们发现了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环节6:有感情的整体阅读:我发现了贯穿人生四季的主线是什么?

环节7:整体跳读:找出作者人生感悟句,并进行品悟,说说这些感悟给了我怎样的启示?

这七个环节,由读到写,多读带思,多思带说,最后总结感悟。我们明白了:作者的人生的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人生的夏季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人生的秋季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人生的冬季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 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来,感悟收获;冬至,发挥余热,可见作者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贯穿作者人生四季。

好多地方都深思,于是有学生写出:“善良过份,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中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当我读到张洁《我的四季》这段话的时候,深为感动,这是人生的真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你要以强者的姿态生存下去,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去努力克服,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能挽救自己。

案例三: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话题写600字以上的作文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话题写600字以上的作文,写出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常见事,合理的个性化处理。

生活中常有许多厌烦,牢骚,埋怨,对谁?仔细反思对方的行为,你还会这样吗?请以“在举手投足之间品味出的生活”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我们生活在自然中,我们模仿着自然游戏,我们接受着自然给我们的启迪,我们在自然中成长,提高。于是社会便越来越现代化。请以“生活在自然中,改变着社会”为话题,写自然给你的启迪和收获。字数宜于600-700间。

在“人之常情”里寻找“感动”自由书写,600字以上。

“古韵今逢,传承无限”这是苏州的文化特色,请以此为话题,写你不知不觉中发现的苏州文化某一特点或其他印象最深的城市文化的某一特点。600字以上。

汉语是母语,为什么不像母亲一般慈祥,

孩子是未来,为什么没有学习语文笑靥,

期待着,语文教师在学生眼里最可爱 ,

期待着,语文教师带学生去攀登语文的高山,欣赏山的恢宏与深邃,

期待着,语文教师领学生去徜徉在语文的湖海,与浪花嬉戏,看水鸟疾飞,捡拾灵性贝壳,贮蓄审美意蕴。

猜你喜欢
环节人生生活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