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不简单的“归队”

2009-06-04 08:12
四川党的建设 2009年4期
关键词:归队戴高乐萨科齐

资 意

3月11日,在巴黎法兰西军事学院举行的“21世纪的法国、欧洲防务和北约”专题研讨会上,法国总统萨科齐主张法国回归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并称此举符合法国国家利益,也有利于加强法国以及欧洲在北约内部的影响力。法国高调“回归”北约,“戴高乐主义”旗帜降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3月17日,法国国民议会经过辩论和表决,通过了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外界预计,如果一切顺利,法国将在4月初的北约成立60周年庆祝峰会上完成重返北约的所有官方程序。支持者欢呼法国终于“归队”了,反对者则批评这是对戴高乐将军“独立法国”理念的背叛,并将损害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立性。

独自行走几十年的法国,为何重回北约的怀抱?法国的考虑何在?未来的法国将走什么样的路线?这些都值得人们关注。

一路走来彰显特立独行

“戴高乐主义”因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戴高乐将军得名,其核心精髓是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和大国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君临”欧洲,主导西欧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主权领域,令民族主义情愫深厚的戴高乐将军难以忍受。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1949年创立,法国是创始国之一。1966年7月,戴高乐将军担心美国对北约的控制有损法国军事独立性,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但保留北约政治成员身份。戴高乐致信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在信中给出的理由是:他的国家需要在其境内完全行使自己的主权。根据这一决定,所有法国军队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驻扎法国各地北约基地的北约军队也被要求离开法国。此后多年,“戴高乐主义”在法国深入人心。

在欧洲联盟主倡的“欧洲主义”和美英所谓“大西洋主义”的包围下,“戴高乐主义”曾使法国保持“特立独行”,并在当年东、西两大阵营对抗中左右逢源。当然,代价之一是法国游离于大西洋两岸安全事务决策圈之外。

时过境迁未免形单影只

戴高乐当年之所以作出退出北约的决定,从表面上看,是出于对美英两国在北约中你唱我和的不满,实际上是基于建立法国独立防务政策的战略考量。但事实证明,法国要维持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正因如此,法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动欧洲防务建设,希望借欧盟之力来实现其战略抱负。

但是,北约的存在让欧洲国家缺乏推动独立防务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谁也不愿意轻易得罪美国。在大部分欧盟国家都是北约成员国的情况下,法国的“游离”还会让其在欧洲防务决策中失去核心位置。对此,现任总统萨科齐看得很清楚,如果法国要在未来全球安全事务中发挥影响力,必须摈弃“旁观者”立场,成为北约军事决策的“圈内人”。

事实上,法国重返北约的行动早就在静悄悄的进行当中。1995年12月,法国宣布重新参加北约军事委员会,并参加北约国防部长会议。此后,法国推动与北约全方位的合作,并支持北约东扩。在人力资源和经费方面,法国也一直是北约的主要支持者。目前,约有5000名法国军人参与北约军事行动,在科索沃和阿富汗都有其军事人员。

所以,法国与北约的关系被形容为“一条腿留在门里,一条腿跨在门外”。但是,是否正式重返最核心的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则成为法国向美国要价的砝码。

各有所需因此投怀送抱

在特立独行却又暗送秋波这么多年后,法国为何选择此时回归北约?

领导欧洲的雄心壮志是历任法国总统都难以割舍的梦想,萨科齐的不同在于他扬弃了与美国对若干的戴高乐主义而采取法国与欧洲、美国兼容并蓄之道。他认为,法国继续置身北约军事系统之外乃是过时的外交孤立主义,同时亦是制造大西洋两岸不信任感之源,这些都不利于提高法国国际地位的战略构想。

无论是去年8月穿梭调停俄格冲突,还是年初风风火火地赶赴中东;无论是高调声言要全面彻底改革国际金融体系,还是这次不无张扬地实现法国重返北约,萨科齐的梦想不难看清。无论如何,在国际间力量对比越来越不利于法国的大背景下,法国选择回归北约,实则是朝着自己的大国梦迈近的一步。

北约同样需要法国,这从美国副总统拜登与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的“热烈欢迎”上可见一斑。因此。在“归队”上法国提出了一系列条件。据报道,萨科齐的要求有3点;一是美国应当消除对独立欧洲防务政策框架的怀疑;二是欧洲防务一体化进程必须取得进展(譬如,英国必须积极参与其中);三是法国必须在北约军事系统中担当举足轻重的领导地位。很明显,法国并没有放弃欧洲独立防务的理念。而且,即便法国正式重归北约的军事系统,它仍将继续保留独立的核能力和防务自主权。显然,法国是要以美国“独立盟友和自由伙伴”的身份重新加入北约。由此可见,法国重返北约是审时度势后的战略决策,是在力量不济的情况下实现其大国主导作用的外交选择。

法国选在这个时机重新加入,恐怕还有一个原因。法国曾因伊拉克战争与美国翻脸。现在,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奥巴马总统上台了,正是法美摒弃前嫌的良机。

有贬有褒能否华丽转身

法国舆论研究所公布的民调显示,法国民众中58%的受访者表态支持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反对者则占37%。

法国政府官员认为,持续40多年的“自我放逐”妨碍了法国对北约决策的影响力。国防部长埃尔韦·莫兰说,法国应该在北约全面承担责任,像“成人”一样行事。萨科齐本人更是将游离在北约之外斥为“自我欺騙”——“结束这种状态的时候已经来到,这符合法国和欧洲的利益。我们已经停止自我欺骗,以为把头埋进沙子就能保护一切。”

“在现代世界,人必须有魄力改变半个世纪前作出的某个决定。”萨科齐说。但是要消除戴高乐40多年来的影响并不容易。戴高乐带领法国退出北约后,法国人把不完全依附北约看作是保持战略自主的保证和拒绝接受美国绝对优势地位的一种标志。但法国加入北约后,难免要受到美国制约。法国反对党社会党批评萨科齐的这一决定,称法国的立场正向亲美方面转变,使法国外交政策丧失数十年来的独立性。批评者认为,法国甚至可能被拖入由美国主导的军事冒险,沦为美国的附庸。

批评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法国重返北约并不只是完全“得到”。据媒体报道,萨科齐不得不放弃前总统希拉克曾经要求的领导战略地位极高的那不勒斯北约南欧指挥总部的条件,退而求其次。而且,法国“归队”北约后马上就要面临向阿富汗增兵等压力。至于法国所提倡的组建欧盟军队等建议,也可能面临被束之高阁的尴尬。

而且,从军事层面说,法国的“归队”意义并不大。当年法国的退出并不彻底,虽然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但仍作为北约的政治成员,继续与北约军事机构保持密切合作。事实上,近十年来,法国参与了北约在科索沃、阿富汗等地的大部分军事行动。可以说,法国已经习惯了军事行动“听美国人的”,那么重返北约后,要实现由其主导的“欧洲独立防务”构想,并非朝夕之事。

无论如何,戴高乐将军鲜明的旗帜在欧洲已经降下。法国“归队”后,是在北约高档次的“舞台”上旋转出法兰西特有的舞姿,还是在大西洋彼岸“大佬”的统领下沦为跑龙套的角色,人们将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归队戴高乐萨科齐
戴高乐为何选择中国
布吕尼和萨科齐的婚姻
献血者归队流程设计研究
“收官”与“归队”——2015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萨科齐现场督战抓嫌犯
罗斯福与戴高乐的恩恩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