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低年级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2009-05-25 09:59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4期
关键词:主动性创造性体育课

王 莉

【摘要】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

【关键词】体育课;主动性;创造性

Shallow talk the exaltation junior class athletics lesson the usefulness of the teaching

Wang Li

【Abstract】Should be full in the athletics lesson the teaching exertive in the activ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student create sex to atta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valid.

【Key words】Athletics lesson;Active;Create

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与否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贯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

1.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 自课改以来,我经常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体育课教师应怎样去教?二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什么?

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例举四项教学内容(110米跑、投掷垒球、跳短绳、篮球),让学生自由选择。结果四项教材都有学生选择。询问其选择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1、喜欢2、擅长。从选择的原因分析,学生之所以会选择这些教材,是因为自己感兴趣或较为特长。设想如果一节体育课只有上述一项教学内容,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另一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对体育产生厌烦心理。假设在一节体育课中,教师设置二项甚至多项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地选择学习,我想肯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爱好。为此,在实施课改第二年,我开始力求突破单一教材的教学模式,尝试把“多项选择”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课堂中设置二项或多项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与特长需求。

比如在某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短绳组(投掷组)的学生了解短绳(垒球)的用途(除了跳绳<投掷>之外还可进行绳〈垒>的游戏),接着发挥与培养学生的创造与想象能力,让学生进行各种方法跳绳的(投掷)练习(单人、组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比较(哪一种方法能跳得最快<投得最多或最远>),从而让学生接受正确的动作。教学中教师分组、分项指导,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并在练习中掌握基本的技能与体育基础知识。

在游戏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游戏是如何进行的(讲清方法和规则),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创编或创新游戏。

通过教学实践,“多项选择”教学内容模式的运用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体育课程功能定位于发展性课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主体作用作为教学的重点。不仅把课堂作为训练学生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关注学生的心灵状态及心理需求,使学生很快进入运动状态。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识与技能得到的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这是我的出发点。自主选择从不同程度上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创造性地练习和选择,更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对健身的兴趣,营造了一个热烈活泼的学习氛围。经调查,100%的学生很喜欢这种上课的模式。在认同“多项选择”教学内容模式的同时,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教师能增加选择的内容;在选择一项教材后,可以允许学生更换练习内容等。

“多项选择”教学内容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探索和实验,虽然增加选择内容会受到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制约,但这种教学模式是可行的。现在六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每人都会有一至二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喜欢体育课,我就高兴,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了锻炼,体能得到了提高,我觉得自己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另外,我注意在教学形式上突破以往的模式。第一,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在课中,每节课留出1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各自兴趣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第二,要给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如在学习广播操,学两遍后让出几分钟时间,在练习中允许学生讨论、思考问题或提山问题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回答,很好地达到学习的目的。第三,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弹性,根据个别差异,不同层次的要求,如跳高,我设置不同的高度,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点.不同高度的升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

2. 在教学实践中创新 课改实施以来,我根据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尝试着改变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地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核心任务,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方式基本是“看教师示范,听教师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不断强调学生“注意听讲”,学生学得呆板,机械,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从而发现在教学中,只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使观察、实践、思考、自练等探究性学习处于次要地位。所以,我重点对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尝试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比较。如何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把课程所倡导的新观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也得到了改变,例如:体育课课堂教学队伍的调动,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场地、项目等)不调动队伍是不可能的,在调队时,过去我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变换队形一定要步伐整齐,步调一致,不能很好的做到这点就不罢休。纪律好了,队形也好了,可是时间花了不少,其它项目的练习时间自然不会多。在实践过程中,我想是不是一定要喊口令一二一、原地踏步走呢?带着这种想法,我第一次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快速到达目的地,并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话刚说完学生哗的跑开了,可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在短短的十秒里能准确无误的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过程少了我的口令却多了学生的叫声和笑声。他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做最棒的一个,场面看起来有一些“乱”,但比平时少用了时间,我又何不乐为呢!有时学生玩的正有劲,可是时间快到了,要集合队伍,于是我采取倒计时的办法,让已经归队的同学从十或者五到数,同学们在笑声和叫声中他们很快的归队,而他们却乐衷于这种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起到了指导、帮助、引导的作用,使课堂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

又如学生练习积极性的受挫,最大的原因来自于教学过程的枯燥。但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相符。学生好奇、爱新鲜的心理特征会受挫。例如: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学生之间都不认识,进行队列训练对每位教师来说是最头痛的事。单说集合吧,有上了几周课一个队都没有排好,学生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中为了尽快的让学生熟悉自己所站的位置,能以最快的时间排好队,我的做法是:采用了四种不同颜色的小圆卡片,每一种颜色代表一个小组,再根据每排学生人数,编好1-N个数,发给每位学生,然后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找到自己相同颜色的数和前后同一个数。如:开火车、采蘑菇、摆数等有趣的游戏。又如:在练习原地左、右、后转法时,我准备了四面不同颜色的彩旗,放在不同的四个方向,喊口令开始,再自喊自练来辨别方向,学生通过看、自喊、自练就能很快的掌握,课堂上学生情绪也十分高涨。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且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也克服了枯燥乏味的心理情绪,促进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钻研教材,从中发现提炼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目的顺利完成。

室内体育课的教学对我们每位体育教师来说,是最棘手的,不知上什么内容好,上游戏吧,很难把握课堂纪律,讲故事吗,学生又不想听,学生自习吧,学生有意见,上理论课吧,学生听不进。这几年我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动与静的教材协调配合。

如室内身体素质与游戏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一开始,我把音乐一放,自己在台上随着音乐的节奏做起了自编室内操,一下子学生安静了,兴奋起来,一个个的跟着我一起在律动,学生进入角色,我接着我把手势一做,让学生坐好,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做各种反应练习,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把原来很枯燥的身体素质在音乐节奏的伴奏下,一个一个动作的做了起来,学生们做练习认真的劲,真是师生同乐。结束身体素质练习后,带领学生进行了传书包游戏。指定的规则是如果鼓声停,书包在谁的手上,就要请全组到前面来为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每次学生们表演节目后,不管节目怎样,笑声不断。既是兴奋,又是效果。我把平时做的注意力的游戏穿插在其中,能起到快速安静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节省了组织教学时间,多了学生活动时间。

3. 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我觉得,只有踏实践行,才能沉下心来,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3.1 备课要深思。课上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才能教出味儿来。因此,在每教一个教学内容之前,我定会深入钻研理解教学水平目标。在备课研讨时,我总是很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见解,然后,在充分研究教材和听取同事们评析的基础上,设计出教学方案,教出先行课。这样,就能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把别人的亮点有选择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并不断总结、不断领悟、不断发挥、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据统计,近五年多来,我大约教出先行课十余节,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3.2 教后反思升华。每次教学过后,我从不匆匆离开操场,总喜欢停留一会儿,和孩子们聊一聊天,听听他们对课有什么看法,以便从中了解一些信息,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通过反思,觉察和发现自己教学中需要改革的东西,从而产生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以此丰润师生的生命成长。

就是这样一个个来自教学一线的灵感,一次次源于真实课堂的反思,凝成了一篇篇论文、案例,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在体育教学中关注“中间层”学生》等三十多篇论文及教学案例荣获各级奖励;2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体育课堂教学竞赛课荣获省三等奖:5节竞赛课获市区级一等奖。并先后 担观摩示范课10节;省级课题《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获省一等奖;辅导教师8人次参加省市区级教学竞赛获得一、二、三等奖;根据《体育课程标准》要求,编写了校本教材《体育教学指南》在全区推广;组织学生参加区田径、乒乓球、集体舞比赛获一等奖。

收稿日期:2009-03-29

猜你喜欢
主动性创造性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