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要注重情感的激励

2009-06-15 07:25王可兵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动力素质教育情感

王可兵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有情,学生亦有情,情感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情感的激励。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获得较大的成功率。成功率的大小,是由学生对成功的努力和教师教的质以及学生学的质三个因素构成的。学的质包括学习动力、方法和习惯,成功努力是由成功期望所产生的激励力量转化为行为的一种表现,是由内在动力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外在物质力量,它是以成功期望到成功的中介。

成功期望的初始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原有的成功期望水平。这是学习动力的内部来源,是动力的基础的决定因素。这种期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弱;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成功教育思想,即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爱,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生成功期望和追求,这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外部来源。这种外部动力,能激起学生内部成功期望,也能转化为学生的成功期望,进而使学生产生内部动力。学生期望的大小,还取决于这种外部动力的状况。

如果一个教师讲的课没有吸引力,并且动辄训人,挖苦讽刺,造成学生的恐惧,学生只能是望师生畏,敬而远之。师生之间,只能是隔阂和对抗。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爱上你教的学科吗?如果一个师德高尚、富有素养的教师给学生以情、以爱、以启迪,使学生有学好某一学科的追求,即成功期望,那么还要将这种良好的愿望变为期望激励,才能真正作用于主体,并转化成功行动和成功努力的动力。成功还受情感激励的激发,即在学习过程中帮助排忧解难、雪中送炭,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即称为人际关系激励,这种师生关系中情感的作用,能对学习动力起增力作用。情感激励是一种长期性的激励,发生在成功努力过程中的每一时刻,它能作用于这种过程所面临的种种变化,如顺利、挫折、进展、停滞等。它能起一种溶化困难和催化发展的作用。

情感激励不是庸俗的交易,而是健康,高素质的体现。它不仅体现在德育工作中,也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不仅与学习动力相关,与思维相伴,而且还作用于思维,起着放大与缩小、加强与减弱的作用。一旦情感系统开发后,思维就处于高涨的积极活动状态,思维潜能就大量地开发出来。

思维动力系统分内外两部分,内动力由思维自身的内部矛盾产生。外动力是情感系统积极作用于思维系统的动力,特别是对于不动脑的学生,更是应注意外动力系统的作用。

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主要是在认识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从教学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特征是引起矛盾,激发思维的的学和教的过程。这种方式的教学,教学初期花时多,后期花时少。而注入式教学的特征是灌输、死记。教学初期花时少,后期花时多。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激发学生思维,长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逻辑思维及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与负责直觉思维、想象力及情感活动的右半球交替使用或同时兴奋,协调工作,这样才能大大挖掘大脑的潜在能力,使思维能力增强,学习效率提高。

人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百分之十五,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百分之二十五,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则能记忆的内容高达百分之六十五。

思维能力的开发与记忆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和维系。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是很难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必须讲述严谨、善于设置矛盾,引起冲突,在事物普通联系中寻求解决的关键。使其茅塞顿开。在用语言描述情景时,做到绘声绘色,抒发情感,扣人心弦。教师在讲述动情的同时,还应使学生也动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或交替接收信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成感觉向知觉的转化,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从人的素质结构来看,知识结构是基础的,能力结构是建立在知识结构之上的,非智力因素结构,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高层次。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一个主人,我们从事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素质结构合理,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必须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用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巩固,能力提高。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整体素质水平全面提高。

由此看来,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注重情感的激励,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动力素质教育情感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