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2009-07-06 05:19张钰坤
改革与开放 2009年6期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

张钰坤 彭 青 刘 琼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导致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加快建立和完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等具体政策建议。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d has caused my guozhong small Private enterprise financing difficult primary cause, then in view of the question proposed that the guidance folk fund entered the entity economy, to speed up establishes and consummates the place credit guarantee system and so on concrete policy suggestion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 融资 问题 对策

Key words:Small Private enterprise financing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58-02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与融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截止2007年第三季度,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538.7万户,雇工5696万人,比2006年底增长8.2%;注册资金总额为8.8万亿元,增长16.5%;投资者人数1362.1万人,增长7.1%。城镇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67万亿元,同比增长36.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5%。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7年私营企业税收总额4771.5亿元,同比增长36.5%;个体户税收总额为1484.2亿元,同比增长24.2%。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已超过中国企业总数量的60%,是中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GDP的份额超过50%,内资民营投资总量在5年间增长了近三成。尽管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惊人,但融资问题一直是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心病”,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主要表现为融资结构不合理:以内源融资为主、资金匮乏,但这种自我滚动式的发展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和壮大的需求。

二、导致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一)经营者的财务能力有限

资本、风险、决策管理权“高度集中”是民营企业的普遍特征,这种治理结构可以产生最大的激励和约束效应,决策迅速,反应灵敏,管理组织成本低。但融资等财务决策成果以所有者的经营能力为限,不能或不易产生能力效益。

(二)企业先天条件的局限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由于忽视了信用问题对整个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性,我国至今没有形成一种完善的信用制度,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比较严重;其次,民营或私营的许多中小企业寻租利益关联者联合治理,采取挂靠集体、合资合作或投资入股等方式成立,与当地政府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程度存在着固定资产所有权、房屋等不动产以及土地使用权等产权不明晰的问题,使企业无法将资产进行抵押获取资金支持;再次,受自身规模限制,可抵押资产少,手续繁杂,担保费等融资成本高,最终导致企业贷款数额不足或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最后,大部分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的边缘,基于对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高倒闭率、高违约率、财务信息不够规范和透明的考虑,使其天然信用能力低。银行现行的资金调度及管理模式更促使放贷结构进一步向经济效益好的大集团、大企业转移,产生更为显著的“马太效应”。

(三)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首先,财政支持政策分散、政策之间缺乏衔接、未成体系,甚至相互冲突,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专门性财政政策较少,有也主要针对高技术、高风险中小企业;其次,政府贷款援助片面强调“抓大”,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很难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扶持。有的地方政府虽然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甚至迫使银行放贷支持其发展,但由于忽略经济制度环境方面的建设,又不积极维护银行债权,反而更加恶化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破坏了银企合作的基础;然后,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完善。担保机构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在风险防范和服务中小企业之间很难平衡,造成开展业务过于谨慎,审批条件过于苛刻,审批过程长等问题,要使其能真正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还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资本市场进入门槛高

公司债券发行的净资产额要求令大多数中小企业忘而却步,主板市场股票上市股本总额要求也令大多数中小企业鞭长莫及。虽然“中小企业板”于2004年6月在深圳交易所推出,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没有最低盈利,净资产额要求。但中小企业在申请创业板上市时,要负担很高的成本,并承担相当程度的风险,成为许多中小企业无法逾越的鸿沟。申请上市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包括保荐人费用、公司法律顾问费用、申报会计师费用、市场推广费用等,如果申请失败,初期费用无法挽回。机会成本则主要包括企业不上市,而通过其它方式融资的比较收益。申请上市的风险则主要包括被收购风险,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导致的信息披露风险,摘牌风险对企业的商誉造成不利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经营者应积极拓展各种可能的融资渠道

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应对各类融资方式增进了解、熟悉各种融资方式,在内部融资方面,除了要注重企业自身积累,也可利用折旧准备等暂时闲置可用来周转的资金。外部融资方面,则可通过合资方式进行股权融资,通过项目融资方式或寻求担保争取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票据贴现、买方贷款、出口创汇贷款、联合协作贷款等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可能。

(二)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是关键

我国于2003年实施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信用担保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规定,但内容上相当原则,缺乏具体的优惠政策、措施,最终导致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很多没有落到实处。然而,基本法是否足够具体、详实不应是问题的焦点,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加强相应实施细则的出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也体现了我国立法体系的特征。面对中小企业需求的缺口,地方政府应根据基本法的精神,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加强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的出台。四川省在2007年出台《关于做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建议》,鼓励金融机构试办循环贷款、动产质押、设备按揭贷款,推广房产和商铺抵押贷款、联保贷款等贷款品种,对改善地方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成效显著。这种以地方立法、财政援助为主要手段的突破性政策,值得借鉴和强调。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金融改革,也必须在政府的指导下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取得成功。

(三)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在各种融资渠道中,民间资金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民间积累的资金基数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央行发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受资本市场震荡回落、居民理财风险意识增强等因素影响,2008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2.2万亿元,同比增长26.3%。大量民间资金闲置,为中小企业吸收和利用民间资本丰富了基础。其次,民间资本具有交易成本优势,民间金融操作简便,适应中小企业资金“短、频、急”的需求特点,更具灵活性。然后,民间资金配置效率高,正规金融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使得信贷市场无法出清,从而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民间金融是一种合约双方自愿达成交易的市场化融资机制,贷款人一般都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信用约束与还款责任则促使借款人合理和高效率地使用资金,从而使得资金的配置效率高,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福利。此外,民间资本还具有信息成本优势、信用约束优势。但民间金融的进入和充分利用,还有赖于地方政府放低民间资金市场准入的门槛,在资金供应链上发挥积极作用。如可以通过加大教育与宣传力度,引导和加快建立投资人俱乐部等天使投资人团体,提高了民间金融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较大规模的的资金借贷,为民间金融进入实体经济提供便利。此外,信用机构也是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种:信用担保机构、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有政府预算拨付、民间投资、会员风险保证金等;互助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有会员入股、其它民间投资等资本金以及会员保证金;商业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有民间投资等资本金及被担保企业缴纳的风险保证金等。政府应着力推进三类担保机构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第一类担保机构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对于后两类担保机构,则可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快其建立与推广的步伐,鼓励中小企业抱团克艰和行业间、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互相支持。对有发展前景,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技术密集型和扩大城乡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重点担保,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应注重对信用征信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在信用评级的建立上突出中小民营企业的成长性、效益性特点,制定符合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特点和要求的信用等级新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6-337.

[2]刘欢.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35-40.

猜你喜欢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
融资
融资
7月重要融资事件
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5月重要融资事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