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在场:一个困扰德育实效性的问题

2009-06-19 04:26帅宁华
中小学德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主体道德德育

帅宁华

2009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破以往假唱的潜规则,上台的歌手均现场真唱,这种本色演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可见,在演唱会上,只有当歌手全情投入,以富有特色的演唱使得观众群情激荡时,才意味着主体的“在场”,也才会受到观众的认可。这使我想到德育主体在场的问题。主体“在场”与否绝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理解与情感的投入。

一、主体缺失——“假性在场”的现实生活

在这里说起儿童德性素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在场,决不是重复别人的观点或是拾人牙慧,而是学校德育的现实状况越来越让人觉得,有道德的生活常常被无道德的功利折磨得面目全非。当我们把视角投向学生的生活时,一些司空见惯的镜头总会不断引发着我们的反思:

清晨,和煦的阳光洒向校园。学校的大门口,一位臂戴袖章的老师和几名值日生正在“站岗放哨”,每一个走进校门的孩子都要被审视一番:校服是否穿戴整齐,红领巾有没有佩戴,有没有向老师行礼问好……如果有人没有做到其中的任何一条,他的名字和他所在的班级就将被公布在学校的大黑板上。于是,穿戴整齐是为了检查过关,向老师打招呼问好是为了不被记下名字……

一个孩子与同学打架,碰碎了摆在楼道里的花瓶,闻声而来的老师的第一句话准是:“你是哪个班的?”似乎打碎花瓶不是他个人的过失,而是他所在班级的责任。于是,学习是为别人,守纪律是为班集体,甚至犯了错误也应由别人或班集体来承担。如此这般的教育,让孩子在今后为人处世中,怎么可能对自己负责?!

“明天有市检查团到学校检查卫生,今天下午各班务必进行大扫除,不留死角。四点半钟学校对各班进行检查,不合格的班级将被撤销卫生流动红旗,并广播点名批评。”“各班同学请注意,现在广播重要通知。明天上午有领导到学校考察,请同学们注意遵守纪律,对客人有礼貌,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遇到客人都要行礼问好。如果哪个班的同学违反了纪律,给学校抹了黑,我们将在广播里点名批评……”于是,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这无形中使德育增加了急功近利的色彩,这样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无疑是一种误导。

这就是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未加预设状态下经常出现的教育情境。在这样的生活中,学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不是他们作为主体而自主参与的生活。同样,仅仅依据学生本人存在于文化传递(德育活动)的空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判断他们是否以主体的身份“在场”。只有德育活动与学生发生共鸣时,才意味着主体的“在场”,而是否发生共鸣则又取决于,教育者能否将历史上的在场者之所以能够“在场”的那种状态呈现(再现)出来。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处于这种状态,就只能认为学生仅仅是假性在场,即形式上的“在场”而非实质上的主体“在场”。这是应该引起广大德育工作者重视的,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价值追寻——“儿童立场”的理想生活

如果学校开展的道德教育只是在个体道德形成的外部起作用,而对学生心灵世界无所触及,那就不可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的作用,其结果只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道德是自律的,强调的是自觉。从心理学角度讲,道德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形成要经历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的过程,最后才能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

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其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反思、践行。因此学校德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自我约束和道德自律。

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自我成长能力,这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具有一种依靠自己而能够吸收的心理……儿童最需要一种明智的帮助,影响其创造活动的任何障碍都将影响其充分发展。”德育应该确立“儿童立场”,视儿童为具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的生命个体。“所谓人的自由发展,是指每一个真实具体的个人,基于人格的独立和平等,在遵守社会理性规范(包括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依照自己自觉自主的意志而充分展开自己的生命活动,积极能动地发挥自己无穷的创造才能。”(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出版)

因此,基于“儿童立场”的德育活动应该是“主体在场”的活动,是生命得以充分尊重的儿童活动。尊重儿童作为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真正与德育情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充分吸取德性成长的养分。

三、自我成长——“主体在场”的道德生活

关于德育的主体性问题,专家学者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了,那么,如何在日常的德育生活中真正实现“主体在场”?我们不妨从一些具体的个案中来品读“主体在场”的道德生活状态——

某校校门左拐弯处,开辟了一个“德育园地”。这是该校德育工作的一块主阵地,上面设立了“中队一日常规评比栏”,即把队员们每天在校期间的表现公布在宣传栏上,并以张贴图标的形式记录下来:对那些表现突出的中队,就奖励一个红红的“大笑脸”;对那些做得还不够好的中队,就贴上一个蓝色的“奔跑”图标加以提醒。

“寻找身边的榜样”活动,榜样取名富有童趣:热情礼貌熊、环保洁白鸽、文明守纪雁、星级小义工……班级定期进行评比后,学校将他们的事迹张贴在橱窗里,以帮助学生找寻身边的榜样。

某学校将厕所承包给班级,让学生投入到厕所文化的创建中。走进校内卫生间,你会眼前一亮:五颜六色的醒目卡通提示语让你目不暇接。“酷儿”中队开展了“文明用厕大比拼”活动,大幅宣传标语将细则告知:(1)便前排队,大小便冲水;(2)把绿色请进来,与花为伴;(3)文明用厕者获表扬卡一张,一周兑换一次小礼物。“五心中队”制作的爱心卡片上留有多条提示语:“爱厕如爱家,全靠你我他”“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冲一冲,臭气无影无踪;洗一洗,拥有健康身体”等。

每天早晨走进教室,你都会看见孩子们聚在“帖帖吧”前,有念的,有笑的,有若有所思的……“帖帖吧”是学校在教学楼后墙开辟的一块园地,老师、学生可以把自己平时的所思所想随意地贴在上面,其他人可以针对“帖子”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类似于网上论坛中的跟帖。

一位班主任所带的班级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校内各项竞赛中名列前茅……让人纳闷的是:她真是“懒”到了极点,每次开展活动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每天卫生检查即便扣了分也不会动一下手……偏偏她的班在各项常规检查中总是名列前茅。仔细了解才发现,原来她找了不少“帮手”:班级事务有班委会解决,各项常规有专人负责,卫生值日承包到人……在她的“撒手不管”下,学生逐渐学会了自理、自立,学会了“吃一堑,长一智”。但是有一件事她每个星期必定要做:每个星期五的常规小结,她要听取每位学生的汇报,成功的、失误的,表扬的、批评的,无一遗漏!

每天评选当天表现最突出的学生为第二天的值日班长,每周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来选择争章内容。争章成功,就会在黑板报“争章在行动”栏目中获得表彰。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我们可以从上述成功的个案中体会到,当我们的教育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唤醒和鼓舞他们的道德自觉时,他们身上就会焕发出惊人的道德力量,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生活上求自理,学习上求自强,情感上求自控,思想上求自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将大大增强。“主体在场”的德育工作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循着儿童的视野去看待德育工作,用儿童的兴趣去策划德育活动,把德育诉求变为儿童的需要,点燃儿童情感的火花,就可以跨越“假性在场”的鸿沟,为儿童营造真正“主体在场”的德育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川港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

猜你喜欢
主体道德德育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