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课程改革——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06-15 07:25闫家麟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想象思维教育

闫家麟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具有高素质和特殊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界有识之士谈论的热门话题。那么,小学语文,作为各科教学的基础学科,则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21世纪培养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中之重。任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在较高层次上实施创新教育呢?现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摒弃旧观念、形成新理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导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了很深的根基。在小语教学中教师逐段讲、逐词逐句问,学生机械地答,课堂教学“满堂灌”,思想教育的“假大空”,完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变成了“只有我教你才会。”“以往牵着学生走”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和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做为教师应首先形成新的创新教育的理念。

(一)、正确认识“创新教育”的含义

在不少眼里,“创新”一词是神圣的常人无可企及的。只有那些从事尖端科学的人才有创造力。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一些人的手脚。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智力低下”的爱迪生能发明电灯;瓦特由一名修理工经过研究和实践发明了蒸汽机,成为一名发明家;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说明了这一点。我们所说的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坚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形成创新教育的理念

1、教师的作用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指导者”。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独唱”变为“伴唱”。从传播知识信息变为帮助学生选择信息,启发学生主追求知识、管理运用知识。

2、学生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构建知识的主体。

3、在教育目标上变传统教育的知识复制和积累,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感知和记忆水平,成为帮助学生在掌握人类认识的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

4、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途径。

5、在教学方法上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由“学会”逐步做到“会学”。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够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二、发挥主渠道优势,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保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思想上的高度认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导,那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优势,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

(一)、重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求解的强烈愿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想出了许许多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这个问题的设计把师生从思维的老框中解放了出来,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想象,激发了他们的求异思维,从而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创造性地运用课堂讨论,对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解放学生的创造力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追求思想个性的闪光,期盼的是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

在讨论中要形成个性化的思维、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语言,使教学真正达到开发学习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验和领悟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个酷似小思想家,深入课程中,去探求奥妙,去寻找答案。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多维状态,而且有较强的思维力度。

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容多纳异,带有鼓励想象的成分,要促使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点燃他们智慧的火把。

(三)、给想象插上翅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想象是创造之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施: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良好的想象力依赖于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构思新颖、思维巧妙、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例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科学、能动的安排学习时间,获取高效的学习方法,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提供学生想象的源泉,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2、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限制条件编题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些扩展思维的训练,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施开放教学,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遨游

按照大纲要求,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扩大知识量。其中开设语文实践活动课是最佳途径。可利用课内外时间指导学生多读书,并交流读书心得,组织参观访问、动手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渠道。这些做法不乏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举措。

总之,创新教育尚在探索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手段,关键都在于教育者产生新的教育观念,并付诸于教学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成为具有独到“见解”和“最佳”思维的创造人才。

猜你喜欢
想象思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