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组织本质及其结构特征探究

2009-05-19 07:16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4期

景 涛

【摘要】乡村或者农村在人们的眼中往往是具象的东西,本文从组织视角来解读乡村或者农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究其组织结构特征有:演化性、分散性、隐蔽性、简单性和多功能性,另外,还从组织视角分析了乡村与城市的差别。

【关键词】乡村社会组织;组织结构特征;乡村与城市

本质上,农村或者乡村是人类在特定条件下,长期生产生活的各种经验积累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经验结构体,即多种经验的有机结合形成的、以一定结构表现出来的经验集合,是一种“人造”物。它内含人类在特定乡村条件下所有的有关吃、穿、住、用和行的各种经验,包含所有的一定区域的物的获得、建造和使用的技术经验,也包含了对人生和生活的认识等精神追求的经验等,这些经验是一定区域的历代乡民在特别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正是这些经验的各种载体的有序却复杂的交错组合形成了农村,决定了农村的结构及其演变,形成了农村的基本外貌,决定了乡村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特定地区乡民的言行特点,创造了特定乡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等等。因此,可以说乡村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基本的自然环境中,逐渐积累、构建和不断完善起来的一种生产和生活的多种经验积累的非常复杂的复合形态的结构化表现,它不仅内含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如何居住,如何及更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等等,而且包含着如何处理生产和生活在一起的人与人的关系的经验积累,比如,如何处理家庭与家庭,个人与家庭,家庭与家族的关系等等。总之,人类社会的一切,其实质都是人类经验积累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到现在,这些经验通常是我们熟视无睹的身边物,通常我们无法辨认。

如果套用一种组织的通常定义: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一定活动的权责结构,那么乡村就是乡民们为了生存,依靠一定区域的自然资源,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基础上,长期经验积累而成的一种复杂关系模式基础之上的组织或结构。由这个套用的组织定义来看,农村具备一个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结构,因此,可以判定,农村是一种组织,是一种乡民生产和生活的社会性组织形式。它已经内含了乡民的居住地方和村庄等内容,这些实质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的内容,所以我们不能把乡村简单地看作农民生活的地方,或是一个个村庄,而应该把它看成人类在自然的乡村条件下的一种经验积累或习俗养成,一种关系模式,一种生产和生活的组织形式,一种社会组织。

乡村的组织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村最根本的组织结构特征就在于其演化性

组织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静止不变,静止就意味着将要被历史淘汰,因此,演化性也是组织的一个必要属性,而农村是具有演化性的,一方面,乡村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人类经验积累的结构化表现,从一开始就是在不断进化的。因为凡是人类的认识,人类的经验,都不得不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被验证和更新,从根子上来说,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形式都是人类经验总结的某种结构化表现,都是人类经验的存在形式和载体,自然地,农村或乡村也不例外,它是人类有关如何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如何生产,如何更高效地生产,如何生活,如何更幸福地生活的一种经验总结及其结构化的存在形式。所以,农村或乡村必然是在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检验、修正的,当然也是不断演进的。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社会生产关系,农村的结构体系和关系模式等内部关系要跟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做出调整,“组织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组织的目标、社会环境、信息沟通渠道、领导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组织的结构变动”,[1]这样乡村社会才会维持其正常的基本组织功能,才会生存和发展下来,从这个角度讲,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乡村社会也是在不断演化的。

2.农村最突出的组织结构特征就在于其分散性

集中和分散,或紧凑和松散是组织结构的两种总体上的特征,从乡村的存在和运行上来看,乡村组织具有明显的分散性。一方面,由于地域差异及种养业自身受土地等限制性因素的影响,乡村这种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具体表现就是数万的村庄散布于自然环境和文化差异极大的中华大地,而且没有一个明显的、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内在关系或纽带,或者相当量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交流和沟通,彼此几乎孤立地存在着;另一方面,总体上,其分散性还表现在其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及其内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上,直到现在,中国的大多数乡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乡村,还是传统的分散的、以家庭为生产单元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上的生活方式,也是分散性的,乡民们基本上是各自种各自的地,各自过各自的日子,除了与直系亲属等近亲在生产和生活上联系和交往比较亲密外,除非不得已,他们很少主动组织和参加经常性的集体性活动,特别是生产性活动,这种生产和生活在一块却缺少相互交流沟通和合作,相互孤立的关系状态,正是农村的最突出的组织特征。

3.农村最不明显的组织特征就在于其隐蔽性

组织的外部特征具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区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其存在形式而言,农村这种组织形式有很强的隐蔽性。即使一些人有乡村社会也是一种社会组织的概念,但要把它说清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这种组织和制度形式主要是以一种不成文的和非正式的形式存在的,它的组织特征不像政府、企业、学校等人为痕迹明显的组织那么明显,更重要的是它就在我们的眼前和日常生活中,而且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了那么长的时间,人们对它早已视而不见,所以,我们常常忽视它的存在,非经一番抽象思考、解构和构建,很难弄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更不要说它的要素、结构、功能、运行和演化等等其它的组织信息。

4.农村最真实的组织特征就在于其简单性

组织结构的复杂与简单是两种基本的、相对而言的组织基本结构特征,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是可以通过它的构成的复杂和丰富程度反映出来的。从中国现有的大多数乡村来看,乡村社会组织的构成情况包括:人、物质要素、生活和生产活动、结构、功能和目标等,这些构成要素与相对应的城市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着质和量的巨大差距。具体说来就是对大多数的乡村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而言,乡村社会组织中人员的构成状况或者说人员的身份是相当单一的,构成乡村社会组织的人的素质,由于多种原因,整体上是较低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知识结构的简单和不完善等方面;另外,乡村社会组织的物质要素的数量相对匮乏,种类相对单一,质量相对较低,科技含量也不高;再次,乡村的生产活动也是相当地单一和简单的,主要围绕种养和捕捞等农业生产活动展开,生产周期较长,同时,由于乡村组织活动内容的相对单一和缺少,乡村社会组织的运行也是相对简单和单调的,这主要表现在农民社会文化生活与城市相对比的单调上和乡村管理模式即家长式的行政模式的长期僵化上;再者,其结构也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活动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具有农业生产的简单性;最后,其组织目标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和农村市场发育不完善、不充分的原因,也主要停留在吃穿的低水平上。

5.农村最有价值的组织特征就在于其多功能性

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的组织功能是区分组织与其它集合体的重要标志,也是组织生命力之源。虽然乡村社会组织具有天然的单纯性和简单性,但这并不表示其功能也是那样的简单,无论从过去到现在还是到将来,乡村社会都会为人类社会提供从政治到经济到文化,从物质到精神,从生存方式到生存机会等等一系列的基础性服务。具体来讲,乡村社会为社会提供各种层次的劳动力和人才;会为城市和工业生产提供丰富的商品和工业原料以及广阔的市场;另外,村民自治制度会对整个社会的民主风气,以及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起到异常深远的影响,村民自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的突破点;[2]再次,乡村的简单和恬静的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影响城市人的思想和具体的日常生活了,这表现在近些年来出现的逆城市化发展倾向和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最后,保留在乡村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各种形式,随着农村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已开始回归和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现在已经有很多民间艺术形式在国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当然,满足乡民自身和乡村组织自身的各种需要应该是乡村社会组织的第一功能,但也不能忽视其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毕竟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果说满足乡民是乡村社会组织的对内功能,那么满足社会就是其对外功能,对外功能应该在对内功能实现的基础上,或者以对内功能的实现为其实现前提,同时,对内功能的实现也离不开对外功能的发挥,进一步说,乡村社会组织具有对内对外两种功能,而且这两种功能的实现和完成是密切联系的,不能过分强调任何一方,要实现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互补,这样,乡村社会的多功能性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不过,将来随着社会分工的更加发展,乡村与外界社会的更加紧密联系,乡村的对外功能,很可能会超越对内功能的重要性。

6.乡村社会组织区别于城市组织的特征在于其生产效率的巨大差异

根据上文,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似乎也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进行了,即城市也是一种组织、制度和体制,但是,城市这种组织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化的非常复杂,以至于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这么简单的理解,这么简单的解构和这么简单的构建。不过,我们可以从组织、制度和体制层面来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别:一方面这种差别在于组织的复杂程度不同,从乡村分化出来的城市,发展到今天,其规模已数万倍于乡村,因而其组织分化程度和结构的复杂性,制度体系和体制结构的复杂程度,是发展迟滞的、简单的乡村社会组织无法相比的;另一方面在于生产方式的差别和不同,即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采取高度集中化的生产方式的二三产业,而乡村则主要依靠采用分散化的生产方式的农业。

但从根本上,乡村与城市的差别只在于:生产效率的天壤之别。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背景中和影响下,生产方式与生产效率没有必然的正相关性,即生产方式的集中不一定带来高效率,分散的生产方式也不必然意味着低效率,每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时期,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其高效率的发挥作用都需要特定的配套安排和措施,总结一下,生产方式的高效发挥作用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制约,换个说法,就是生产方式有一个“适用性”的问题。所以,一定历史时期,城市与乡村的根本差别在于生产效率的高低,而非生产方式的集中或分散等。乡村低效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在于农业受土地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而具有的天然的分散性和农业生产的周期一般较长,另一方面在于其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和松散而又机械生硬的、缺乏活力的组织结构,以及由于生产过程中和组织进化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低而形成的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严重脱节。这些因素都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中国这个因小农经济而繁荣强盛又衰落的行政色彩明显的国度。

农村或说乡村的本质是一种组织模式,一种体制结构,也是一种制度体系,组织本身就是一种制度体系,[3]但最终它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从理论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农村并不应该固定于哪种生产方式和哪种生活方式,农村并不一定要和分散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画等号,这个已经部分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证实。现在,之所以大多数人把农村与落后绑定在一起,那只是因为,一定程度上,农村被人为性地与低效的生产方式绑定的缘故,如果给农村另外一种高效的生产方式,那么,农村不仅会与富有绑定,更会与舒适、惬意等绑定。

总之,根据上述对乡村的论述来看,农村概念的外延就是古今中外,至少是中国历史上,所有从事种养业的村庄,或者一定区域的乡村社会,而不仅仅是一些人所感知的农民生活的地方,或是一个个村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组织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晓兰.巴纳德组织结构思想及对行政改革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2),49。

[2]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兴政放权与社会发育——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进程的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03),2.

[3]范登·韦尔瑟芬.民主与福利经济学[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37.

作者简介:景涛(1977—),男,硕士,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体制与制度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