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2009-06-15 07:25张建国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法三角形教学方法

张建国

“教有法而无定法”。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花一定的时间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和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提高教学水平,都是十分重要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必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极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为此教师要熟悉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教法,适时地、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法,使学生对数学教师有崇拜感,对数学课有热情。笔者想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以求同行指点。

一、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诱发兴趣

1、 把课堂设疑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设疑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会使学生在教学方法改革中产生一种好奇心,并随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也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每堂新授课,一开始,我总是先让学生设疑提问,有简单的,有复杂的,也有不尽人意的,我都一一板书列举,边讲边议,逐一解答。比如在函数表示法一节教学时,学生通过预习后,一开始学生就提问教师: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法?什么叫解析法?什么叫图象法?什么叫列表法?还有的学生提问图象法与作函数图象的区别在哪里?学生提问,教师作答,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教者心情欢畅,教学进展顺利。而对于“不尽人意”的提问,我也决不去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是表扬加指正,表扬他们也动了一定的脑筋,指正他们的错误所在,使他们心服口服,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的教具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针对学生好动好奇心的这一特点,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一件好的教具(不管它如何简陋),可以胜过许多冥思苦想,省掉许多讲解演算,节省许多教学时间而豁然开朗,学生会欣然接受你所讲授的知识。简单举个例,比如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内容,我在课前叫学生准备好三根木棒,学生觉得好奇,课堂上我叫学生在课桌上摆放使它组成三角形,学生玩得好开心。但居然也有学生高叫:“我的三根木棒不能组成三角形。”与此同时,我也在磁性小黑板上摆放了一个能组成而另一个不能组成的三角形,进而叫学生比较、识别不能组成三角形的原因何在,而能组成三角形的必备条件是什么。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地掌握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动中求学,乐中求知,知识学得扎扎实实。

3、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教法。比如初中数学的应用题教学。老实说:学生最怕学,教师也难教,是教学难点的重头戏,如果教师仅在课堂上说教,按学生的话说:“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还是掌握不了。笔者这几年一直在教室外上,比如环形跑道上的追及相遇问题,我领学生在操场跑道上先配了多对大小个子的学生,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出发到第一次相遇,让学生观察记录,然后比较相同点、不同点。使学生确信,无论在何处相遇,大个子比小个子总是多跑一圈的事实,从而使得设列方程变得极其容易。类似的“追及问题”,学生实际一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并且学生也能举一反三轻轻松松地解决一大串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又如溶液问题,我是带学生到实验室去上,给学生仪器、物品,让学生一边称量,一边溶解,一边计算,什么“加浓”、“稀释”的问题都一蹴而就。这样一来,教师的本身素质技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从以前怕学应用题,到如今主动要学应用题,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业成绩也大有提高,为师的何乐而不为呢?

二、钻研教材,上好每堂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学”,必须讲究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我的做法是:

1、 着眼“活”字,充分认识培养和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数学过程,可概括为学习数学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问题的发现和规律的揭示过程。数学教学时刻要注意这五个过程,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求知创新的欲望,把知识形成过程搞活。“活”的一方面是教法灵活多样,当然各人自有各人的教法,本人做法是:一般概念采用自学辅导的方法,一些问题的性质或解题技能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对重要的定理性质抓住本质讲深讲透。比如初一数学第一章“有理数”中“绝对值性质、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法则,以及乘方的意义”等就必须讲深讲透,稍不注意,学生就会犯错误。又如第五章“图形的相互位置关系”中,“对顶角的性质、垂线性质和垂线段性质、平行公理”等我就采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学,教师点拔、画图、度量等办法,师生共同探讨发现问题实质。总之不同的教材,要采用灵活多变的不同教法;“活”的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方法上,我们反对在基础知识教学时,长时间地停留在机械重复操练的初级模仿阶段,搞题海战,学生全烦了,还谈什么“活”。我们也同时反对为了求“活”,不顾学生实际,概念刚一出现,接着就讲一大堆高难度的“活”题,学生全糟了,也谈不上“活”。本人的做法是:先死后活,死中求活。比如初一数学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开始两种解法就必须讲深讲透,要规定学生按指定的方法求解,即先“死”,待学生熟练后,再给一些二元一次方程组,是用代入法、还是用加减法,是先消x还是先消y,让学生去分析、思考,培养它们的灵活性,即后“活”。真正发挥教师在沟通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中的主导作用。长久以往,一启诸发,举一反三就会大见成效。

2、 用好“导”字,奏好课前、课内、课后三部曲。“教是为了不教”。为了不教,教师就必须用好“导”。变教为导,不仅要导知识点,导知识线索,导知识运用,更重要的是导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注意对学生学法指导,充分体现“教是为了不教”。课前,做好预习设计,每堂新授课,我都预先设计预习题,叫学生自学完成,也为学生设疑提问作铺垫,把学生精力引导集中到一点,并把这种兴趣保持到课堂上来。课内,在学生设疑提问的基础上以旧引新,启发点拔,变“讲堂”为“学堂”,教师做到“少、精、活”。而让学生在课内多思、多议、多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课后要善于总结:课堂小结、单元小结、系统归类,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鼓励学生敢于除旧、敢于创新。实践证明,用好“导”字,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机械重复,克服学生坐享其成的等待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抓好“练”字,及时注意信息反馈。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扎扎实实抓好课堂练习,切不要把“练习”弃之不用,或作为弹性内容,有时用有时不用。也不要把“练习”的作用局限于巩固概念,训练运算技能,满足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忽视了与练习伴随而生的其它训练及能力的培养。比如语言训练,它虽然没有设置专门的章节,但它隐含在教材的字里行间,也渗透在“练习”之中。如初一数学就有“延长线段AB到C,使得“BC=AB”,“在线段AB上取一点C,使得AC=EF”等等的几何语言的训练。代数语言训练在“练习”中也不乏例子,如初一数学第二册中,叙述“一个代数式”的意义等。如果认为上述练习的目的仅仅是训练画图,理解概念而置语言训练于不顾显然是片面的。

总之,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利用兴趣这种非智力因素为教学服务,充分发挥教师的教法和艺术,“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会硕果累累。

猜你喜欢
教法三角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