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鼓励性评价

2009-06-15 07:25孙翠菊孙承展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鼓励性幻化成评语

孙翠菊 孙承展

由于被预测为是“优秀的最有发展前途者”,一些完全是随机取样的美国小学生,竟能在八个月的时间里,智力发展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便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这个实验有力证明:教师对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秘诀,所以,语文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鼓励性评价,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和作文指导上。

一、课堂教学中的鼓励性评价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主要最直接的实施渠道,由于受传统的机械化程式化教育思想的影响,语文课堂常常呈现为“一潭死水”,那么在强调语文是人学、提高课堂文化品位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吸引人?如何取得最佳效果?我认为,充分、灵活、高效地运用对学生鼓励性的评价是不容忽视的手段。

学生处于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其思维是活跃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慎重对待你在课堂上精当指导、强烈启迪后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它可能是圆满的,更可能是幼稚甚至是荒谬的,却是学生深思熟虑的,其中一定蕴涵着思维创新的火花,此时,教师一定要把“你的思维很独特!”“你的知识面真宽!”“说得有道理,再好好想想。”等这些鼓励性的评价送给学生,因为这样就会使他们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愉快感,他们会觉得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情感得到了尊重,会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和竞争意识,会更加自强自信,其潜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在于其模糊性和创造性,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便有着明显的感受性和体验性,对一些需要揣摩品味的词、句、段、篇等,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用正确或错误来评判学生的回答,而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多种方法和答案,即课堂教学中的“求变”和“求异”,所谓“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所谓“求异”,即坚持答案结论多维性,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在学生学习了每个“知识点”之后,教师都要问一问“还有不同意见吗?”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分辨优劣,使学生在争论中走向创新,走向提高,走向完善。

二、作文指导上的鼓励性评价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帮助他们拓展生活空间,增加生活积累,教给他们细心观察生活,领会生活真谛外,教师对学生习作的鼓励性评语也起着很大作用。因为作文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反馈,是学生生活积淀、个性和人格的展示,教师要善于从这些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才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教师就需要把对学生的充分理解、承认乃至关注,融注进诸如“你选材很新颖,思路很开阔”,“语言生动形象,如果结构再精巧些会更好”等等这些红红的评语中,不要小看那几行平平常常的红字,它可以从学生心灵深处牵引出宏片巨著;不要小看那几道柔柔细细的红线,它能在学生心弦上弹拨出华美乐章。作文中的鼓励性评语是架设在师生间的情感桥梁,其作用难以想象,它能以一种非凡的力量促使学生向学习的更高峰攀登,而且不仅具有短期效果,更具长期效应。

下面的例子能充分说明问题。

2002年9月,我收到一封来自江苏的信,信封上娟秀的字体告诉我,它是四年前就读于我班,后随父转业回到故乡继续读书的那个矮矮的瘦瘦的自称是童话世界里渴望快乐的拇指姑娘的女孩写来的“……老师,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故乡的大学,眼泪婆娑中,手捧着的录取通知书幻化成了我呈给您的第一篇通篇充满着自卑与渴求、我当时认为是自己很任性而不会给您留下好印象的习作《我》,幻化成了您的千圈万点,幻化成了您红红的评语‘你才思敏捷,见解独到,从你优美的语言、流畅的文笔中,老师感受到的是你真挚的情感,纯洁的心灵和对理解、友谊和成功的渴望,你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孩,努力吧,将来定会有大出息。知道吗?老师,这是我十六年来第一次受到如此高的赞赏,它激励我充满自信走过高中,走进大学。”

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是需要鼓励的,语文教学中尤其应当对那些各方面都不起眼的学生多加鼓励,鼓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途径,是促进学生战胜自我全面发展的灵丹妙药,鼓励能使智者更智,庸者变智。

在提倡大语文教学观的今天,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就会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就会对学生一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鼓励性幻化成评语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虚妄之诗
作文评语探讨
如何写好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