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诗味七分读

2009-06-23 01:16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秋思语感古诗

蔡 祎

[缘起]

前不久,听了一堂古诗教学课。教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秋思》。这是首极本色、自然的诗,借家书临发又匆匆开封的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教师的设计紧紧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先要求学生自由地读,把诗读通、读熟,再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诵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整堂课尽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间穿插教师的范读。课后我与授课教师作了交流。她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和音韵美,并领悟其中的意境。

[思考]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堂课,教师遵循了古诗词教学应多“读”少“讲”的教学原则,摒弃了传统的“解释诗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安排了大量的“诵读”环节。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诵读情绪高涨。但在这背后,却总让我感觉缺少了什么。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除了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感情,我们是不是应该再做些什么,让“诵读“更扎实,更有深度呢?

[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阶段目标明确规定:“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关于古诗文阅读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也多次强调“诵读”。

究竟何为“诵读”?许嘉璐先生认为:“诵读,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周大璞先生指出:“诵读可以增强语感。诵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可见,诵读,并非普通的朗读,它需要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去全方位感知文本,在熟读精思中,不知不觉地把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作品,语言精练,意蕴深刻。诵读,无疑是学习古诗词的最佳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如何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抓住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领略古诗的精妙所在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探讨。

一、在诵读中感受诗韵

中国的古典诗词,非常注重韵律节奏之美。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写先生大声诵读的样子:“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由此可见诗文韵律节奏的感人魅力。教师要让学生感到:诵读古诗,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味,是因为它讲究对偶、平仄、押韵。这些格律上的知识,如果从理论上教给学生,有难度,也不合适,但教学中又不能完全回避。教师可以选取学生不太熟悉的古诗,进行“填韵脚”的小游戏,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如王安石的《城东寺菊》,先向学生出示不完整的古诗:“黄花漠漠弄秋晖,无数蜜蜂花上飞。不忍独醒孤尔去,殷勤为折一枝()。”再出示“归、去、还”等字,让学生选择并填充,然后反复诵读,体会哪个更朗朗上口。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再诵读其他诗词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去体味其中的韵味,对诵读古诗词也更有兴趣了。

让学生感受诗韵,要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切忌对节奏重音等规定过死,生搬硬套。比如七言诗的节奏以四、三顿挫为主,像《泊船瓜洲》最后一句的节奏应该是“明月何时/照我还”。但诵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也许有些学生会读成“明月/何时/照我还”,又或许有些学生在反复诵读、比较推敲后,发现读成“明月何时/照/我/还”也能体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创造性的诵读中,学生更能感受古诗词的韵律是如此美妙。

二、在诵读中品味语言

古诗词的语言以凝练著称,可谓一字千金。“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便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现在的古诗教学,常常有,坏求甚解“的说法,学诗不必解释,强调的是“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也反对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但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蕴含丰富的语言,我认为要“解”,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诵读中揣摩品味。

如《秋思》的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初看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实则意蕴深长。秋风无形,却处处可感可闻可触,一个“见”字,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道出秋天的萧瑟悲凉,道出游子的离愁满怀。平平淡淡一个“见”字,却直叩人心扉,这便是诗人用字的精妙。难怪王安石评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学习这首诗,我认为可引导学生细品这个“见”字。当学生熟读成诵时,让他们掩卷闭目,一边背诵一边品味想象,把文字再现成画面,如身临其境。“你见到了什么?”让学生想象出雁阵南归、百花凋零、落叶萧萧的情景。“你见不到却能感受到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此细细地品味,感受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三、在诵读中领会意境

每一首古诗词,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是诗人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首诗最美妙的部分。但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经常会采用“诗配画”“诗配舞”“诗配曲”等方式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官,建立起情感体验,走进诗的意境。不过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中,与诗人进行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要反复地吟咏、诵读,以达到顿悟。

指导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意境,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控制诵读的速度,要慢。恰恰是这一慢,才使诵读者有了时间去细嚼慢咽;有了时间去品味。正如明代的薛瑄所言:“凡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何其细腻哀婉的内心世界,何其深远的意境!若不是“缓声以诵之”,如何走进这风雪交加的漫漫长夜,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呢?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地缓声诵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直至熟读成诵,摇头而歌,闭目而思,感词人所感,伤词人所伤,引发情感的共鸣。

语文教师自身的古诗词底蕴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了解历史,了解诗人,了解诗词的语言特点,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对古诗词诵读的指导才会有一定的深度。而教师在不经意间流霉出来的丰富的内涵也能感染到学生,使他们爱上古诗词。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动脉,领会意境。

但是,古诗词中有很多好的东西,绝非在年少时就可以完全领会的。等读的东西多了,人生阅历丰富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忽然领悟到某句诗的真正内涵。又或许,对某句诗的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变化。所以,对于领会意境,教师只可适度点拨,不可强求。

四、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强调的是个人的经验、感悟。培养语感不是靠教师反复讲解就可以做到的。诵读,便是一种最有效的语感训练的手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有着铿锵的节奏、精练的语言、丰富的蕴涵。让学生大量诵读古诗词,定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发展语感。

语感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要在古诗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诵读实践的机会。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所教诗词的特点,选取适宜的诗词进行拓展积累。如学了张籍的《秋思》,就可以引入孟郊的《归信吟》,反复诵读,创设“书去魂亦去”的情境,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这一细节所包含的深切思乡之情,又达到了拓展积累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也可指导学生诵读自作自填自改的“古诗”,必定引起学生极大的诵读兴趣。如《秋思》,有的学生将它改成了三言诗:“洛阳城,见秋风,作家书,意万重。恐匆匆,说不尽,临发前,又开封。”如此适当增减一两字,便作出新的“古诗”,再美美地读一读。虽然这比原诗逊色不少,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趣味却陡增,还提高了运用母语的能力。这样的拓展诵读,也不妨一试。

古诗词的拓展诵读,教师要在拓展材料的选择上多下工夫。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定能在古诗词的诵读中提高审美能力,积累文化底蕴,语感的培养也定会水到渠成。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315324)

猜你喜欢
秋思语感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秋思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劳劳亭
秋思
WATING FOR THE SUNSET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