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理性思考

2009-07-06 05:19石晓铭
改革与开放 2009年6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人文教育途径

摘 要:基于大学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求理性思考人文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本文就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途径做出探讨和设想,试图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Sensing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human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we are required to rationally contemplate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process. This essay aims to, by discussing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hopefully offer new ideas to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关键词:大学 文化自觉 人文教育 问题 途径

Key words:university; culture aware consciousness;humanities education; problems; approaches

作者简介:石晓铭 1983年生 男 吉林省吉林市 西南交通大学 硕士研究生 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56-02

一、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大学教育重科学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狭隘、封闭的功利思想导致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当前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文化自觉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较差,审美人生与积极的人生观教育实效性低,有些学生殊不知“为何而生”,对前途感到茫然;人与人之间靠外部的契约维持在一起,而无内在人格灵魂的沟通,其结果是道德的边缘化、道德秩序的崩溃,使受教者在生活中产生了许多扭曲的异化现象;年轻的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有可能一无所知,对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3]。由此看来,大学的人文教育有其迫切需求。

当今大学教育的根本弊端毋庸置疑,即施教者给予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技法训练及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至于最为根本性的东西,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审美人生、民族使命感、积极人生观等教育在高校中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学生的物质化、功利化表现越来越明显。想要扭转局面,人文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因为它是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只有这样, 才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人的自信, 人的尊严, 人的自由, 人的理想。有人会说这些本该在义务教育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应拿到大学来谈,但要明白文化自觉和人文教育都是对人的关心,塑造人格的完美,以人为最终目的,贯穿人的一生。因此,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应有它所承担的责任,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点上不应相互推脱责任。

二、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有其自身的问题和内在困难,追本溯源,我们可以试图在其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寻求症结所在。

(一)人文教育课程的“纲”与“目”问题

中国大学目前对人文教育有一种普遍的误解,亦即不把人文教育课程看成是学校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不是有效利用目前学分有限的“通选课”来着重建设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而是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选课的范围和数量,似乎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因此可供选择的通选课门类越全、课程数量越多,那么人文教育就搞得越好。这是抓目不抓纲的做法。目前的实际结果往往是,通选课的数量越多,学生就越不当回事,因为反正不是主课,而且一般都很容易混学分,而各院系对这些通选课同样不重视,学校本身也不重视。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发展人文教育,我国大学发展人文教育的努力实际将只能流产,再过十几二十年,也不大可能有什么结果。

(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问题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精神层面上是一致的,而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长期存在文理分家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文科、理科、工科等几大门类之间,各自封闭,泾渭分明。加强人文教育不是简单地增加人文类课程,更不是凭人文类课程教师的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人文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理性思维,而科学教育也要探索和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只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文教育。

(三)人文教育中的“西学与中学”问题

推动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必然会重新面临一个问题,人文教育应该着重中国的人文教育传统,还是西方的人文教育理念,或是走晚近美国时髦的所谓“杂多文化主义”教育[4]?笔者主张人文教育要中西并举,但反对将多种没有经过检验过的东西塞到课程里的所谓“杂多文化主义”教育。在本土文化意识淡薄的背景下,做好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创造、转化工作固然是重中之重,但如果盲目排斥优秀外来文化,过度追捧本国文化,不免矫枉过正,流于狭隘。对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都应本着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态度,使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民族的人、世界的人。

三、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途径与设想

今天中国所有的大学都在学习美国模式,但实际只是学其皮毛,并未学到其根本。因为中国大学从未问过,美国大学的根在什么地方?其实问题极易回答,是文化之根。而大学的人文教育又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所以大学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如何构建它的人文精神。从中国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要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课程设置,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在课程设置上,将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时数、学习要求、课程建设等方面,关注人文学科及人文教育,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5]。在教学计划中,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跨学科课程,开设兼顾人文与科学的综合性课程,打通文、理、工相互隔阂的壁垒,强调知识的融合,方法的贯通,将科学与社会、知识与责任、专业与历史联系起来,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竞相辉映,给学生更加广阔的视野,促使学生对科学起源、本质、发展及其社会应用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现象、伦理进行思考[6]。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人文教育的土壤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载体,在人文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开拓人文环境,浓厚文化氛围,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受到熏陶。注重人文讲座,有计划地聘请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大学生进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讲座,调动学生学习相应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通过社会实践,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人生活,在具体的亲身感知和体验中学习人文精神[7]。

(三) 去除狭隘的民族主义,实现人文教育的中西并举

有人提出,中国的大学不应设立西方文明和西方经典作为必修,应该只以中国文明和中国经典作为核心课程。但笔者认为:第一,我们应该有更开放的文化心态;第二,我们不可否认我们是处在一个以西方文明为主的世界,必须花大力气了解和研究西方。因为越是深入西学的人越是会形成自己的批评性看法,反而不易流入盲目崇拜,设立西方文明和西方经典的课程恰恰是要引导学生从深入阅读而形成自己的分辨和批评能力;第三,就我国目前的实际社会心态而言,如果单纯规定“中国文明和经典”作为共同必修核心课,很可能反而让人有强制灌输的感觉而引来学生反感和反弹,而以中西学并举作为共同必修是比较容易接受而且可以有较好效果的。

(四) 全面渗透人文教育意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当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人文学科承担人文知识的传授和道德信仰体系的建立,其他课程则寓人文精神于教学中,将其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从而形成整体效应和局部效应良性互动,

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8]。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尊重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人格,关心其内在潜能、需求、遭遇和困惑,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多加了解、关怀和引导。人文精神有一种对自身、他人及整个人类都充满信心的关爱,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一种真诚的信仰,培养自主自治的愿望和向善、求美、求真的欲望和能力[9]。

四、 总结和展望

总之,大学的发展必须着重软实力的培养,即加强人文教育,而不是一味地用扩地扩招来体现气派,那样只会显得腹中无物、徒有其表。要以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知荣耻、明是非、审美丑”,让受教者在获得现代知识技能、学习生活方式的同时,更具备一种健康高尚的道德心态、精神与气质,构筑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杨振宁.大学教育与文化自觉[M].三联书店,2007(第二版):2.

[2]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76-177.

[3]孙海瑞.从文化自觉谈大学人文教育[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甘阳等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三联书店,2007(第二版):9.

[5]包丽萍,孟丽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发展问题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6]黄清玲.论大学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2).

[7]王华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实现途径[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1).

[8]黄紫华.美国大学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9]余净植.论法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中国成人教育,2006,(5).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人文教育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