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09-06-15 07:25宁智忠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材活动数学

宁智忠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一、新教学理念和分段教学目标的把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指数学教学总的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将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真正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活动。”

(二)、学段教学目标的理解

1、掌握纵向联系,阶段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体现阶段性,要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发展。如:第一学段的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的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第二学段的学生能领会简单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初步的合情推力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计符合本学段学生需求的数学活动。

2、掌握横向相联系,善学与乐学相结合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参与的效率与学习时所用的方法是否得当相联系。

二、对教材恰当地分析和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一)、对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

如教学《认识11~20各数》时,我这样设计:

1、认读写——11

(1)、教师演示:

A、向一张10格演示粘板上贴“星图”——回顾认识1~10。

B、出示另一张10格演示粘板(与原粘板并列放)。

C、在演示粘板中放入一个星形贴图片。

(2)、设疑:

(1)、两张粘板上的“星”一共有多少个?

(2)、这个数怎么读?怎么写?——学生尝试、教师规范指导

2、认读写——12—20

(1)、设疑:

A、老师在右边粘板上继续放“星”,两张粘板上的“星”一共有多少个?——教师演示

B、这些数怎么写?怎么读?

(2)、学生随教师的演示边写边读。

板书10~20各数。

(3)、认读——顺读、倒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摆摆、数数、推推、认认、写写”认识11~20各数,让学生充分经历认数的过程。

(二)、正确使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选择有效的数学活动素材是提高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因而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打破"教材中心论",弱化教材的"法定文化"色彩,做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实践中,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开发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素材。例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因本节教材编排内容非常简单,不利于学生较好的理解新知。依据新课程理念,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进行如下教学设计,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活动一:感知百分数

1、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视频投影

2、从展示的这些资料中,出现了这样的数:25%、12.8%、120%

3、质疑:

(1)、谁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怎么知道的?——百分数

(2)、谁能读一读?

(3)、“%”这是什么符号?

4、认读百分号、上述百分数。

活动二:感悟百分数的意义

1、初步感知:

空气成分含量统计图

(1)、说一说: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各占百分之几?

(2)、“氧气占21%”这句话怎样说才能让大家听得明白?

(3)、其它气体成分含量该怎样叙述?

(氧气)占空气的百分之(二十一)——21%

(氮气)占空气的百分之(七十八)——78%

(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占空气的百分之(一)——1%

2、深入感知:

生活实例若干(像:氧气占空气的21%)

(1)、出示实例,学生读。

(2)、思考: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研讨:

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表示什么?)

4、归纳、概括、总结: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用数学的语言概括。——读教材、板书

三、教学过程因素的有效调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学生经验——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奥苏泊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

如教学《比例尺》。学生已有了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了解,在学生很容易地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板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然后问:“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同样大小的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在思索,有的边摇头边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这时,我慢慢地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什么,露出了微笑。于是他们在我没进行任何讲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过的比的知识,把它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又借助生活中的相关经验画了起来,很快就有的同学画好了——“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

上述案例证明,只有当学生已有的经验被唤醒,并把所学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会发生有效的学习。

2、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载体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我把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沙子、水“推”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探究、交流,发现规律,生成圆锥体积公式;继而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用沙子随机堆出的圆锥体的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3、深入思考——有效教学的内驱力

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思考,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

如教学《比例尺》,当学生说出“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时,说明思维矛盾已经产生了,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借助思考予以解决。如果教师耐不住性子,作出讲解或提示,都会错过这一学习的有效时机而演变为“灌输”,而与精彩擦肩而过。

4、数学再创造——有效教学的必经路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活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储备,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去“做数学”,完成“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由来,获得“再创造”的方法,诱发创造兴趣,成为自己的学习策略。

如教学《圆的周长》,我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真实的探索者:通过充分操作,得出“绕”、“滚”、“截”三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像数学家一样经历“问题——猜测——测量——再测量——归纳——验证”的探究过程,完成数学的再创造。

综上所述,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益(结果)。

猜你喜欢
教材活动数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