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性选择视角看研究生的择业观

2009-05-19 07:16胡桂英李红玫张先锋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

胡桂英 李红玫 张先锋

【摘要】理性选择作用于研究生就业的规律在于:研究生的择业观越积极,择业行为越趋于理性,就越容易就业;研究生的择业观越消极,择业行为越趋于非理性,失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要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需要高校有关部门加强研究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积极的择业观,帮助研究生在就业面前做出真正理性的选择,最终实现研究生的合理充分就业和研究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理性选择理论;研究生;择业观

2007年底,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2007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2007届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6.66%,甚至很多地方出现了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研究生由昔日“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变得工作难找,研究生就业难问题随之明显浮出水面。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面临招聘企业缩减,竞争压力陡增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就业难问题也将更加突出。

有人把研究生就业难归咎于近年来的高校研究生扩招,把高校扩招与研究生就业看成是二律背反的问题。其实不然,经研究证实,高校扩招与研究生就业难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扩招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表现形式,是历史的必然。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研究生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的需要不匹配,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产销不对路,有些学校盲目扩招影响毕业生的质量等。其中,研究生的择业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这里笔者尝试用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来解释和分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下研究生的择业观,说明毕业研究生择业行为倾向的目的性行动的动因(以高校研究生的职业选择为主线,主要从微观层次上,用理性选择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研究生的择业观念及行为)。

1.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内涵

最早对理性选择理论做出贡献的社会学家是乔治·霍曼斯(George Homans)的《交换的社会行为》,他在研究小群体中的交换行为时把经济学的“经济人”理性原则引入了社会学。科尔曼(Coleman,J.)以理性选择理论为立足点,在继承霍曼斯的部分理论基础上综合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发展了新的社会行动理论,提出了“理性人”的概念,成为社会学中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是行动者所期望从多种可能的行为结果中获得的功力函数。行动者的这种行动所追求的是价值或利益的最大化。科尔曼认为,“社会选择过程是行动者追求一定利益,利用可能的环境条件或资源,在一定社会规范要求下的行动。”影响个体行动选择的因素有行动者的个人偏好、选择此行动导致的结果的机会代价以及社会制度的制约。即影响行动者选择的因素有三个:一是行动者的个人偏好;二是行动的付出回报比;三是社会制度对行动者的行动起到的支撑作用。

科尔曼认为,在理论视角上,通过理性选择后付出的行动是以“理性人”为出发点的。“理性人”的假设认为,“对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效益,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 [1]而这种“理性”(或有目的性)与“效益”并不只是局限于狭窄的经济领域中,“理性人”不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且顾及权利、地位、发展机会、声望、信任和评价等“非经济因素”。并且,这些“非经济因素”也是“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容和目标。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算)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其价值取向不一定是经济目的或自私自利的,也可以包括利他主义、社会公平、爱国主义等价值观。

2.从理性选择理论看研究生的择业观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建立在下列前提上的:第一,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第三,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第四,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应届毕业研究生作为择业行动者,其行为必定受其择业观的控制,寻求自身所认为的效用最大化。本研究主要是结合理性选择理论的四个前提(假设)条件来分析研究生择业观的一般框架:

2.1 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合理性是理性行动者的基础,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2]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实行“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下,特别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后,实行缴费上学,经过近20年的求学生涯后,很多毕业生想毕业后不说要为家庭经济出力,但至少能做到自主、自立,于是他们在择业中努力寻找就业机会和生活空间,不断地反思、调整自己的择业行动策略、规划,以“先就业,再择业”为原则,不求工作的工资待遇,但求有份工作,实现择业行动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些研究生没有认识到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高学历本身就应该有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于是,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不仅非常注重经济因素,要求自己的工作收入非常可观,还要求工作非常稳定、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否则,宁愿失业也不愿去从事那些工资收入较低或是稳定性较低的职业。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求职过程中,有许多因素本身就是相互制约的,行动者只能在众多因素的权衡之中寻求一个满意解,即实际很难达到最优。由此看来,研究生的择业行动即使具有明确的动因和目标,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往往要在财富与非财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均衡点。[3]

2.2 在特定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

市场经济和“自主择业”制度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职业岗位和创造了一定程度自主择业的良好机会。没有条件和制度所提供的可能,研究生择业行动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不可能的。当然,不同学校、专业、层次、个体、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关系的研究生求职者们有着不同的择业机会和行为策略(就业途径、方式、方法)。在当前的条件下,大部分研究生作为有目的的行为主体,其择业行动自主权大大提高,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就业愿望,他们不断地创造条件、不断地选择、不断地行动着,“尽一切可能收集就业信息”和“充分利用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手段,想方设法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表现出较强的择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其主要目的就是想占有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然后从中进行选择。但是,仍然有部分研究生对自己的研究生学历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愿降低身份去与本科生、大专生等公平竞争,甚至守在学校坐等学校老师、家长给其找工作或是等招聘单位“上门请驾”,因而把自己陷入一个就业机会很少的境地,从而导致失业。

2.3 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择业将对高校研究生的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选择不同的职业岗位意味着将来的人生道路将完全不同。选择机关单位搞行政,将走“当官”之路,属于工薪阶层,但较稳定;选择企业、公司,将主要搞业务(专业),收入可能较高,但不稳定;选择事业单位,可能搞业务,收入不高,但较稳定;选择到基层锻炼,生活条件较艰苦,但发展空间较大……。在求职过程中,大部分研究生能够认清当今的就业形势,综合考虑自身的各种因素(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经验(来源于学校、社会、家庭、大众传媒等等)去判断和选择职业,树立自己正确的职业选择取向。但是,仍有部分研究生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仍然捧着自己的“当官梦”、“高校教师梦 ”、“城市小资梦”不放,不愿去公司、不愿去基层。

2.4 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性行动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它还包括政治的(如权威)、社会的(如团结)、文化的(如道德规范)、情感的(如友谊)等众多内容。不同的求职者不仅职业选择目标不同,而且对不同类型的职业偏好是不同的(社会评价和家庭因素对职业偏好起重要作用)。有的人喜欢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有的人喜欢收入较高的三资企业、个体企业,有的人喜欢科研部门,女生往往喜欢到学校当教师……他们择业时不仅考虑职业的性质、类型,而且还考虑职业的地域、收入等等。但在实际生活中,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知名高薪企业等单位对这些一年比一年多的毕业研究生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而像民营企业、基层单位等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上却往往存在较大的缺口。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需求往往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职业偏好,必然要求一部分人具有社会服务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求职过程中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就必然会给自己增加较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求职成功的可能性。

可见,毕业研究生在求职时,有些同学表现得很理性,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符合社会实际的职业选择行为,因而较容易就业;但也有的同学仍旧抱着传统的、陈旧的观念,片面追求工作的工资待遇或地域等因素,不能认清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因而在求职时表现得不够理性,从而出现了就业难的状况。这些都说明了加强研究生的择业观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积极、科学、合理的现代择业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加强研究生择业观教育的建议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式下,作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可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进行就业形式教育,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且听课的对象不仅应包括本科生,也应给应届研究生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同事还可请一些专门的职业规划师或事业有成的师兄师姐到学校给应届毕业研究生进行就业讲座,在职业发展观、职业报酬观、职业声望观和择业代价观等方面开设专题讲座。引导研究生消除“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引导他们克服“坐”、“等”、“靠”及“一次就业定终生”等不良观念,在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出击,在充分利用学校就业资讯的同时还应走出校园,积极争取一切就业机会,抛弃“宁要大城市的一张床,不要小地方的一栋房”的大城市情节,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真正从心底里认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从事不同的职业所可能产生的只是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实现上的量的不同,并非质的差别,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体现自己的能力价值、符合自己的兴趣、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工作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义与利等择业问题,帮助研究生形成一种主动择业、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勇于竞争的良好择业态度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并使其认清社会需要,把握市场信息,把择业和从业的过程如实地看成是一个进取、创业、开拓的过程,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成功选择理想职业。

总之,研究生在择业方面应兼顾理想与现实,兼顾需要与可能,确定适当的择业标准,做出真正理性的选择,研究生的就业天地必将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20.

[2][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8.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10.

基金项目: 湖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08QN54);湖南农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08YA06)。

作者简介:

胡桂英(1981—),女,湖南桃江人,硕士,助教,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技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工作。

李红玫(1972—),女,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技学院教师。

张先锋(1977—),男,湖南南县人,硕士,讲师,湖南省医药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研究生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作品选登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研究生和留学生情况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
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