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制变迁下职工福利依附研究

2009-07-06 05:19
改革与开放 2009年6期
关键词:单位制

刘 畅

摘 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非国有经济和非单位制度迅速和持续发展,因而单位制度的存在收到了挑战,相应的单位福利和依附也正在随着单位制的松动而减弱,本文正是从此角度展开论述的。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 economy and social structure changes, non-state-owned economy and non-unit system of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us the existence of units in the system of challenges received, the corresponding units are dependent on welfare and with the units of the loosening and weakening of the system, From this point of this article is to start on the.

关键词:单位制 依附关系 福利给付

Key words:System of Units, dependency, welfare payments

作者简介:籍贯:哈尔滨市 出生年月日:1988年4月19日

【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06-02

一 单位制及单位福利的产生

(一)经济根源:

单位制作为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制度设置,有其特定的经济背景,这种经济背景就是建国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社会资源总量不足。此时,国家通过单位组织来调控社会资源总量成为在落后的状况下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便利选择。国家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分配给单位,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高效率。因此,单位制的产生就成了解决当时经济缺乏的重要武器。

(二)政治根源:

实际上,国营企业首先是政治组织,其次才是经济实体。通过企业层层组织中的党员、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等,既可以传达国家最新的政策指示,也可以使企业成员产生一定的行政依附,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政治整合的需要,更近一方面,这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建国之初的一种普遍的革命理想的意识形态。

(三)社会根源:

由于失业、物资短缺等因素的影响,政府不得不将人们固定在各种单位组织中,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单位制的形成。

(四)社会历史根源: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家族作为社会基本组织具有许多社会功能,而当代的中国家庭特别是城市中的家庭已很少具有这种功能了,而这些功能并不是由社会来代替,而是被单位以另一种团体本位的形式所吸引。这是一种在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框架中产生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也为人们提供情感、利益交织在一起的独特空间。正是中国社会中普遍的家族观念构成了单位制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

二 单位制下的依附和福利依附

(一)单位制下职工对企业的依附关系:

1.经济依附

正如前所示,在建国之后,资金、物资短缺,国家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将资源集中后,分配给各个单位,再由单位提供给个人,这就决定了职工个人对单位组织在经济方面的强依附关系。而且,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是按照计划者的意愿而非消费者的倾向去投资的,因此对消费品和住房的建设投资往往在相当程度上被忽略,所以对于消费品和住房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单位组织。

2.政治依附

人们对单位组织除了在经济上的依附之外,还表现在政治上的依附:是人们对单位以及单位领导在政治上的依附关系。

(1)个人对单位组织的政治依附

人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由共青团员、到积极分子、再到党员一步步实现自己在政治生活上的向上流动,同时得到工资奖金的晋升,职位的晋升等,这是人们在单位制条件下获得晋升的途径之一,在得到升迁之后,这种依附关系会进一步强化。

(2)单位组织对个人的政治影响

这是政治依附的另一个表现方向,这种影响、监督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政治动荡等各种原因,单位党组织要求人们必须表现出高度的依附和服从。所以,人们为了生活的平稳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将这种政治和影响内化在其日常生活的言行之中。

(二)单位制下职工的福利待遇:

1.福利分房

单位分房的过程中尽量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职工的各项条件,如家庭成员数量、工作年龄、技术级别等情况,来确定职工分到房屋的面积、楼层、朝向等,使得职工在福利获得的同时,产生一定的激励效应,使人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以能在下一次的福利分房中得到更高标准的住房。由于单位进行福利分房,职工依靠单位可以得到长期的住房,而不需要职工自行购买或建造住房,相较于现在的商品房制度,这可以减轻人们的经济负担,从而使人们有更大的经济能力取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

2.养老、医疗

单位制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险并未实现社会化,多是由单位执行,其实质是一种企业保险。在养老方面,单位为其退休的员工发放退休金,这不同于现代意义的养老保险中的养老金,因为单位制下,职工无需缴费,他们曾经在单位中工作的工龄就是领取退休金的凭证,退休金相对于原工资的替代率一般为85%以上,有的效益好的单位甚至可以达到100%;在医疗方面,由于单位制下,单位附属设施齐全,一般单位均有属于自己的医院,当时的单位对其职工的医疗服务被称之为公费医疗,一般单位职工看病、住院等花销,由个人承担5%,其余部分由单位承担。不仅职工自己可以在单位附属医院享受相对便宜的医疗服务,职工的家属如,父母、子女等均可以得到公费医疗的待遇,其中个人承担的比例略高,基本在50%左右,这些比例的确定都是根据单位的盈利情况所定。

3.其他福利

工资、奖金:工资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基本上体现的是参加工作的年限,同时工资不是很高,相比较来说,奖金就高很多,也体现了单位对职工们的福利。

补贴、补助:绝大部分的工人每年能免费得到一套工作服和一双工作皮鞋,这些东西的价值相当于他们一个月的工资;许多单位冬季时发放取暖费,大约为每月两元,相当于一天的平均工资;有的单位在夏天时提供降温费,大约也是每月两元;住得较远的人们还能得到交通费,那些被分配到离家较远的地区工作的人们在每年回家探亲时,可以得到包括火车票和旅费在内的旅途补助;另外还有家属丧葬费用补助、哺乳期女工食品定量补贴等。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单位组织承担了人们及其家属的生、老、病、死所需的一切,甚至细化到降温费、交通费等。当然这与人们对单位组织的强依附是离不开的,这是人们与单位利益交换的结果。

三 单位制及福利依附的困境和问题

(一)宏观层面上的困境和问题:

1.单位结构松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单位制所依存的经济体制逐渐消失。同时,社会资源总量开始变得丰富,人们获取生活必须品的渠道扩大,从而使得人们对单位组织的依附关系下降,单位组织的组织结构开始松动,单位陷入了自身制度的困境。

2.单位资源浪费的弊端日益明显:单位的建立为资源的分配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但是这一特性却日益背离了单位制确定时的初衷,即单位作为扩充社会资源总量的组织形式,日益演化为一种集消费和惰性于一身的组织。国家为了维持单位及其各种功能,对单位进行无限性资源的输入,而这些资源大部分沉溺在单位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浪费了资源。

3.单位组织导致的社会成员的分层:单位组织最初建立时,想体现一定的社会平等,但在它的发展之中却发生了变化。国有单位、集体单位等不同级别的单位组织,所占有的资源、机会和利益等不同,使单位之间差距一步步加大,由于人们完全依附于单位,所以其社会地位的高低与单位密切相关,于是城镇中的社会分层俨然存在,尤其表现在经济方面上的分化。

(二)微观层面上的困境和问题:

单位制下,同一环境内工作的人们得到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几近相同,这使得有的人产生了“吃大锅饭”的心理,不仅降低了单位的生产、劳动效率,同时也使得人们丧失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自身的发展极为不利。另外,单位制的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官僚制特点:它要求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的指示和安排,久而久之,单位中的人大多数形成了盲目服从的意识,不利于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除此之外,还可能在人们的思想中树立了身份意识、“磨洋工”意识等。

四 单位制及福利依附的现状

(一)依附方面

单位制下那种“向上依赖,向下控制”的特点依然存在,上级对下属仍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力,但是这种向下的控制已经减弱很多。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依附和福利的给付是相互依存的:因为高福利的给付,人们依附于单位,同时也因为人们依附于单位,单位才能给予高的福利待遇。所以,这种“向上依赖,向下控制”的局面已经减弱,但是这种思想仍然存留在部分领导者头脑中,所以并没有完全消失。

(一)在福利方面

单位制下单位所附属的医院、学校等几乎都归为社会所有,财政上不再依赖单位,人员的任免等也与单位无关,非本单位人员和本单位人员一样享有这些机构所提供服务的使用权利。但是现实生活中,单位制下的优惠仍然存在,例如单位职工子女进入原来的子弟学校学习,一般享有学费减半等优惠,虽与原来的免费相比,人们承担了一定的费用,但是相比较之下,人们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利益;再如,在单位不再提供福利分房后,仍然在单位的社区中建立了住房,以较为低廉的价格销售给职工,在商品房价格逐步飙升的当下,这无疑减轻了人们的负担。

但是传统单位制下的养老待遇,公费医疗已经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险制度,这一方面减轻了单位的负担,另一方面将更多的人纳入了保障的体系,使更多的人受益。

参考文献:

[1]华尔德,1987,《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文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李汉林,2004,《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3]田毅鹏、漆思,2005,《“单位社会”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刘建军,2000,《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

[5]李汉林、李路路,2000,《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社会学研究》第2期。

猜你喜欢
单位制
基于科学素养背景下的k值探析
巧用单位制解决高中物理问题
单位与社区,在社会治理中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
中国组织认同的单位制传统与当代变迁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
何为“国际单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