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资助”机制的构建研究

2009-07-06 05:19顾宏亮
改革与开放 2009年6期
关键词:育人

顾宏亮

摘 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做好受资助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本文从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思想出发,探索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资助”机制,将资助后的工作赋予更多的育人理念,提出了提高帮困助学育人功能的建议。

Abstract:After to promote the home economics difficult student's full scale development, to further complete well subsidizes the home economics difficult student's educational work, this article from embarks take the student as this core thought that after exploration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home economics difficult student “, funds” the mechanism, after will subsidize the work entrusts with much nurtures the person idea, proposed the enhancement hardship assistance nurtures the person function the suggestion.

关键词:后资助 经济困难 育人

Key words:Latter funds the financial problem to nurture the human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81-02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情况现状

1、高校资助力度的增长

以我校为例,从05年到08年,国家奖学金、校综合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校内外的资助资金每年均以较大幅度提高。

表 2005-2008年高校资助情况

2、现行资助体系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表现及存在不足

(1)一些学生没有把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主体资助形式与其他资助项目相结合。一些学生认为只有无偿的补助才是资助,而贷款将由其本人偿还,不是一种资助;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贷款制度设计上缺少深入思考,只要学生能提供相应材料就满足其贷款需求,没能将贷款作为一种主体资助形式与其他资助项目相结合,从而降低了贷款的效用。

(2)无偿资助使一些学生产生“等、靠、要”的心理。大面积实行无偿资助的方式,难免会使一些学生产生“等、靠、要”的心理,出现“我贫困就应当获得资助”的心态,并且在使用时也不会特别珍惜。因此,需要把对学生的无偿资助过渡为以勤工俭学为主要形式的有偿资助。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资助”机制的构建

1、进一步完善资助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把资助从“输血型”向“造血型”推进

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资助政策的执行办法。坚持实行“先贷款、再补减”的资助政策,促使学生首先通过贷款解决经济困难。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加大助学奖学金力度,把资助从“输血型”向“造血型”推进。

2、完善“后资助”工作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后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认真做好资助工作的评审和发放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对相应资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不截留、挤占、挪用,同时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主管机关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对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审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的学生,一经查实,除追回所得外,还将依据校纪校规给予严肃处理。

同时,学校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籍状况、综合表现等情况变化对资助力度作出相应调整。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显著变化,各二级学院(系)应及时做出调整并报校大学生资助中心。

3、开展心理资助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之心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深厚的感恩文化底蕴,历来就讲究知恩图报,感恩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我们自古就有“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和“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感恩故事。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多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学会感恩,是要求我们不但要报答养育之思、知遇之恩、关怀之恩、培养之恩和救助之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且要“施恩勿念,受惠莫忘”,确立感恩的心态和意识,在实际中付出感恩的行动。

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除了在物质上给予学生资助外,还应更重视在精神上对学生给予激励和引导,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通过开展以诚信、感恩、自强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资助工作与学生感恩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体恩、知恩、识恩”,进而“感恩”,将感恩意识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进一步培养他们助人为乐、回报社会的良好品德。

针对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各种助学金的学生群体,开展“爱心奉献,回报社会”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在得到奖励和资助的同时,能够感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并将爱心继续传递。在街道、社区、养老院、儿童村、社会实践区设立基地,组织获奖和受助学生开展清理污染、校园卫生清理与绿化维护、送爱心到社区和街道、火车站义务服务等活动,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展示了良好的风貌,能够更好地把党的温暖转化为学习动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和社会。

4、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把资助工作与学生诚信教育结合起来

把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和学费收缴工作作为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助理制度、还息提醒制度、欠息欠款追讨制度、违约学生曝光制度等,把诚信教育与贷款办理、学费收缴和对学生的关心、教育、要求有机结合。通过诚信展板全校巡展、制作诚信宣传片等形式宣传诚信理念;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汇编诚信案例,开展模拟诚信法庭、“我与诚信面对面”主题班会等活动,在校园内外营造重视诚信、践行诚信的热烈氛围。利用网络、校报、讲座、征文、漫画展等形式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责任心、自立自强等方面的教育,积极营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向上、敢为人先的良好氛围。举办诚信论坛,与相关银行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为新贷款学生和毕业生举办有关还贷问题的信用教育讲座或咨询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同学们普及信用知识,为同学们树立现代社会准则打好基础。举办“与诚信同行”系列演讲比赛,并编印优秀演讲文集,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身说法和诚信感恩教育的活教材。

5、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责任意识

开展责任担当教育,以国家奖学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对学校和家庭,以及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荣和进步所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自尊、自律、自强、自信”的责任意识。

组建由经济困难学生组成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爱心使者团、自强同学会、贷款咨询团、还贷联络团等组织,以相应的管理、服务工作为载体,促进贫困学生互相交流,提高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以及无偿献血活动,开展环保宣传、节约能源等活动,带领同学到郊区学校支教,为社区免费培训英语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开展“一对一”义务家教,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手拉手”帮扶捐书活动,培养经济困难大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意识,使他们在激励他人自立自强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更加勇敢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正如一名经济困难学生所说,这些活动使他意识到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到资助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如何去帮助别人。

6、利用各种实践载体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对优秀受助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有组织、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通过形式丰富的社团活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努力学习,服务社会,传递社会关爱,锻造自强英才。受助经济困难学生在社团中以主人翁的角色和姿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校园内外开展一些义务活动,也能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从接受过学校或社会经济资助的在校大学生中选拔部分加入义工的行列,合理运用现有的资源,组织他们为师生、学校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从事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和无偿服务。对于积极参加义工工时的受助学生,学校可考虑使其优先享有其下学年受助资格,同时将其作为奖学金、评奖评优、德育考评的辅助参考指标,以此来鼓励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回报社会的精神品质。

助学工作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做好助学工作,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对高校的要求。相信各高校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完善“后资助”工作机制,虚心学习兄弟院校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必将进一步推进高校助学工作的开展。

猜你喜欢
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兼爱育人谱新篇 奋楫扬帆再出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一校一品 劳动育人
实施“四三三”育人工程 提升“三全育人”质量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