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消灭错别字

2009-06-23 01:16殷爱花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错别字字形识字

殷爱花

错别字,顾名思义就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的是书写汉字时,随意增减笔画的现象,而别字则是指在汉语书写、说话、朗读时,用其他的字形、字音来代替原本字的现象。笔者从字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形成错别字的一些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字本身的特点。

1汉字结构复杂且千差万别。一个汉字,笔画少的只有一笔,多的呢,达到二十笔以上。不同结构成分的字约有1000个之多。汉字中形近字也特别多,而且规律性不强。要想正确认识它已经不容易了,再要按照笔画顺序、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去方方正正地写好它,更是难,想要在词语、句子习作中恰当地应用谈何容易!因此,就产生了识字越多错别字越多的现象。

2汉字中同音字多。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根据拼音帮助学生集中识字。小学生已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需要认辨。因为他们的学习经验还不够,找不到其中的规律,所以往往是今天记住,明天忘记,识字准确率极低。再加上有的学校在一年级,或者在三年级安排了英语教学,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容易把汉语拼音与英语的读写混为一谈。

3汉字中多音字多。汉字中,一个字不仅有多种读音,还有多种含义。如一个“和”,它就有五种不同的读音,五种不同的含义:“差”有四种不同的读音,四种不同的含义;“塞”有三种不同的读音,三种不同的含义。凡此种种,如果学生不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据词定音,据字定义,根本无法学好汉字。

第二,学生的心理特征。

1辨析不明。心理学研究表明,10岁左右的儿童,活泼好动,知觉还比较笼统,未形成精确的分析能力。要求在语言环境中据词定音,据字定义,实在比较困难。

2粗心大意。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爱闹,注意力还不稳定,对许多事物他们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学习中,往往容易被那些无关主题的外部因素所吸引,从而导致做错事、写错字,如果这些错别字让学生自己去检查,大多数不能发现,更不要说纠正。

3似是而非。由于汉字的音和形分离,有时学生能够读出字音,却记不清字形。于是,学生进行了似是而非的类推,从而造成错别字。此外,三年级语文教学已渐渐要求将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也就是识字的要求已从会读会写到会用这样一个阶段,而学生的认知却还是似是而非,错别字的高发期自然也随之到来。

4不求甚解。有些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往往是绕道而过;遇到记不清的字,往往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既不去查字典,也不去请教别人。在写作中有时还会空着一些地方让别人去填写。

针对学生产生错别字的一些原因,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切实可行地改变了这种局面。

一、利用汉字规律,了解构字特点

从字理学的角度讲,汉字源于象形字,然后发展到会意字,最后升华为形声字。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汉字构造规律开展以下几类方法的识字教学:

1象形字的教学。教材的识字内容是遵循了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编排的。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日、月、火、木、禾、竹、牛、羊”等就是最简单的象形字。有的与图形非常相近,如“木”和“禾”,“牛”和“羊”等。教学时,要利用这类字的特点,先让学生读字看图,展开想象,字形就很容易掌握了。教师还要注意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重点指导一个字,然后归纳学法,再组织自学,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猜画谜、猜字谜、猜灯谜等方法,加深字的象形性特点,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会意字的教学。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象形字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演示法、图示法、组合法来掌握会意字。比如学习“灭”字,教师可以把一支蜡烛或一张纸放在烧杯里,点燃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火)接着用一块玻璃盖上烧杯,火就会灭了,然后出示“灭”字进行学习,它的音、形、义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学习“郭”字,可用组合法“高爷爷的头,李爷爷的脚,郑爷爷的耳”组合起来就是郭老师的郭。

3形声字的教学。形声字兼有表音和表意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学得最多、接触最广的就是形声字(约占汉字总量的65%)。形声字的教学重点在于“形”。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加减法、变换法、比较法、口诀法、列表法等形式,以了解字形为突破口,研究它运用这个偏旁或部首的理由,让学生在学会一个个字的同时,学会一串串新字。如:“青、请、清、情、晴、睛、静、精”“包、泡、咆、炮、跑、抱、刨”。成串的比较会让学生在字义、字形和字音方面产生联系,快速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

二、根据教材内容,预防识字错误

根据教育学先入为主的教学规律,学生首次感知新材料,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干扰,长驱直入,印象特别深刻。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则难以清除。因此,消灭错别字要“防患于未然”。

1在新字教学时预防。新字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言语运用器官的相互联合,主动参与字形表象的建立、字义内涵的探求。同时针对学生的感知特点,突出容易忽视的成分,注意正误对比,加深印象。

如:对于字形易错、易混的部位,教师可以用彩色粉笔标出以引起学生注意;可以编歌诀去帮助理解记忆;可以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比较识记。比如学生常把“暖”字的偏旁写成“目”旁,教师可用歌诀教导:“暖暖暖,太阳晒了才温暖:它与日出日落有关系,但与眼目无关系。”

2在辨字组词中预防。有些错别字是由于学生不了解字的构成特点而出现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一些关于字的偏旁与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形近字辨字组字的练习。如:先说说除“暖”以外,还有哪些字是“日”字旁的,再让学生讨论辨析,然后给“昨、明、晴、时、春、暮、夏“等带”日字旁的字进行一字多组,以强化学生对“日”字旁的感知。

3在形近字教学中预防。对于结构相似的形近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列举平时不易分清的偏旁,接着分组合作学习,随后再集体交流解难,这样从文字学的角度去探索一些学字的规律,效果不错。如:教学“礻”旁,教师可以讲一些传说故事,让学生了解“礻”字旁的由来,一般和古时鬼神迷信有关,如“祷、神、祠、社、祖、礼、祸、福”等。凡表示用衣料做成的东西的字都是“十”旁,如“被、袖、衬、衫、补”等。

三、注重复习训练,提升辨错能力

“温故而知新”,教学实践证明复习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可运用抄写、听写、默写的方法进行巩固外,教师应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学生记忆的热情、求知的欲望,还应采用不同形式,多渠道进行

复习。

1文字变脸。面对学生因加笔少画形成的错别字,教师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变成另一个字,如“买一卖,谷一俗”“体一休,橱一厨”;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变成另一个字,如“压一庄、厌一庆”等。运用文字变脸法,可帮助学生辨别、巩固、记忆字形相似的字。

2一字开花。面对学生因形近字造成的错别字,教师可以围绕一字画一个花形,让学生围绕中间一字进行开花填新字,如一个“京”可以组成“惊、凉、琼、掠、景”,也可以围绕一字组新词,如围绕“京”可以组成“惊”惊慌、惊恐、惊奇、惊讶、惊骇、惊魂、惊惶。比一比谁的花儿开得最旺盛。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还可以把这朵花奖励给学生,以作鼓励。长此以往,就可以达成巩固、拓展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升学生学字的兴趣。

3寻找朋友。面对学生因同音字造成的错别字,教师可以把几个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做成几张卡片,如一张上面写着“飘、漂”,另一张上面写着“浮、散、移、泊、动、流、扬”,发给学生,让他们分组活动,找出来拼成词语,然后总结交流,明确与“飘”为朋友组成的词总与风有关,与“漂”为朋友组成的词总与水有关。这样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辨析、区分、运用形近字、同音字的能力。

4争当医生。面对学生因思维定势产生的错别字,教师可以讲解一些错别字的症结所在。如:“溪”字的最后部分明明是个“大”字,许多学生却偏偏要写成一个“小”字,这是因为学生受了意义识字法的影响,知道小溪永远是小的,却没想到小溪最终要汇到大海中去,“溪”的最后部分应该是个“大”字。

四、教给纠错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果。因此,教师不仅要在阅读中注意培养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查错、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专心作业、自觉查错、查阅字典的习惯,努力做到不写错别字,为彻底消灭错别字创造良好的条件。

1勤查字典。纠正错别字,勤查字典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阅读或写作时,常会遇到一些生字,既读不准音,也不了解它的意义,有的字虽然认识,可念不准音;有的字能读出音,却不了解意义。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写是对的,一定得及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字典来正音辨字。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会大大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2制作表格。这是笔者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人人都要会制作的一份表格(举例说明):

这样的表格,一是让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时所用。学生填表时,既要认真读课文找生字,又要仔细查字典找字义;既要经过大脑思考,又要动手记录,这本身就是辨认正误的过程。如:填写字音栏,可以帮助学生辨别因音读不准而产生的别字:填写字义栏,可使学生辨别因字义不理解而产生的别字。二是让学生把自己作业中经常出现的错别字集中起来加以整理纠正时所用。根据这个表格,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错别字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学生纠正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因为写错别字,需要10遍、20遍、甚至50遍罚抄的学生,你不妨一试,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集中记录。为了培养学生的改错意识、责任意识,笔者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个本子,用来收集错别字、纠正错别字。一般说来,学生在作业中写错别字,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此在批改作业时,我不直接帮学生圈出错别字,而是在有错字的字行末尾打上一个标记,提示学生这里出现了错别字,要求他们仔细找出并加以改正,再交老师批改,然后摘录在集错本里,鼓励他们采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改正并巩固。此外,我还让他们主动收集自己作业中的错别字,去列表解决;让他们去留心别人作业中的错别字,去帮助他人改错;还让他们去留心一些冒名盗版的书籍里、粗制滥编的报刊上、大街小巷的招牌中躲藏着的错别字,大胆地指出,以引起大家对错别字的重视。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周一汇报,看谁找的错别字最多,来嘉奖学分,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错别字的能力,最终达到少写甚至不写错别字的目的。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311800)

猜你喜欢
错别字字形识字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旅途中的那些错别字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添一笔变个字
错别字先生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