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特色及启示

2009-05-25 02:20徐春霞
中国教师 2009年9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培训

徐春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教育,实现了由“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变,职前职后逐步一体化。发达国家在教师教育方面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教师学历逐步提升,培养方式也逐步完善。目前我国已成功实现由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到开放的教育体系的转变,初步形成了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院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这反映出我国教师教育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模式、课程等特色方面的研究,仍可发现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一、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概括及特色

1.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基本概况

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在形式上各自有不同的做法,大致概括如表1。

2.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基本特点

根据表中列举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中小学职前培训虽然有所区别,但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中小学教师的硕士化相当普遍。从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入职前的教育年限看,几乎都要达到硕士学历,以德国为最。在美国,1986年霍姆斯小组的《明日的教师》报告中指出:教师教育年限应由四年延长到五年,前四年主修文 理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第五年集中进行教育专业训练,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并把这种硕士学位作为教师从教的必要条件。[1]2005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在教师培养中增加专职研究生院”的想法,指出“在充实、加强本科阶段教师培养的同时,有必要在制度上重新探讨研究生阶段的教师培养和再教育问题”。[2]目前,英国的教师培养的主要形式是“大学毕业后的教师证书培训”。它是专门为已经获得学士学位的人员开设的。现在英国的非教育学士学位获得者,要想去中小学任教,必须学完这类课程并取得“研究生教育证书”。教师学位硕士化,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部分师范大学探索的“4+X”模式和“3+3”模式,都是适应这一趋势发展要求的体现。

第二,培训中非常重视实习环节。重视师范生的从教能力是美国教师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一般地,美国师资培训中大约有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于教学实践上。美国各州都重视教育实习活动,通常在教育课程结束的最后阶段,具体时间因周而异。教学实践活动平均为11学分,占总学分的11%。如美国全国优秀教师委员会和霍姆斯小组都建议为新教师进行1学年(约15周)的实习训练。实习期间,实习教师和正式教师一样,每月在校工作8天,每天8个小时,完全参与学校生活;并至少两周全面负责所在班级全部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工作。同时规定实习教师每周回母校一次,用2~3小时的时间,组织实习讨论会,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本周实习,讨论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将教师职前培养阶段一次性教育实习分散到大学四年之中进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爱知教育大学”1999年制订的新“教学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四年实习制度”,四年内的实习任务是:第一年为“体验实习”,参加中小学的各种“学校仪式和课外活动”;第二年为“基础实习”,参加实际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听课为主;第三年为“教育实习”,独立在讲坛上教学、指导学生;第四年为“研究实习”,在实习学校的帮助下,自己拟定研究题目并进行实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4]而英国政府规定“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和“教育学士课程”的师范生在教师伙伴学校的教育教学时间分别达到24周和32周。

3.非常重视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给学生安排那么多的实习时间,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就是因为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制度,尤其是英国。1992年5月,英国政府颁布了《教师职前培养》改革文件,计划以学校为基地,通过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来培训教师,形成大学教育学院、中小学实习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三位一体的模式。强调师范教育机构必须建立服务基础教师培训的中小学基地学校,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以促进教师教育切合中小学实际。为了完成这次改革,英国政府在1992—1993年度拨出专款600万英镑。目前,英国共有74所高等教育机构与几千所学校建立了伙伴关系,每年通过这种途径培训的教师达27000名。[5]

1986年,美国霍姆斯小组出版了《明日的教师》,提出了改革职前培养课程以及建立中小学与大学密切合作的建议,旨在以中小学为基地建立专业发展学校,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加强中小学与教师培养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培养教师。具体做法:拥有学士学位、志愿当教师者,通过审查和能力测验后被接收入学,在中小学接受为期一年的教育与实习。[6]

二、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特色对我国的启示

1.改革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教师学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近些年来一直在进行改革,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自发性。比较代表性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4+2”模式和上海师范大学的“3+3”模式。

“4+2”模式。即学生在本科4年学习期间,完全按照综合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的训练,本科结束后,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经过严格的筛选,进入教育学院攻读教育硕士学位。“3+3”模式的具体思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各专业教育;在第三学年,根据既定标准对全校各学院本科各专业中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优秀学生进行筛选,从中择优选拔学生进入“3+3”培养模式;第四学年,设置3个月的入门导向,然后到各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实践”;第五学年,回到教育学院正式攻读“教师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第六学年,通过论文答辩并完成规定学分的学业者可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和“教育学硕士学位”。“3+3”模式硕士毕业生主要面向基础教育部门,期望和激励毕业生到中小学执鞭任教。其他师范院校也应该进一步探索提升教师学历的教师教育模式,不断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以提升入职教师学历水平。

2.延长师范生实习时间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应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以保证师范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并真正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在现有的实习规划下,各师范院校也应该在遵循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本、专科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育实习中有限的时间资源,提高实习效果。例如,努力实行多层次实习,包括参观、见习、实习等;积极采取多渠道实习,包括计划内的实习和计划外参加中小学的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等。

3.大力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

国家要从政策上推动中小学与高等师范院校合作,并给予一定的补助,这样才能调动中小学接纳师范院校学生的积极性。高等师范院校自己也要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安排学生参观、见习、实习等。学生在中小学实习期间要多向骨干教师学习,不断掌握教学技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打下基础。学生实习,应采用双导师制,在大学里有理论指导老师,中小学也应该有实践指导老师。同时实习期内每周都要回校,展开讨论,集中解决大家常碰见的问题,并写好实习总结和心得。另外,中小学教师在与师范生的交流中,也能够提高理论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科研能力。

[1]郭玉霞,高政英.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教育[M].台北:台湾书店,1987:84.

[2]杨艳玲.日本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3]杨光富,周涛.美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最新动向[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

[4]王建平.日本教师教育发展动向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5]黄正平.英国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9).

[6]李进.教师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6.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中和)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培训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会议·培训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