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孝”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2009-07-06 05:19王惠杰
改革与开放 2009年6期
关键词:孟子道德教育伦理

摘 要:“孝”原始意义出现于西周,介于宗教和伦理之间。到孔子时期才具有伦理规范意义,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所提倡的“孝”是一种长幼之序和一种伦理道德的规范。孟子在此基础上把孝道思想进行发挥,使其复杂化。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Abstract:“the filial piety” the primitive significance appears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s situated between the religion and ethics. Only then has the ethics standard significance to the Kong Zi time, is one of Confucianist ethics morals important contents. Kong Zi advocated “the filial piety” is foreword and one ethics morals the one kind of old and young standard. Mencius based on this carries on the filial piety thought the display, causes its complicati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entered aging society, the attention old age community's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has become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the important attribute.

关键词:“孝”的演变 现实意义

Key words:“filial piety” evolutio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简介:王惠杰(1974-),女, 河南省许昌市人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伦理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36-02

一、“孝”的思想起源与发展变化

“孝”最早出现于金文,金文中的孝,主要是针对故去的祖先。西周时代,周人继承了殷人的祖先崇拜,使孝的对象不仅限于“祖考”,也包括“皇神”。所以,孝的原始意义是介于宗教与伦理之间的。西周时期,孝这一观念的主要功能不在伦理生活这方面,而是在政治生活这方面。因为当时周得天下后,最重要的是如何巩固统治权。而当时最能统治人心的力量是宗教,所以周人就竭力宣扬文王、武王的德业,把他们神圣化,以成为民族凝聚的焦点和政治团结的最高象征。周人对孝的规定是奉养、恭敬父母和祭祀先祖。

“孝”具有伦理规范意义是在孔子时期,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孔子时期,社会剧烈变动,建立在传统宗教基础上的孝道已随着经济制度的变革发生了严重的动摇,重建以孝道为核心的宗法伦理,是社会的需要。而当时的社会结构以由宗法宗族制度向宗法家族制度转变,并以单系亲族组织为原则,以父子关系为主,其他的君臣、夫妇、长幼、朋友间的关系和行为,都以父子关系为准绳。所以提倡孝道是稳定当时社会结构的最有效的力量;第二,从哲学观点来看,孔子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仁”是一个普遍性原则,那么在具体的行为上,必须有一个特殊原则,去实践“仁”。“孝”这一观念,就是“仁”在道德实践上的表现,就是一个特殊原则。

(一)、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内容有:

1.维持长幼之序。“入则孝,出则悌”就是其基本原则。在当时的社会里,只要是年长的,就受人尊敬。

2.伦理道德的规范。这些规范里最基本的一个就是“无违”,孔子对“无违”的解释是:“生,是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孝这一规范,既是伦理的,又是宗教的,它内化于人的心中,成为最具普遍性的一种宗教活动。至于孔子对孝道的其他解释,都是从“无违”这一点推衍出来的。但是,孔子的“无违”并不是要求对父母命令的绝对遵从,而是对父母前辈身上所凝聚的经验、智慧的肯定、认同和接纳。

3.孝与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也就是说,“仁”必须和作为具体行为规范的孝相结合,才能表现出来。

4.孝与忠。孔子关于孝与忠的言论只提过一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3[由此可见,孔子所提的“忠”只是政治领袖尽孝尽慈的效果,与后世完全无条件服从的忠君意义,是毫无关涉的。

(二)、孟子对孝道思想的发挥。

1.亲亲原则。孔子讲的孝道只属于父子一伦中的规范,孟子把这一规范的价值扩大,似乎成为唯一的是非标准。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4]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5] “事亲、尊亲成了人生最高的道德表现。因此,也就有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6]之说。

2.孝悌意义的扩大。孔子讲的孝悌是维持长幼之序的基本原则。孟子把它无限扩大,不但是王道的一个条件,还是复仇的一种手段。甚至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7]

3.受前面两点影响,孟子把“无违”推向另一极端。“大孝终身慕父母”。[8]使为人子者,除了遵循父之道,很少再有发展的余地了。孝子成了人生唯一有意义的角色。

4.孟子塑造了很多孝的典型,尤以舜为最。

(三)、孔孟以后孝道思想的演变

在孟子时期,已有“泛孝主义”的倾向,经秦至汉的演变,已完成真正“泛孝主义”的思想体系。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出现了“汉以孝治天下”的情形,孝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开始成为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魏晋隋唐时期,玄学、佛教盛行,对儒家形成冲击之势,在儒、佛、道对立交融的过程中,孝文化体现出崇高与变异的特点,出现了 “援道入儒”的新特点,强调孝道的自然亲情,而削弱孝道的政治教化功能。宋元明清时期,孝道演变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除元朝由于是少数民族日益入主内地故不十分重视孝道外,宋明清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孝道,使之在理论上出现了论证哲学化、教化通俗化、义务规范极端化、专制化倾向,在实践上则体现为愚昧化趋向。

(四)、孝道在封建社会演变中出现两个问题。

1.忠孝混同。在孝道的演变过程中,孝的价值已逐渐被升高到取代一切价值的地位,与专制政治结构中的忠君相冲突。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使忠孝混同,其本质是孝道思想演变和政治制度演变而相互影响的产物。这样就使专制帝王在心理上得到全民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思想体现在《大学》、大小《戴记》、《吕氏春秋》多些,《孝经》只不过是更有系统地整理。

2.私情与国法相冲突。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子主张舜应窃负而逃。就蕴藏着私情与国法之间相冲突的问题。

二、“孝”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及实践中的问题

作为道德实践行为的孝是动态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充实新的内涵。同样,作为哲学概念的孝也不应该是静止的。中国传统所一直倡导的孝,在现代社会里面对着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在现时代的背景下,让孝既能保留传统精髓,又可以融入时代感,是儒学、社会学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学科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孝”作为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自然有它的合理性,但由于时代局限性,也必然会有封建性的糟粕,如“愚忠愚孝”、“三纲”等思想,也成为“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常用来批判封建思想的论据。所以,只有把孝道放到它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中国的传统孝道,从合理因素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赡养父母,这是孝赖以存的血缘基础;爱亲敬亲,这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永恒价值;“谏争即孝”,在家庭内部提倡民主性、平等性的存在方式,这是一种合理的要求;尊老爱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光耀双亲,就是为父母争气,不丢父母、长辈的脸面,从而引发了人们积极向上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人们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民族、家乡父老,这是值得珍视的一种有积极进步作用的伦理意识。

从封建性的时代局限内涵来看,主要表现也有五个方面:长期以来,孝已经由封建专制统治的基本道德力量,变成维护封建残余思想的精神工具,而与民主意识相悖;宣扬对父母不分是非好坏绝对服从的奴隶主义,剥削子女的独立人格,这种封建糟粕是必须抛弃的;封建孝道宣扬的“父子相隐”,私情大于公法,这显然是与现代社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相违背;儒家提倡的“厚葬久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风尚是相背离的,应该提倡“厚养薄葬”,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 “不孝遭雷打”和“以孝感天”的愚孝观念,是与现代科学精神相违背的,应该剔除。

“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讲孝不等于“封建”与“落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用“与时俱进”的观点,发扬传统孝文化精髓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发扬传统孝文化,是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传统孝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长辈。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中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以“养老”、“敬老”为中心的孝道建设,将日益迫切。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孝所要求的赡养父母,虽被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但这样似乎会让人们肤浅地认为“孝”仅是物质上的供养,从而忽视了重要的一层意义“敬”。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9]很多人都认为给父母丰富的物质就是孝。其实人到老年,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和情感上的冷落,作为子女,应在精神上多关心和体贴老人,要多抽出些时间,常和老人聚聚,相互间嘘寒问暖,使老人深切感受到天伦之乐,让老人在精神上领略到莫大的快乐和满足。因此,物质生活质量普遍提升后,“精神赡养”父母应成为当今社会孝道的一个标准。

(二)、“孝”是家庭生活中的道德,是协调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子女的道德要求。

家庭具有天然的道德教育资源优势和最早实施孝道德教育的天职。《孝经》说:“父子之道,天性也。”讲的就是孝文化产生的天然的血缘基础。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每一个中国家庭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通过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得以传承。而“孝”在家庭中实质上是一种亲子道德规范,是体现家庭伦理、维持家庭稳定的规范。因此,家庭孝道德教育是进行一切道德教育的基础。

中国家庭历来重视道德教育,传统孝文化至今仍渗透在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由于家庭的生态结构决定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具有一种特殊关系。父母总是无微不至地从生活上关心体贴子女,培养教育子女,希望他们早日成材;与此相应子女一般对父母都怀有尊敬、信赖、爱戴之情,从内心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因此家庭教育就有了进行道德教育的优势,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却普遍存在的“重智轻德”现象。家庭教育作为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教育,天然的赋有德育尤其是孝道德教育的功能。而眼下德育功能却被智育或其他的功利性强的教育所替代。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大多数家长把对孩子的知识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往往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试想,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

(三)、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不仅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我国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突出,重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凝聚性的作用。这也应该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

注释:

[1]《论语·为政篇》

[2]《论语·学而篇》

[3]《论语·为政篇》

[4]《孟子·离娄上》

[5]《孟子·万章上》

[6]《孟子·离娄上》

[7]《孟子·告子下》

[8]《孟子·万章》

[9]《论语·为政篇》

猜你喜欢
孟子道德教育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