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手段初探

2009-06-15 07:25曹运娥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物理探究实验

曹运娥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人们的衣食住行时时刻刻离不开物理知识,物理所研究的内容是推进人类进步的巨大力量。物理又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在教学工作中教学手段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体会。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境。苏藿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体现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的课本插图、社会、学生身边的生活、文字说明,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如通过插图卡通化,卡通化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还有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还有物理历史趣闻,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可表达的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初中物理的教学对象特别是初二学生,其少年儿童的特点十分鲜明,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入门的首要动力。因此,在教材整体可行的情况下,刊登些物理历史上的趣闻,再配上前面所说的卡通化插图,如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等。这样以来初中物理课堂将变的生动有趣。

二、结合教材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能力

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

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奇”“、新”的现象,通过谚语、一个小故事、打一歇后语、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实验、放一段录音录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然后让他的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身上受到的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情景教学的过程中。

三、适时应用探究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探究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带着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和现象对话,直接与教师对话,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思考;难易适中,让学生“跳着能摘到果子”。例如:《测量小电功率》时设计电路图,教师步步引诱深入:测小灯泡的电功率需要测哪些物理量?实验原理是什么?分别用什么仪器测这些物理量?怎样把仪器连入电路?要使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有电流必须要有什么?要用什么来控制电路的通断?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怎样?要使额定电压是3.8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必须用几节新干电池?能把这小灯泡直接接在4.5V的电源上吗?为什么?什么仪器可达到保护电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经过思考、讨论,学生能逐步设计出电路图。

教师进探究教学时其方法也应注意,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如在物理实验学习中,通过讨论,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对比、控制变量、实验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要事先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还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器材,阅读相关说明书,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法;按照实验方案,正确使用器材进行实验),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现象及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结论,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过程可包含几个或全部要素。如学会使用天平这一节,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天平使用的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得出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进行作业。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手段上要尽可能做到以上三个方面的结合,灵活运用,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物理探究实验
只因是物理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做个怪怪长实验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