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弦子

2009-06-02 06:32康.格桑梅朵
音乐探索 2009年4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

康.格桑梅朵

摘要: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藏族音乐、舞蹈等艺术是文化的象征,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艺术本身,它外显为独特的技术与艺术形态;二是这些技术和艺术形态背后内隐的民族文化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作为文化品类之一的“弦子”歌舞不仅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也是集歌、舞、词、曲为一体的民间大众艺术,而巴塘弦子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精品之一。文章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对巴塘弦子表现的艺术形式、题材内容、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同时,也考察了巴塘弦子与藏族农耕文明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藏民族生活中的人文社会功能作用。

关键词:巴塘弦子;藏族农耕文明;艺术审美;人文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4-0033-06

弦子,是藏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藏语称“谐”,是歌舞的意思,全称“嘎谐”,意为圈舞,亦称“康谐”,即康巴人跳的舞;或“巴谐”,即巴塘弦子。弦子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植根于藏族远古游牧文化,形成于农耕生活,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在经历了祭祀、祈年、求福、悦神、娱人的漫长岁月和发展演变后,才形成今天这样成熟的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形式。弦子是一种由领舞者边拉奏弦胡,藏语称“哔旺”①,其余男女舞众则一起围圈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这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自娱性、群娱性、观赏性、抒发性很强的民间大众歌舞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弦子也是对当地民间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传统历史文化等的客观反映。笔者于2007年8月1日至21日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西藏昌都芒康、云南德钦等地进行了3周的实地田野调查后形成此文。

一、巴塘弦子的历史文化

将巴塘弦子歌舞作为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艺术来进行研究,通常会被理解为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去对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艺术进行研究,然而作为跨学科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艺术与人类学在形式上的结合,而应是运用人类学的理念对艺术的重新认识与理解。虽然当代人类学多元化发展流派纷呈,但是学科的两个主要核心理念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达成共识:一是主张文化相对论,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二是主张文化整体论,即将各种文化事项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将研究对象放在具体的场景中加以了解。艺术家注重其艺术的、美学的意义,而文化人类学者则注重对其文化意义的探讨。

当代人类学家在大量的跨文化研究中已经指出了“审美”多样性的客观存在,对文化中心主义的西方“艺术”的概念和标准进行挑战。本文试图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文化多样性为研究视角,将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巴塘弦子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置入藏民族的审美传统中进行考量,分析其发展源流、艺术形式、表现题材、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彰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

(一)中国民间弦子艺术之乡——巴塘

在康巴这块古朴而神奇的土地上,藏族人民不仅孕育发展了属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创造出了独具雪域风采的民间歌舞艺术。蜚声世界艺坛的“巴塘弦子”即是如繁星般璀璨夺目的众多藏族歌舞文化中的一颗明星。

巴塘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的金沙江畔,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东北部属山地草原区,中部和西北部属高山峡谷区,西南部属金沙江河谷区,全县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幅员面积7844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其中藏族占95%,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县。巴塘,最早见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实录》,系藏语译音,意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据说县城驻地夏邛镇,原系四面环山的绿野中的一片草滩,牛羊成群,到处都能听到“咩咩”声,藏语“咩”即为“巴”音,故以声音定地名,曰“巴塘”。

弦子歌舞盛行于整个康巴地区,它包括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弦子以其浓烈的格调和区域性风采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和风格流派,从而赋予了弦子异彩纷呈的面貌特征:如悠扬轻盈的巴塘弦子、豪放庄重的芒康弦子、潇洒活泼的昌都弦子、韵味独特的盐井弦子、质朴欢快的德钦弦子等。仅巴塘弦子而言,就可分为中咱、中心绒、巴塘城区3种不同类型。巴塘弦子以其独特的风情韵致、婀娜飘逸的舞姿,优美动听的曲调和丰富多彩的歌词内容在藏区享有极高的声誉。1988年,巴塘县所在地夏邛镇被命名为“四川省特色(弦子)文化乡(镇)”;2000年5月,国家又将巴塘县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任何一种艺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孕育而成的,巴塘弦子也不例外。人类学研究视野下的巴塘弦子是藏民族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而要对一种艺术有深入的理解,必须对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因而,对巴塘弦子不能仅从艺术层面上进行研究,还要看到它与其它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其置于整体文化中来观察理解。巴塘弦子除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表现方式之外,它还世世代代沉淀在人们意识深层和社会心理机制中,蕴含着非常复杂而又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意义。而这种艺术形式在巴塘乃至整个地区的广泛流传,与这一地区特殊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文化功能作用。

(二)悠远而古老的藏族歌舞传统

藏族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同样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音乐、舞蹈和戏剧与歌谣有密切关系,原始民族往往是且歌且舞,没有歌而不舞或舞而不歌的。”②原始舞蹈往往就是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劳动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同时,原始的歌舞还与宗教活动有关。藏传寺院的宗教法舞—— “羌姆”,就是在原始拟兽舞、面具舞、巫舞和祭祀舞的基础上发展到具备一定的程式性而成为宗教舞蹈的。

“藏族歌舞起源的确切时间尚无资料记载而无法定论,但歌舞产生于劳动和生活是肯定的。藏族的许多舞蹈是先民们在游牧狩猎、农耕劳作中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动作和劳动生产动作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后发展起来的。如孔雀吸水舞、兔子跳跃舞、雄鹰展翅舞、妇女纺织舞、男子技艺舞、打青稞舞和挤奶舞等无不是这样。”

“歌也是如此。它最早是原始人类模仿日夜相伴的各种飞鸟走兽的声音,最后经过劳动生活的提炼深化后逐步形成。”

藏族歌舞的起源有个动听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藏王要修建一座王宫,召集四方的男女劳务。王宫建在格桑湖旁。当时没有歌和舞,沉重的劳动使人们喘不过气来。只有对着格桑湖发呆。湖水清澈如镜,当姑娘们走过湖边时照见自己像一群孔雀,感到格外高兴;小伙子们路经湖边时,照见自己像展翅的雄鹰,感到无比自豪。这时,有的对着湖水展容,有的甩袖,有的踢腿,全身的劳累好像被湖水完全洗尽。格桑湖也发出悦耳的声音,湖边的百鸟也随之啼鸣。他们模仿着水声和鸟声,一边劳动,一边哼唱,驱走了一身的疲劳。湖水的声音和百鸟的声音千变万化,每人学唱的也不尽相同,加上各人把自己的情感溶解在声音里,使声音变得娓娓动听。经过不断琢磨、提炼,久而久之,这些动作变成了舞蹈,这些声音变成了歌曲。藏族的歌舞由此而产生。这则传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歌舞产生于劳动生活,歌舞是为解除身心疲劳、增加生活娱乐的精神食粮。”③

根据近年来考古发现和出土的远古岩画、陶器、古代壁画的有关舞蹈图像遗存印证:至少在距今10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了远古人类以宗教祭祀内容为主的歌舞艺术活动踪迹。距今约3000多年前的甘肃黑山岩画中就出现了列队而舞或围圈起舞的画面:如内蒙阴山岩画中4个主要人物连臂而舞;宁夏贺兰山岩画中6人一排连臂起舞,人物均着长袍,头戴大沿帽,舞人的上方还有一个突出的人物,像是歌舞的指挥者。此幅岩画表现的主题是一次原始先民的宗教祭祀活动仪式。在青海野牛沟岩画中也发现有生动的连臂舞造型。

“更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是属于古代藏属地域的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彩陶盆,盆内壁面绘有手拉手的人物群像,5人一组,共三组。15人组成一个圆圈,并肩携手,头面向右前方,右腿向左前方跨出,作欢快的舞蹈状。这些人物皆腰系兽皮,头部均有一条类似发辫状的饰物飘出甩向一边,臀部亦斜伸出一尖状饰物,表现出裙子在起舞时的飘动,给人以动态感和节律感。那简练的线条、匀称的体态、生动的人物造型和轻盈传神的舞姿,再现了原始人类欢歌乐舞的景象,有着极高的人文审美价值。陶盆因其造型为手拉手的群舞形象故定器名为‘舞蹈纹彩陶盆。也称此手拉手的舞蹈为‘连臂舞。1995年8月,青海海南州宗日马家窑文化墓葬中又出土一件舞蹈盆,纹饰亦为内彩手拉手人群,共两组;一组12人,另一组13人。从人数的众多可见远古人类已有了规模可观的群舞形式,和彩陶盆所绘的圆形群舞组合来看,称它为圈舞绝非巧合。可见这类手拉手呈圆圈状的群舞形象应是新石器时代岩画和彩陶艺术中的一个常见主题。它再现了古代先民以宗教活动为目的的文化艺术创造活动,客观上也为后世歌舞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参照。”④

与弦子歌舞紧密相关的民间乐器弦胡起源的历史也是十分久远的,据藏族音乐家边多先生认为:“根据有关记载说明,大致在公元633年左右,西藏已拥有一种名叫‘比旺琴的弦乐。”“关于这一弦乐的史料,在《西藏王臣记》中载‘为了消散法王(松赞干布)的忧闷,面戴狮子、牦牛和老虎等面具表演阿卓和噶尔舞的人们,奏起巨鼓、比旺和饶钹,尽情欢舞和演戏……。”⑤

(三)藏族农耕文明孕育的巴塘弦子

弦子之乡巴塘,因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被称为“高原江南”,是典型的以农耕为主、牧业为辅的富庶之地。人们结束了早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日子,以固定的山乡村寨为点,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定居生活。生活习俗的改变必然导致先民文化形态的变革和对新的精神生活追求,原始的歌舞便首当其冲。

对此,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先生在其所著《原始文化》中写到:“文化或文明,就其宽范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⑥泰勒是把文化作为一个复合整体来看待的。巴塘弦子的原型正是远古时期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时所跳的圈舞,藏语称“歌卓”。据传巴塘“歌卓”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00年前的远古游牧部落时期,藏族先民崇信一种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本土宗教苯教,并以图腾崇拜、祖先信仰、迷信鬼神为特征,祭祀活动成为原始先民最重要的宗教仪式,由此便产生了一种群歌群舞的祭祀舞蹈。“原始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超自然力量(鬼神)的想象。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延续的希望是宗教产生的根源。而舞蹈是人们用来愉悦神灵和驱魔避害的方式。”⑦每当部落举行祭祀仪式时,参加者由长者排头自然分成两排,不论男女老幼相互牵手或搭肩抱腰、弯腰垂首、弓腿轮步、即兴齐唱,围着篝火而舞。这种舞蹈无乐器伴奏,两排舞者一唱一应或一应一答。每唱完一遍3段作的歌词后,即回绕周场,继续歌舞,后人称此种形式为“歌卓”。这种祭祀歌舞直到现在还在民间流行,并成为弦子歌舞中的保留形式。从“歌卓”中又逐步演变出歌(藏语“洛”)、舞(藏语“卓”)、弦子(藏语“谐”)、舞蹈(藏语“夏卓”)4个种类。它们相互之间联系紧密,不能完全分割。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赞普王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诸部后建都拉萨,拓疆扩土,发展农牧业生产,同时,广开国门引进佛教,由此开启了融佛苯为一体的藏传佛教文化的新纪元。佛教和佛教艺术随之传入,同样是作为祭祀仪式表演的“羌姆”宗教法舞以完整的表演形式、深刻的佛学哲理,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和神秘的象征内涵在各地兴起,逐步取代了原始质朴的“歌卓”祭祀歌舞。受到冲击的“歌卓”只得逐步演变为在生产劳动之余,时令佳节之时跳的具有民间民俗文化特色的集体舞。后由于舞蹈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世俗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功能形式的演变,题材内容的更新使得“歌卓”的队形也由庄重的两排变成更具亲和力的圈形;舞姿也由肃穆的弯腰垂首、踏步勾腿,变为手舞足蹈、长袖飘飞的欢歌乐舞,整体给人以舒展活脱、节奏鲜明、轻快婀娜的艺术美感;同时,表演时间、地点、表演人群、表现形式更为自由随意。其后又加进了弦胡伴奏,形式更加完美,这便是巴塘弦子最早的雏形。

二、巴塘弦子的艺术审美

巴塘弦子歌舞是以人类特有的生理体质为基础,用肢体语言、音乐、歌表现人类文化的艺术。人们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整合着多种文化因素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歌舞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认识。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和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抒发情感,是藏族民间歌舞艺术独特的文化魅力之所在。

(一)巴塘弦子的表现形式

弦子在巴塘非常普及,男女老少在祝寿贺岁、乔迁新居、亲朋聚会、通婚嫁娶时均以跳弦子为最好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弦子已渗透到巴塘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每一位巴塘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1、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

巴塘弦子的表现形式不受人数和场地限制,每逢鲜花盛开、气候宜人的时节,巴塘人都要玩“林卡”、“要坝子”、赛马和商贸交易。而跳弦子成为人们贯穿始终的中心活动。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凡喜庆节日参舞者必身着华丽服饰,男女各半,男操弦胡,女挥长袖。领舞的弦胡手,在排头弦胡手的带领下,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并按能歌善舞之长者在前的习俗,围成圆圈,沿顺时针方向足踏节拍,激情高歌,翩翩而舞。轻快的舞步、嘹亮的歌声、飘扬的彩袖,伴随悠扬的弦音,把舞蹈者和观赏者带到一种难以忘怀、如痴如醉的境界。表演中,每一舞曲的速度由慢逐渐加快,把气氛推向高潮,一段弦子结束时,所有参舞者齐声高呼“谐亚雄”,意即跳得好。在稍事休息的时候,主办方会端上青稞酒挨个请舞者品饮,如此一曲曲跳下去,尽兴方止。

2、生动活泼的节律队形

巴塘弦子歌舞具有旋律和谐、节奏平稳,队形变化讲究对称等基本特征。巴塘弦子在发展中保留了一些雪域先民原始祭祀舞的元素,但又给予了发展。其舞蹈队形变化多端,或围火成圈而舞,或圈圈相绕起步,或螺旋回环而跳,或列队交叉迈足,无不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加之巴塘弦子曲调优美委婉、舞姿婀娜飘逸、歌词精炼通俗,易记、易学、易跳、易唱,所以很快在村寨牧场广为流传,成为在藏区独树一帜的民间传统歌舞艺术形式。

(二)巴塘弦子表现的题材内容

1、题材丰富的弦子唱词

巴塘弦子唱词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迎送宾客和期盼相会欢聚的内容;二是以歌颂赞美父母长辈、宗教上师、英雄豪杰、官人显贵的内容;三是赞美家乡和大自然的内容;四是倾吐男女爱慕之情和真挚友谊的内容;五是歌颂劳动生产和祝福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内容;六是反映人民思想感情、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生活习俗和社会风貌的内容。巴塘弦子的唱词内容寓意深刻,情深意长,具有浓郁的人文乡土气息。

2、多姿多彩的歌词类型

巴塘弦子歌词的类型丰富,有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欢歌、情歌、悲歌(愤歌)、祝福歌等7种。歌词的格律化形式即严谨规范又活泼多变,其中有六字一句、四句一组的;有七字一句、四句或三句一组的;也有八字一句,两句一组的。每首歌词都可以放进任何一支弦子曲调中加以演唱。

(三)巴塘弦子的艺术特色

民间“歌舞最鲜明的特征是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世界上各个民族由于生存的环境和生活的经历的不同,在歌舞表演形式上也是异彩纷呈,它客观地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地域文化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种类型的歌舞就是一个具体的文化概念,”⑧人类学的研究就是要关注不同歌舞文化产生和形成的不同地理环境、社会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经济条件等,从而考查其源流和传播的情况,把握其艺术风格,总结其特点及类型,以便于我们保护和利用这种文化资源。

1、操琴而舞,形式独特

操琴而舞是巴塘弦子区别于其它歌舞的一大特色,琴手均为男性,视表演规模而定,一般有多名、10余名、大型活动则可多达数十名,加上舞者可达数百名。开始时,首先由领舞琴手演奏一遍曲调,再起步引入,其余所有的拉琴手和参舞者按照这个曲子特定的旋律节奏,翩翩起舞、高歌欢唱。

弦子中最重要而又最具特色的道具是弦胡。相传第一把弦胡是一位弦子艺人用野牦牛角做琴筒,用羊皮蒙琴面,用枝条做拉弓,用马尾做弓弦和用肠衣作弦制作而成的。后来,有人将牛角琴筒改为木琴筒而流传至今,琴头多雕刻意寓祥瑞的龙头或宝塔装饰,弦胡音质纯正、音量厚重、音色深沉,琴身长短适中,适合于行进间跳动时拉奏,除用于歌舞伴奏、独奏、合奏外,也是青年男子随身携带的心爱之物和闲暇之时三五成群即兴演奏并流行于藏地民间的主要乐器。

2、广舒彩袖,飘逸潇洒

巴塘弦子的舞蹈者无论男女老幼都必须以舞动彩袖为特色,尤其是女性舞者,女子所着内衣水袖长可及地,色彩鲜艳、质地细腻,以粉红色彩绸为主,舞动时犹如道道彩虹,人们借助彩袖轻盈飘逸、柔美抒展的无穷变化和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抒发人的思想性情,造就一种欢乐轻快、潇洒健美的艺术氛围,表达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理想愿望;而男性舞姿则以柔中带刚、豪放雄强为美。

3、即兴填词,内涵深厚

巴塘弦子的唱词中除部分古典弦子有固定的歌词外,其他唱词一般由排头操琴手即兴创作,若分男女两队对唱,则由各队排头的领舞者临场发挥,有时还要根据弦子表演的场合、时间、观众、人群等不同情况随机应变、巧妙应对。所填歌词内容既有正面歌颂,赞扬类的,也有讽刺人世丑态的,真可谓情真意切、包罗万象。歌词既是群众创造智慧的较量,从中也显示出藏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4、旋律优美,曲目众多

音乐艺术与诗歌舞蹈关系密切,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Schopenhauer)认为,“一切艺术都在于追求音乐的效果,这说明音乐在艺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发现,所有文化中都有以独特方式利用嗓音和乐器进行的艺术创作,这就是音乐艺术。”⑨

巴塘弦子的音乐可分为歌唱和器乐两部分,其乐句结构一般为二乐句,也有不少四乐句的分节歌形式,歌词为四句为一首。每句为6个音节,有的在曲首、曲中及尾部并有衬词、衬句或衬段。这类词可以填入不同的曲调;还有一类固定词曲的弦子,其歌词为6至8个音节一句,二至四句为一段的多段体问答式或叙述式曲调,人们称之为“古玛”(意为杂曲)。一个曲调多段歌词反复演唱,每首弦子曲调均有固定的前奏、间奏和尾声。表演中音乐和舞蹈速度开始优扬缓慢,随着内容的发展,情意逐步加深,舞步也逐渐加快,最后用快速演唱和急速旋转的舞蹈形成高潮结束。

巴塘弦子的曲调以突出藏区农耕文化的雅致细腻、柔和多变、优美抒情的特点,曲调风格浓郁、节奏鲜明,旋律变化丰富,音域宽泛,每首曲调都可以反复演唱;常见的调子有la调式、sol调式和re调式,也有几种调式交替出现的情况。弦子的曲子实际上也有曲牌名,属于谐体民歌,每个曲调的舞姿也都随曲调的变化而有差异。巴塘弦子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富有特色的曲目近万首,在藏民族的歌舞史册中描下了浓重的一笔。

5、舞姿婀娜,柔美飘洒

“舞蹈是被文化模式化了的有目的、有节奏的,不伴随语言的人体运动。在舞蹈中,人体的运动已经不是普通的肌肉运动,而是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人体动作。与音乐一样,舞蹈也是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存在的一种艺术,并且往往与音乐、歌曲等结合在一起。”⑩

巴塘弦子舞姿动作以双膝关节的自然颤扭和摆动双腿,手舞彩袖为特征。基本动作有点摆步、双扭步、垫步跳、双绕手、单扭步、左右悠腿、热进点步、辗转、前踏后撤步9种。手臂舒展柔和,每举手必用上腰,每投足必带屈伸,男女舞步基本相同。其中三步一弯是弦子舞步的基本动作。巴塘弦子的舞蹈强调身姿端庄,抬头挺胸,有弯腰的动作时,也保持上半身的挺直。巴塘弦子的踏步、擦步、跨腿步、前点步等舞步也非常轻盈优美。巴塘弦子膝部连续不断既松弛又有控制的微颤是其内在动作的核心,上身与胯部轻微连续的逆向横移,加之头部的配合形成内在微妙的晃动,由此引发舞姿连接动作的“三道弯”S形,使女性动态越发娴美。

巴塘弦子还根据劳动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创造出了一种“一顺边”即同手同脚的独特舞姿。

三、巴塘弦子的人文社会功能

巴塘弦子作为人类学视野中的歌舞,重点不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而在于歌舞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与其它文化形式之间的关系。而人类学主要分支学科的文化人类学,是要把歌舞同文明的起源、宗教的形成联系在一起;同人类自身对生命的体验、生活的遭遇、情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同舞蹈在人类群体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联系在一起。对此闻一多先生很早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11}可见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歌舞与人类的生存现实一直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与人类学也有着漫长的、相互联系的历史。

(一)大众自娱性功能

弦子在巴塘非常普及,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娱性、群娱性、休闲性、抒发性很强的集体舞蹈。弦子的曲调短小精干,节奏流畅欢快,旋律优美动听,不仅青年、中年男女酷爱弦子,年逾花甲的老年人和天真烂漫的孩童也在弦子舞场中大显身手。年节喜庆,婚姻嫁娶,更能看到场面恢宏的弦子盛会,弦子在藏族人民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他们富有情趣的娱乐方式,其实从人类学的观点可知,这也是他们进行交往和沟通的方式。这种歌舞盛会规模越大,他们交往和沟通的范围就会越广。因此,巴塘弦子歌舞不仅仅是自我娱乐方式,也是人与人交流,人与社会和谐沟通的媒介。

(二)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

寓教于乐是弦子歌舞的重要人文社会功能,巴塘弦子歌词和曲调内容丰富、思想健康、感情执着,反映生产生活的面广,它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了藏族人民勤劳质朴的思想感情,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弦子用生动形象的歌、舞、乐、词传情达意,使人们在歌舞中享受文化熏陶,于传承中接受道德伦理教育,借助弦子这一载体不仅延续着属于藏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也继承着人类智慧、慈悲、善良、和谐共生这一最本质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社会职责。

(三)承传性文化功能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在它长期的延续与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而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物质与精神的纽带,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的,也是被不断发展和创造的。巴塘弦子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项目,引起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大力进行发掘、保护、继承、弘扬,不但使巴塘弦子在表演、服饰、音乐、歌词等方面不断创新,还使巴塘弦子走出藏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954年,巴塘弦子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受到外国朋友的热烈欢迎;1964年,巴塘县业余弦子队“拉起二胡上北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1988年,巴塘弦子被选为中国藏族歌舞团的节目之一赴香港演出,受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热烈喝彩;还有不少曲目获奖。此外,有不少的巴塘弦子词曲被编创成歌曲流行全国。人们熟悉的电影《柯山红日》主题歌,电视剧《格萨尔王》、歌剧《格达活佛》、舞剧《花仙卓瓦桑姆》、大型交响乐《康巴诗音》,歌曲《毛主席的光辉》、《在北京的金山上》、《洗衣歌》、《一个妈妈的女儿》等等的主题音乐,都取材于巴塘弦子曲调,巴塘弦子已成为最具知名度的中国民间艺术精品之一。

(四)民族性凝聚功能

巴塘弦子作为藏族民间大众最为普及的群众性歌舞艺术,渊源于自身古老的文化沃土,发展于历史社会的进程中,昌盛于民族兴旺的文化洪流中。以人为本,以民族为体,以弘扬优秀的藏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己任是巴塘弦子民族性凝聚功能的最大特点。巴塘弦子围圈而舞的形式不仅是数千年藏民族歌舞延绵不断不可动摇的形式美规则样式,团结和谐理念和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具有特定的审美象征内涵,也凝聚着世世代代藏族人团结奋进、无私无畏和大智大勇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蜚声世界音乐歌舞艺坛的巴塘弦子是世居在藏区东部的巴塘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艺术精品,是康巴人在农耕文明中孕育出的精神财富,也是雪域藏族人民在世界屋脊之巅为人类文明所建树的历史丰碑。巴塘弦子积淀着厚重的藏民族文化传统,折射着浓郁的藏民族风情,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采,它已经成为藏民族弦子、锅庄、踢踏、热巴四大歌舞传统文化中分量最重的部分。它的唱词丰富了藏民族口头文学,它的音乐已经渗透到了藏民族的其它各种艺术门类,它古老的舞蹈艺术价值更是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舞蹈界的关注,它所象征的雪域人文精神内涵更是如日月般光彩永恒。作为民族音乐舞蹈理论的研究者,如何伸张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维护各民族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权利,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和难题,对此,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生前曾极力呼吁“要开发西部,一定要注意民族问题,要发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西部文化艺术的考察,前人已经做过了不少的工作,其中包括考古学界、人类学界、民族学界、艺术学界等。这些考察是非常重要的,为今天的考察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2}笔者认为,我们只有将巴塘弦子纳入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以及该民族的文化体系中来理解和认识,了解它与其他文化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才是当今研究民族音乐歌舞艺术最好的选择和出路。

责任编辑:郭爽

注释:

①“哔旺”,藏语音译,藏族拉奏乐器,类似汉地二胡,是用桦木作琴杆,竹作拉弓,马尾作弦和弓弦,用牛角作琴筒,羊皮作琴面,汉语称弦胡。

②李绍明《民族学》,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87年1月二版,第253页。

③得荣·泽仁邓朱《西藏通史---吉祥宝瓶》,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第一版第656页。

④康·格桑益希《藏族美术史》,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5页。

⑤边多《西藏音乐》,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2月第一版,第172页。

⑥泰勒《原始文化》,转引自马广海《文化人类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29页。

⑦⑧泽仁娜姆《我对舞蹈艺术的人类学理解》,“西藏艺术研究”,2002年1期9页-10页。

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转引自马广海《文化人类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369页。

⑩马广海《文化人类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373页。

{11} “闻一多”,转引自http://www.mianfeilunwen.com 免费论文网 《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1)。

{12} 转引自“分类号:BFB中国教育报/2001年/08月/07日/第005版/费孝通评点西部人文资源《西部开发与文物保护系列谈之一》费孝通。”

参考文献:

[1]征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 边多.西藏音乐史话[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3] 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略[M].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4]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 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6] 中国民族学会.民族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1991.

[7] 泽仁娜姆.我对舞蹈艺术的人类学理解[J].西藏艺术研究,2002(1).

[8]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9] 李绍明.民族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

[10] 巴塘县志地方志偏纂委员会.巴塘县志[M].方众出版社, 2001.

[11] 甘孜州文化局集成办公室(内部资料).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歌集(第一卷) .1987.

To Analyze Xianzi within the Culture-anthropological Field of View

kang Ge Sangmeiduo

Abstract:

Xianzi, a kind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form is popular in Tibetan nationality,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its long history and vivid performance, among which, Batang Xianzi is one of the fine works, so this article will give us an overview of Batang Xianzi from aspects of its art form, context, artistic and aesthetic features within the culture-anthropological field of view.

Key words:

Batang Xianzi; to cultivate civilization in Tibetan nationality; artistic aesthetics; humanistic function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
基于能力培养的美术色彩教学研究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浅析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艺术审美特征
论心理素质在扬琴演奏中的培养
探究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
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