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对古代“和”思想的借鉴与超越

2009-07-06 03:54马向东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古代超越借鉴

马向东

【摘要】“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思想的精髓值得借鉴和运用,“和”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要突破和超越。

【关键词】和谐社会;古代;“和”思想;借鉴;超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所包含的和谐关系可以归纳为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中国与世界五个方面的和谐。这些和谐的特征既有对古代“和”思想的继承和借鉴,更有对古代“和”思想的创新和超越。

一、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

对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和谐社会观以“礼”作为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礼记•哀公问》说:“民之所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将“礼”推向治国安邦的高度。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利用,成为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支柱。儒家和谐社会观的现代意义在于,和谐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与以“礼”治国的思想有着颇为相似的重要作用。和谐社会构建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道德教化同样重要,以道德创造和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对社会稳定和谐的积极作用。

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是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下的和谐,在私有制社会里不可能实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封建思想的遗风及习惯思维不同程度存在,影响着公平正义,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方面,是对古代“和”思想的全新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谐思想的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体制性弊端和经济利益影响,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公正公平缺失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城乡贫困人口、失业和下岗职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困难群体大约有1.4至1.8亿人。面对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邓小平曾经说过:“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个别地区的社会矛盾时有激化,稍一风吹草动,就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贵州瓮安县发生的群众与政府部门对抗的群体性事件,前几年浙江东阳发生的民众与公安激烈对抗事件,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重视以人为本、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的极端重要性。

建立人与社会的和谐,就要实践科学发展观,促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在对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分配时,在制定经济分配和社会管理等各项政策时,全面考虑各群体各阶层的利益,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真正体现公平正义,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逐步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

二、关于人与人的和谐

诚信友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当今社会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种种不健康的和西方不良思潮冲击,显得“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传统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存在庸俗化、功利化、利益化倾向,个人利益和经济利益过度被重视。解决这些问题,有效的办法是利用伦理道德和社会习俗力量加以调解和引导,重建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规范。

关于人与人的和谐之道,儒家的“忠恕”之道可资借鉴。儒家和谐人际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儒家提倡“泛爱众而亲人”,认为“仁”的出发点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亲、亲子之情,并在“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以己之心度人,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把自己行为的出发点置于礼的高度,去除不合乎礼的欲望和要求,使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原则从道德自觉上升到社会规范的层次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儒家和谐人际观的现代意义在于,以“和”理念与“仁”心与他人相处,以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们的关系,在家庭中则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家庭和谐;在社会上则可和善友爱,安定有序,社会和谐。以“仁”心进行思想教育,就会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外圆内方,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减少教育中经常出现的负面效应:如光有原则性和主观意愿,不看客观效果,使学生不堪就学压力,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和心理障碍,造成一些悲剧事件发生。

三、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天人和谐”思想认为天即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并育而不相害”的关系。儒家不仅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进而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统一的生命系统,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兼爱万物。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指捕鱼不用网,射鸟不射宿巢的鸟,把人伦的仁爱之情推向自然,显示了古人对于动物的仁爱之心。

儒家生态伦理观对于和谐社会构建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着启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应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要明白“取物以节”、“取物以时”的道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支取应该有所节制、有所控制,有所计划,把人类对自然的需求与资源环境的承受力结合起来,使人类获得永续利用的资源。

在人类与自然的交往中,“人定胜天”意识越到近世越为强烈,经济发展的“盲目增长论”使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面临灾难,自然界遭到极大的破坏:自然资源之能源急剧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对自然无所节制的开发和破坏创下了中国历史之最。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适度增长”观念,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任何现实的增长也应该是有限度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摆在重要位置,足见其危机性和必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一特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三兼顾”原则,即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兼顾,才能达到和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的“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两个新提法概括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生存环境目标,体现了儒家“取物以节”、“取物以时”和“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和谐理念。

四、关于人自身的和谐

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人自身的和谐就是个人身心健康、道德修养完善,和谐的人生不仅可以获得真正的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而且关系到其他各种和谐关系的确立。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儒家提倡“欲理和谐”的修身原则,主张寡欲、导欲、不使可欲,要求人们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欲求,同时重视人的身心和谐与个体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要求人们首先要妥善处理义与利、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儒家承认合乎道义的富贵,但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欲念,要求人们在追求情欲和物质利益时掌握中和的原则,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避免因对金钱物质的过分追求而导致的人的异化。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培养心胸开阔、仁民爱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君子应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一种个人品质情操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应成为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最需要的道德品质。2001年国家颁布的“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中,包涵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勤、俭、宽、恕等中华美德中的12个基本内容,在国民道德规范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大力加以传承。

五、关于中国与世界的和谐

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派生理念。近年来国际社会出现“中国崛起论”、“中国威胁论”,敌视和防范中国的国家不少。2003年12月,温家宝访问美国时在哈佛大学演讲,主张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寻找中美双方的共同点,阐述中国“和平崛起”与“和而不同”。中国强调“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表明中国的崛起是要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要创造一个共有的“和谐世界”。中国的崛起对国际社会有利,将使更多国家与中国协作,而稳定的外部环境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反观当前国际社会,大国霸权盛行,恐怖事件频发,世界并不安宁,这种情势下中国提出“和谐世界”论,具有引人之处。

历史上中国一直信奉“和谐世界”论,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协和万邦”的理想运用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这种以和为本,以诚信为德,以礼法为手段的“和为贵”的外交文化,体现了一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策略,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精髓。《礼记》中的“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说的是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圣贤政治,正是以达到天下一家的和谐理想即“大同世界”为目标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之举,同时也是难关重重、步履惟艰之举,从古代“和”思想中找营养,发掘其现代价值,应是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人民出版社,2005.3.

[2]项久雨.关于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理论月刊,1999.9.

[3]张琼.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解读.[J],理论观察,2007.3.

猜你喜欢
古代超越借鉴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跨界与超越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