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案例研究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2009-07-04 05:03陈慧敏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不倒翁教研案例

陈慧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从理念的确立到实践的运用,最终都将转化为对教师的新要求、新挑战。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园所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通过教研案例研究这一重点,更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并通过行动研究、活动观摩、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行为跟进、反思性研讨等活动切实解决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困惑问题,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进行行为反思和行为调整,从而获得专业成长。在积累了大量的教研实例的基础上,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一、案例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教师的观念向行为转变

教师们对开展案例研究的前后作了对比。有教师提到,以往学习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通过写案例,就会懂得要观察、分析教育的实际,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的教育实践中,而不是就理论学理论。在两年的案例研究中,老师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发现的问题不了了之,而是大胆、自发地将问题提到桌面上来教研,抓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用理论做分析,在潜移默化中促使观念不断地转化为行为。如尽管之前也提“尊重幼儿”,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说教上,现在就能真正承认幼儿的权利。又如,开展活动区活动,教师不是去干预,而是注重提供条件,让活动区能真正吸引孩子。

研究者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教师培养了研究意识,且写案例这种行动研究的方式的确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能很好地促进教师观念向行为转变。

二、案例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观察能力

“以理解儿童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是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之一。曾有人将幼儿比喻为一部摆在教师面前的难读的作品,很不容易理解,而观察就是读懂这部作品的必由之路,因此,观察能力历来都是幼儿教师不可或缺的必备能力。但我们在调查中却发现,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不太会观察,并为此感到苦恼,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取了如下一系列措施:

1在案例研究中,教师必须从案例任务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观察并搜集有关信息。因此,建立案例后,研究任务的驱动使教师观察的目的与内容清晰地显露了出来。例如,案例科学活动《不倒翁》主要是观察幼儿探索不倒翁的兴趣走向;而在音乐活动《不倒翁》中,教师主要观察的是幼儿能否大胆地用肢体语言进行表现,从而体验作品的幽默情感。这样,教师就清楚地认识并把握住了观察与观察目标、内容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高了观察能力。

2采取从定点观察到点面结合观察的方法。首先,将观察面缩小,在观摩案例前事先提出这次观摩活动的观察侧重点,让教师有个大致的观察方向,以专心、细心地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从而减少盲目性。例如。在教学案例的观摩中,教师观察的重点或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或是投放材料的有效性等。然后,再逐渐增加难度,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让教师自主选择、捕捉观察点。从而提高观察的有效性。

三、以分层教研的方式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在现状调查及日常工作中,教师的经验水平、反思能力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采取了分层教研的方式,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1提高教师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能力,采用的是“学习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点”的方法。即将学习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点与具体事件相挂钩,如根据幼儿的某一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找相应的案例等。

2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分析他们的认知行为特点。它是引导教师理解、运用幼儿认知和行为特点的过程,我们通过观摩、讨论教学录像和讨论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来进行。

3根据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提供具体、适宜的指导策略。由于此阶段教研与教学经验的关系密切,所以我们采取了资深教师与年轻教师共同教研的方法,让资深教师运用经验优势,影响、带动年轻教师学会反思。并提高提出策略的能力。之后,我们还运用教学观摩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验证和共同反思了教育策略适宜性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根据具体事件采取适宜的教育行为的能力。

四、同课异构,以研带教,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成长

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其专业自主性较强,但有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个别现象;新教师则善于接受新的观念和信息,有较强的研究热情和探索欲望,但缺少教学经验和技能,往往把握不住教学现场。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采取了“同课异构”的研究形式,使教师发现了各自教学行为的差异,从而打开了思路,并主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共同成长。

教师们在“发现问题一设计方案一行动一反思总结一发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将活动演绎成一个个师幼共同成长的故事。通过现场观察、视频回顾、共同研讨,新教师能够直观地看到老教师在组织过程中的现场把握、随机调控策略和方法,有益于他们积累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反思教学理念与方式;而老教师则在与新教师的研讨中,感受到了新教师的热情和闯劲以及他们对新教育技术和手段的灵活运用,并开始尝试将一些新的技术和策略融入到日常的检查、教学工作中。

“同课异构”活动促进了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践与研讨,老教师和新教师不断地比较、反思、思考、跟进。实现了取长补短:新教师逐步学会了反思的方法,使反思具有指向性;老教师则走出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使反思向纵深发展。

五、案例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能力

案例研究是教师在对幼儿言行进行细致观察并运用教育原理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来体会、理解幼儿的需求,从而调整目标,追随幼儿的兴趣,尽力满足其各种发展的需要。如在小班的歌唱活动《不倒翁》案例中,教师原本想通过与孩子共同观察不倒翁的摇的姿态,鼓励他们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不倒翁的幽默形象,但在活动中,幼儿却只对自制不倒翁为什么倒与不倒的情况感兴趣,并提出了许多猜测。教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后。考虑到这是孩子的兴趣点所在,就将他们所带来的自制成功与不成功的不倒翁解剖开来,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从而找出不倒翁倒与不倒的答案。

这样,教师毅然放弃了原计划,带领孩子用比较的形式进行探究,满足了他们发展的需要,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主体,又尊重了幼儿的发展性主体。

有人说:“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那么,我们坚信,只要有了这一态度,我们的研究就必定会获得成功,我们教师的专业化道路也必定会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不倒翁教研案例
样板案例
笨笨熊“说”不倒翁
可爱的不倒翁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为什么不倒翁会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