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2009-07-06 05:19张钦亚
改革与开放 2009年6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性

张钦亚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既体现在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中,也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总体布局、发展理论和价值观念的与时俱进,表现在对旧有传统的改造、人类优秀文明价值的借鉴和人民的广泛认同上。开放性的路径指向体现为向社会表达开放、向未来开放的渐进性社会工程。

Abstract: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open in the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logic,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practice. Its open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and values with the tim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tradition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value of good and people from a wide range of identity. Open the path to point to reflect the expression of an open society, open to the future of progressive social engineering.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开放性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system; open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32-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1]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世界社会主义主义运动包括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尤其是3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概括,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与开放性特征。正确把握和深入理解这一理论的开放性特征,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本身体现出鲜明的开放性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水源头,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当时的社会实践出发,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成果,同时密切关注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在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2]到了晚年,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于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3]

列宁正是从俄国革命的实践情况出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冲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只有在多国同时取得胜利的理论假设,提出了一国可以胜利的新思想,并且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都在艰苦地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其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与和平赎买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而且也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之后创立了第二个理论创新成果——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进行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开放性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发展着的开放性理论体系,其开放性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与时俱进——从“两手抓”到“四位一体”;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与时俱进——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的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原有理论的超越,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批判,是将科学社会主基本原则与中国新时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探索。其命题名称表述的变化,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体现出思想不断解放、改革不断深入的动态历史过程。

二、实践探索更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作为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才刚刚开始,现实基础上的许多方面还有着传统因素和旧有范式的浓重色彩。因此,不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作一个封闭体系,并以此拒绝、排斥人类文明的一切有价值的合理因素,而应该把她看作是一个“开放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理论内在的严密逻辑性,也体现在其内在的人文价值和政治意义,更体现在现实的效能和主体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以巨大的功能价值和广泛的主体认同,才能焕发出巨大的魅力,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行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我们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这也正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与功能。但不可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魅力还因诸多的障碍远未展现出来。我们不能苛求经典作家们对未来社会的粗略描述,因为他们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而我们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责任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改造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当然也得在改造旧自我的同时改造新自我。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路径指向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必然是向社会表达开放的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人民群众自主意识和民主观念日益增强的情况下,要畅通每一个公民的意愿表达,在人民的共同讨论和建议中不断提升主义的内涵和政策的价值。当改革进入攻关期,发展进入关键期,矛盾呈现凸显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政策更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又必然体现出向未来开放的特征。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本质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在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下,每一代人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塑造美好生活。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大转型时期,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的速度很快,这就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众多机会,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命运,实现社会变迁下的自我变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的未来指向,就是要不断提升理论指导的超前性与科学性,同时又要以明确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凝聚人心,汇集动力,使人们“有所指望,有所趋赴。”(毛泽东语)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还规定着社会工程的渐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种渐进发展的战略。改革开放先从东部,再到西部;先设特区,再扩而大之;先作试验,再普遍推广,已经形成了世人公认的“北京共识”,而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所效仿。这种渐进性改造工程,避免了前苏联“休克疗法”的悲剧,维护了中国政局的稳定,巩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并保持了改革政策的连续与深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当然有经验也有教训。囿于百年耻辱的民族情结和基于早日过上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多快好省的跨越式、又快又好的追赶式发展也曾经带来了经济的阶段性繁荣,但单兵作战、孤军深入的改革指向,也使经济结构与质量、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世界环境中进行的,是现代性与风险性相互交织的一个过程。加快现代化进程而又避免现代化陷阱,推进社会全面发展而又规避技术性、生态性等社会风险,都需要“开放社会的参与、开放决策的参与、扩大公开的对话” (乌尔里希·贝克)与渐进式改造的政治思维和行动方式。

参阅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9-420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性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寻求开放性道路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