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体育考试评价体系初探

2009-06-10 05:30姚红艳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4期
关键词:体育考试工学结合评价体系

姚红艳

摘要:体育考试是检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为了使体育考试评价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锻炼理念的形成,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实习模式进行了划分,并摸索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体育考试评价体系。

关键词:工学结合;实习模式;体育考试;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其特点主要是突出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化组合。体育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考试则是检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研究高职院校体育考试评价体系,应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从高职生的学习与实习模式着手进行探讨分析。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习模式的划分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表明,高职院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发挥其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优势,在技能创新应用上取得突出成绩。

高职院校根据16号文件精神和学生实习时间的长短,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习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期的“2+1”顶岗实习模式;另一种是短期的、阶段性的“半工半读”实习模式。前者是指在学制的第三年进入工厂、医院等单位顶岗实习;后者则是将学生的实习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一般为每阶段2~4周,时间短,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和理论的有效结合,满足了专业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在高职院校实行最多的是“2+1”顶岗实习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前两年在学校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进入到企业、工厂、医院等单位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有利于学校的集中教学和学生的系统学习。

通过对以上两种实习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两种实习模式都导致了体育考试评价体系的中断性和不系统性,传统的体育考试评价体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保障体育考试评价体系的顺利、有效实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2+1”实习模式下体育考试评价体系探讨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应从人的发展、职业的发展、技术的延展和岗位的拓展等层面来看待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2+1”顶岗实习模式。

根据“健康第一、科学锻炼”的指导思想,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将“2+1”顶岗实习模式中的体育考试评价分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2+1”顶岗实习模式中的“2”阶段的体育考试评价,第二个环节是“2+1”顶岗实习模式中“1”阶段的体育考试评价。

1.对于“2+1”顶岗实习模式中的“2”阶段,由公体部制订每学期教学计划,对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学生根据自身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在网上进行选课,然后由公体部根据性别和选项进行编班。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学院将地掷球列为学生的必修项目之一,以贴近鹤壁市的传统体育特色,同时开设其他项目的男、女生班,每一项目设有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根据学生掌握的技能情况和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进行综合评定。

2.对于“2+1”顶岗实习模式中的“1”阶段,也就是学制的最后一年,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这一阶段,学生相对比较分散,实习地点也不集中。在这一阶段如何实施体育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体育评价,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近三年的探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育考试评价体系。

一是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实习模式特点,制订第三学年的详细教学计划,对实习生体育选修课的内容、选课时间、上课形式、考试评价方法等进行具体安排,让实习生根据安排选课,并提交学习方案,然后教师依据选项内容给出详细、合理、科学的运动处方。

二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安排实习带队教师对学生选修内容进行指导和检查。实习生学习和锻炼的形式很多,实习带队教师要通过检查和指导,指出实习生自我锻炼中出现的问题及不合理的运动安排,建议其更改、优化运动方案,从而使实习生的锻炼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

三是学生体育考试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实习生选修项目、实习带队教师检查情况、实习单位反馈情况、实习生上交作业完成情况、实习生参与社会锻炼比赛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以实习生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促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形式由单一变为多样化,锻炼过程由阶段化转为终身化。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体育考试评价的特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体育考试评价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1.考试时间的随意性

体育考试评价不受考试时间的限制,由原来每年的2~4次期中、期末考试改为全年性考试。实习生提交学习方案和运动处方时,也要注明预定的考试时间。学院根据工作安排,对实习生进行阶段性的体育考试评价。考试时间临近时,实习生如未能完成体育项目学习或未达到锻炼预期效果,可提交缓考申请。学院则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考试时间,机动灵活地完成对实习生的体育考试评价工作。

2.考试地点的不确定性

根据实习生提交的学习方案和运动处方,学院安排带队教师对实习地离学校较远的实习生进行单独的体育考试;对于实习地离学校较近的实习生,可采用相对集中的考试方式,以便为实习生节约时间及相关费用。

3.考试形式的多样性

学校可通过定点、相对集中的考试,对学生锻炼的效果和体育选修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也可通过网络考试,由学生将锻炼的过程、考试的内容编辑成影音文件,连同锻炼的心得体会及锻炼效果检测报告,发送到学校公体部。考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制订运动计划、自我锻炼的过程,掌握1~2种锻炼方法,让体育锻炼科学化、常规化、终身化,真正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4.考试成绩认定的灵活性

体育考试成绩的认定不是单纯以实习生锻炼的形式和结果为依据,而是结合学生参与社会体育锻炼的情况、自我锻炼的过程及效果、体育锻炼理念的形成、带队教师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在锻炼中体验到快乐,在快乐中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进而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

高职院校体育考试评价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表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考试形式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教学项目的拓展性。但是,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体育考试评价体系还有更大的改革创新空间,如何建立完善的体育考核、检测、评价体系,让体育考试更加适应高职生的实习和就业,以及如何让体育锻炼终身化等问题,还有待于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谢建武,周小锋.高职“2+1”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5).

[2]李元美.高职院校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

[3]张维津.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试——谈高职学院的考试改革[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6).

责编:博雅

猜你喜欢
体育考试工学结合评价体系
德国小学的语文和体育考试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第一次体育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