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强化情感教育

2009-06-10 05:30周延锋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4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情感教育大学生

周延锋

摘要: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辅导员在工作中强化情感教育对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教育;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需要相契合的程度。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冲击下,表现出与教育对象的疏离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摆事实,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人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人的行为动力。对高校辅导员而言,如何让情感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使其成为有效和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手段,这是值得他们思考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属于“80后”和“90后”一代,他们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情况,在情感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在情感体验上普遍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如崇尚理性与较强情绪化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形象的模糊性之间的矛盾;思想上的主动性与行为上的被动性之间的矛盾;较强的责任感与较弱的责任心之间的矛盾等。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抑郁、紧张、焦虑等精神状态,他们容易激动、发怒、冲动。这样的情感状态,轻者影响大学生正常的思维能力,重者会使他们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甚至会触犯法律、酿成悲剧。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行为失范、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大多是大学生缺乏健康情感。

二、情感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在大学里,教师普遍认为情感教育是低龄教育阶段的内容。由于科研、生活等带来的压力,许多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这些在客观上淡化了教师的情感感化作用,造成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一些大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却缺乏美德、责任感等,而这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理想人格等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积极实施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方法。情感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推动完善作用。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情感潜能,促进他们提高整体素质,对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二是感化感染作用。教师应是学生的知音和朋友。教师运用情感教育把德育寓于各种生动形象和美好的情境之中,才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中各种教育因素的影响。三是调节迁移作用。适当有效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也能使学生克服消极情感。这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树立积极上进的信心,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四是沟通共鸣作用。情感具有引起情感共鸣的感染功能。运用情感教育,教师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冷漠,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高德育的效果。五是导向引领作用。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用真切情意去感染学生,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相应情感,并促使学生自觉接受积极的思想,有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校辅导员进行情感教育的策略与技巧

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的责任。辅导员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化情感教育,发挥情感的作用,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1.了解情感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情感需求

辅导员要通过加强学习,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特别是情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努力提高对学生情感发展规律的认识。学校也应注重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为提高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学生情感需要的特点,辅导员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承认大学生情感需求的特殊性、合理性与客观性,尽可能满足他们合理的情感需求。同时,帮助学生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将情感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要引领他们建立更丰富的情感世界,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2.热爱学生,加强自身情感修养

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既靠真理的力量,也靠人格的力量。其中,人格的力量就是指教师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对学生的关爱和责任感。辅导员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情感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育。因此,辅导员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和耐心,要主动热情地对待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辅导员还要善于运用动之以情的方法,通过真心实意地关心和激励学生,引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此外,辅导员还要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辅导员首先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在当今辅导员素质中是一个极其重要却又比较薄弱的方面。其次,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辅导员的道德美、语言美都能增强自身人格魅力,从而感染学生。最后,要有广泛的学科兴趣和良好的学术水平。睿智博学的教师最能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世界产生积极的作用。

3.创新工作方式,不断丰富情感教育内容

一是日常工作的教育渗透。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板报、海报、电台等媒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情感教育。如采用漫画宣传、讲述蕴涵大道理的小故事等方式,以长期的正面引导,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笔者就曾多次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楷模》《艺术人生》等视频资料,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让学生在观看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典型。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身边的榜样,更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认同。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先进学生的事迹,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这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爱校的情感,并坚定他们勇往直前、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念。三是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工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实践活动在情感教育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也有利于他们道德情操的健康发展。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通过参与“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提升实践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工作环境体验生活,尽可能地获得不同的生活经历,增强对自身发展和社会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越多,得到的情感上的激励就越强烈,情感必然丰富而充实,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四是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随机性教育。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节假日为契机,及时进行亲情、友情和感恩教育。随机性教育因其合乎时机性而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易于被学生接受。

参考文献:

[1]褚惠萍.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高校情感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2006,(9).

[2]凌琦.高校情感教育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3]彭宇婷.浅谈大学生情感教育[J].理论界,2006,(5).

[4]张雅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刍议[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4).

[5]李阳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报,2007,(3).

[6]万文芳.浅谈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与技巧[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责编:思源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情感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