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测湖水》引发的思考

2009-06-19 04:26张卫华
中小学德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收容苏格拉底陷阱

张卫华

无意中读到了一则题为《测湖水》的小故事——

一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到郊外散步。当他们路过一个湖边时,苏格拉底问学生们:“你们谁能说出这湖里共有多少桶水?”学生们大多面面相觑,一时回答不上来。

“这个问题实在太简单了。”只有一个学生答道,“那要看桶有多大:如果桶和湖一样大,那湖里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湖的二分之一大,那湖里就有两桶水;如果桶只有湖的三分之一大,那湖里就有三桶水;如果……”没等他说完,苏格拉底就满意地说道:“你的答案完全正确。”

这个学生就是柏拉图,他不是以湖的大小为出发点,而是从桶的角度进行思考,结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时候是很容易陷入思维陷阱的。跳出陷阱,往往只需要换一个思维的角度。

看问题是如此,看人也是如此,尤其是看待成长中的未成年人。常听身边的同事说,这个学生是“好生”,那个学生是“差生”。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学习成绩,而这个标准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很少有人去怀疑它本身是对是错。让我们暂且抛开成绩,换一个角度看学生吧。也许,你觉得这位学生学习不认真,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他懂礼貌、有爱心?也许,你觉得这位学生调皮捣蛋,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他讲信用、爱集体?也许,你觉得这位学生诚实、爱学习,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他有些孤僻、不太合群?童话作家郑渊洁说过:“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们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是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们什么地方不行。”对于教师来说,要学会跳出思维的陷阱,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学生,这既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创造。

站在理解的角度,我们会更懂得理解学生。“理解”就是包容、宽容。有位哲人说过:“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无边无际;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涯。”教师也应包容每一位学生,善于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幼稚的言行,珍视他们的奇思妙想,宽容他们在学习中的失误,耐心对待他们千百次的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因一次过失而与老师疏远,才能扔掉“包袱”,大胆前行,才能塑造出健全的人格。

站在尊重的角度,我们会更懂得尊重学生。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兴趣、爱好和特长。早在二十世纪初,原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就指出:“在一所学校中,一个课堂上,学生此个人与彼个人相去甚远:有上智,有下愚;有大勇,有小勇;有善弈,有善射,有善御。皆以禀性与环境不同,而各成其才。”可见,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一切教育时空中,用多视角看待充满生机活力和个性化的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站在赏识的角度,我们会更懂得赏识学生。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应及时加以赞赏,“数其十过,不如赞其一长”,赞赏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魔力。教师的赞赏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赏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赏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让学生自尊、自强、自信。教师的赞赏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保护神,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待身边的学生,我们是否也应该学学柏拉图,跳出思维的陷阱,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他们呢?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

猜你喜欢
收容苏格拉底陷阱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废止收容教育制度是众望所归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收容教育所举办文艺汇演
陷阱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遗憾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