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内驱力与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问题

2009-07-06 05:19李燕菲
改革与开放 2009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内驱力信仰

李燕菲 李 辉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及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在面临着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文化多元与信仰迷失则作为更为深刻的时代问题而日益凸显,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努力引导人们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以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就成为当今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则有赖于对信仰内驱力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信仰的本质特性的分析和研究。

Abstract:Presently, our country is occupying social and the cultural reforming crucial phase, reforming time China is facing the numerous complex social questions, the culture multi-dimensional with the belief is losing, then the achievement more profound time question highlights day by day, processes not well, constructs the immediate influenc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In our country modernization's practice, how to strengthen the Marxism belief education, guides the people to establish diligently believes together with the firm Marxism, guards and develops the Marxism, the firm communism belief, becomes now one item urgent and the realistic duty. But this duty completes, then depends on to believes the drive and the Marxism takes the science belie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关键词:信仰 内驱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

Key words:Belief drive Marxism belief

作者简介:李燕菲, (1984—),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0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哲学与社会发展。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李辉,(1984—),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0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哲学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29-02

在当今现代化建设给经济、政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信仰在中国却日益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现实问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习者的责任和使命。

一、信仰的本质及内驱力

1、信仰的本质

“信仰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深刻的精神现象,它是一个整体性的精神姿态、一种综合的精神活动。信仰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在生活中任何社会现象都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特定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信仰现象体现的也是信仰主体(人)和信仰客体(人所信仰的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本质而言,信仰是一种依存于信仰对象的信仰心态,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由衷相信和自觉追求。“不论人们以什么为信仰对象,信仰这种精神形式的特征,都在于把某种价值信念置于思想和行动的统摄地位上”②,从而成为行动的指导和调节中枢。

信仰作为信仰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作为信仰二因素的信仰对象和信仰心态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信仰的树立和巩固即有赖于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2、信仰的内驱力

一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自觉追求(人类的社会本能) 从主客体分析法入手,信仰主体因素在信仰活动中表现为一种尊崇的心理状态,即主体的信仰心态。它以“信”为中心,将知、情、意诸因素紧密地组织起来,来实现对信仰对象的渴盼与追求。人类作为一种自为自觉的存在,由于其非专门化特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地形成一种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精神生活领域的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与向往,这种主观能动的超越与创造才能使人生存下去乃至更好的生活,这是人的社会本能。

二是对利益和需求的渴望与满足(适应于常态人群) 从信仰本身来看,信仰心态的形成和巩固直接取决于信仰客体对它的作用程度。人们信仰什么(譬如神、自然、科学、道德、未来的美好社会等),并不在于对某种抽象观念的追求,而是反映了人们对信仰对象的需求和把握的程度,归根结底在于对关乎到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的利益和需求的渴望与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目标一旦形成,即会成为一种预设的对象性存在物。信仰由于与人的具体生活利益和需要休戚相关,因而必然为人们所强烈关注;另一方面由于信仰还与人的未来美好生活相联系,是人生的理想归宿,因而必然为人们由衷向往,必然对人的现实生活起一种强烈的行为驱动作用。如果信仰根本无关或无益于人们的现实利益和需求,即信仰客体对信仰主体形不成强烈的依存与吸附状态,信仰则不会形成。

三是幸福和公正(人类的终极追求) 人类生活的全部目的与意义在于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谋求最大程度上的公正。信仰归根结底也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尊崇与信奉,对未来幸福与公正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是古往今来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自人类社会产生伊始,人们就是凭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渴望而努力奋斗并不断克服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无数障碍,突破困境而一步步进入更高阶段的文明社会中。幸福的生活和公正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人类文明的归宿也是全世界人民永远的追求。因此,绝大多数人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仰而生活于现世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即使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尽管反映得很不完备,有些歪曲”。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崇高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唯一正确、科学的信仰,与宗教信仰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它实现了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是对科学真理的尊崇与信服,是对扎根于现实世界、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而“宗教徒所信奉的是一种歪曲或颠倒地反映现实的非科学理论,从广泛的假设和先验的普遍原则出发主观地演绎出来的,因而远离现实,它给人们许诺的只能是现实生活永远无法实现的东西,它只能使人们避免认识自己的真正利益和义务,对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般学说,既是一种科学认识,又是一种科学信仰,是对现实世界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远流长,是欧洲整个历史科学,经济科学和哲学的最高发展,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升华。马克思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但是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一种纯粹道义上的谴责和语言上的诅咒,而是以宏大叙事结构,理性、冷静的、客观地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科学的抽象和升华。马克思主义是按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形成了关于未来社会的根本观点, 并最终达到改造物质世界的目的。这样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地在实践中实现从应然到实然、实然到应然的转化,这一过程又使实践在科学信仰的牵导下不断深入。

2、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信仰活动和现实生活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人们生存于其中的客观现实,从现实中分析和概括出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客观规律。它给人们指出的是一条现实道路,遵循这条道路,人们凭着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通过努力和奋斗,就能够逐步达到追求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

3、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是一种崇高的、健全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是和其本身的科学性和现实性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的发展规律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而且指明了全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所能提出的最大现实目标,是实践的威力和人的主体性体现和确证,它不但具有巨大的物质价值,给人类以最大的物质利益,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崇高的精神价值,更是其区别与其他信仰的特点,它鼓舞人类进入最高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高尚的新人格。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自产生以来,已深入亿万无产者和知识分子的内心,引发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人类解放而献身的崇高感情,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崇高业绩,这些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光辉。

总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人类信仰的一种,而且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具广阔前景的科学和崇高的信仰。它适应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事业的需要而产生,并越来越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成为他们的有力武器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体现了人类精神的积极本质。

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

古往今来,信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凯歌高唱的今天,如何使全民族都树立起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社会进步力量,正是研究信仰的内驱力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特征的根本目的。而只有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机制,充分休现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本质特性,才能增强其吸引力。

1、确认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信仰主体的内在尺度在于信仰客体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客体如何去满足主体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当然成了首要问题。只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对未来社会预测的科学性,同时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成就并使自身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服与接受,才能使人们自觉地去相信它、选择它,并为之而奋斗。这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前提。

2、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功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和亲和性,这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形态必须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研究人们共同关心的现实问题,贴近人民,贴近现实,贴近社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意愿,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给人以切实的启示和帮助,同时决策者也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上,让人民切实感受到马克思理论形态的价值,才能引导人们真正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最重要的是马克思理论形态的建构要体现幸福与公正这一人类永恒的追求,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今时代的应用——科学、惠民、公正的决策,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未来的美好畅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构建上都应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关怀——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与公正。 这是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否持续存在并深入人心的社会根基。

结语:关于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不少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探讨,但主要集中于从信仰形成的心理机制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问题,本文主要从信仰形成的社会文化内蕴即社会基础层面来探讨信仰的形成,进而对应地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引领中华民族,提高民族凝聚力,是当代迫切的现实问题和每一个当代公民尤其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2]翁绍军.信仰与人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3]喻红丹.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与重建[J].理论月刊2005(5)

[4]衣俊卿. 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内驱力信仰
培养内驱力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铁的信仰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