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009-06-15 07:25赵卫霞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分层错误设置

赵卫霞

摘要:数学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语:数学 教学 发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发生于单纯的吸收。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往的过程。由于中国教育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学生对教师只有服从,教师所传授的一切,学生必须接受。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状态,被动地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模式中转圈,而教师则处于主宰的地位。在这种缺乏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性,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减弱,主体意识的丧失。

二、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动参与

推动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最近发展区原理,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差距,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要注意“度”的问题。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无法形成认识上的冲突,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大大,就会使学生产生退缩心理,失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因此,要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设置的问题应既是学生可接受的,也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这样可激发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排除障碍。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评价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接受评价和进行评价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创设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问题,利用错误辨析等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如在讲直线方程截距式时,学生往往会忽视条件a≠≯且b≠0,在练习“已知一直线在x,y轴上的截距相等,且过(2,5)点,求其方程”中,学生根据截距式,求出方程为x+y-7=0,而且一时之间,学生还不会发现问题所在,这时教师可通过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求得方程为:x+y-7=0或5x-2y=0。由此产生矛盾: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得出两种答案,问题出在哪里?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拨开迷雾,走出认识与理解的误区,准确地掌握概念和公式。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作业进行反思、评价,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每堂课后的数学作业,通常都是用这样方式进行的:学生做——教师批改——第二次课上教师对错误进行评析,并给出正确方法教师常常发现,解答过的题型,还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产生这种情况,固然与遗忘规律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过多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教学并不是把老师所讲的东西拿过来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对学生的课外作业可采用这样方式进行:学生做——教师批改(在错误地方划线)——学生自我评价(找出错误原因,并修正错误)——教师再批改——典型错误评析实践表明,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掌握,而且也有

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实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实现目标

在处于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数学教学要做到面向全体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是由于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数学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习动机等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面对学习较差的学主进行教学,则不利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发展;反之,则不利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既注意到开发优等生的潜能,使其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发展,又兼顾到差生,避免总给他们以失败的体验、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我们认为分层教学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它能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使他们学有所向,学有所成。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学生数学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下,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能发挥其最大潜能,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具体做法是:①教师根据制定的分层教学目标,采用精讲方式,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展开思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对差生进行适当辅导;②课堂提问时,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层面的学生,使差生有成功的喜悦,优生有思维发展的空间;③在课外布置有弹性的数学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如基本题是全体学生必做的,而提高题则采用学生选做的方式,提高题也采用有层次的方式,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他们认为需要做和想要做的习题来做;④在数学单元测试中设置120分的卷面,其中100分是巩固题,基本题及一些简单提高题,另20分作为综合题,用以测试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是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实践表明:实施分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主的主体性,能激励学生实现各自的目标。

猜你喜欢
分层错误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