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公务员人数过多的辩证思考

2009-07-06 05:19殷巍巍
改革与开放 2009年6期
关键词:社会公平

摘 要:一年一度的“国考”吸引众多的考生,在将优秀的人才纳入国家管理部门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人才囤积,消耗巨大的物质财富,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违背社会公平,不利于社会和谐。本文拟在分析公务员人数过多所造成的危害,同时提出一些建议。

Abstract:Annual “the country tests” the attraction numerous examinees, will integrate country Control section's while the outstanding talented person, also caused the massive talented people to store up, consumes the giant material wealth, aggravated the state finance burden, violated the social justice, did not favor the society to be harmonious. This article plans to analyze the harm which the official population are excessively many creates, simultaneously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关键词:公务员现状 生产性努力 分配性努力 社会公平

Key words:Official present situation, productiveness diligently, distributivity diligently, social justice

作者简介:殷巍巍,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00-02

一、 我国公务人员现状

(一)竞争激烈

公务员考试成为继高考和考研后的“中国第三热考”,参加者也被称为“考碗族”,被人戏说为: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被称为“金饭碗”,直辖市或省级公务员是“银饭碗”,地市级是“铜饭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超过104万人,最终能捧上“金饭碗”的仅13566人,淘汰率高达98.7%。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谈何容易,除少数幸运儿,更多人充当了公务员考试的“分母”,他们自嘲是“国考炮灰” 。图1为我国近几年来的公务员报考人数。

图1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最近几年来成直线上升,每年都有大量的人群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去“争夺”职位。但是,是不是有投入就一定能拿到“金饭碗”呢?表1为最近几年的公务员录取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从2003年的34:1到今年的60:1的录取率当中,“炮灰团”的阵容是日益壮大。尤其2009年年公布的个别职位录取比率更是惊人(如表2)竞争如此激烈,但为什么就有这么多人去“争抢”?国家机关为何就能如此诱人?我们稍作分析就能得出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它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占据大量资源;二是竞争机制不健全,公务员缺乏淘汰机制。三是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作祟。”。近些年来如此多人热衷于报考公务员,工作的稳定、待遇的优厚或许仅仅是表面原因,更多人的内心是把它作为仕途的起点。与传统习俗下的官本位一脉相承,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有42.2%的人认为,人们报考公务员是为了追求“灰色收入” 。

(二)人数众多,效率低下

据统计,我国现有财政供养人员4500万,按照2006年1月1日实施的《公务员法》的界定,大体上是通常所说的“党政干部”,包括了“党、政、群”三大领域,即国家行政机关干部、党派机关专职干部和主要人民团体的专职干部之和,近三年规模约为1100万人,其中按《公务员法》所界定的公务员的人数就为650多万。公务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国际上惯常计算方式是以单位GDP的公务员人数来衡量。单位GDP的公务员人数,即公务员与GDP的比例。依各国定义的公务员,计算公务员与GDP之比为:美国2.31人/百万美元GDP;中国狭义公务员3.96人/百万美元GDP,宽义公务员8.31人/百万美元GDP;法国3.46人/百万美元GDP;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为:美国2.31人/百万美元GDP;中国39人/百万美元GDP;法国3.46人/百万美元GDP。中国官民比是l:26,而美国是l:94。由此可见,英国公务员效率最高,其次是美国,中国公务员效率低下且人数众多。当前国家财力增长的很大部分用于满足“吃饭”和“养人”,导致行政成本增高,行政效率降低。

二、引发的问题

(一)供养人员众多,财政负担重

使人担忧的是,报考公务员人数日益增多的同时,公务员的薪酬也在悄然增长。2006年1月,政府根据《公务员法》中公务员工资调整原则公务员工资调整原则,再一次上调公务员的工资标准,从1993年10月至2009年,公务员的工资几次得到提高,这使得我国政府行政成本更加偏高。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指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已上升到19.03%,比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分别高出16.65、14.84、13.97、12.53、11.93和9.13个百分点。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畸高,尤其是公共行政成本占了财政支出的“大头”,从我国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比大多数发达国家高出10个百分点的事实可见,我国行政成本尚有很大的下降空间,我国行政成本控制将大有作为。

(二)违背社会公平,不利建设和谐社会

“公务员热”的风头日见其张,尤其在今年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报考公务员更是万千求职人员心中最理想的一职了。但是,公务员人数的不断上升却带来不少的社会不良反响。我国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城镇失业人口增加,广大农民还处于求“温饱”阶段,而原本已经人数众多的公务员却还要再次增加,丰厚的报酬还要一再加薪,消耗国家大量的财政资源,似乎对社会“有欠公平”。并且更严重的是,公务员人数太多以及薪酬太高都会威胁到经济的增长,不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热衷于公务员且一再高呼加薪,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把知识与理性主要用于支配而非生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务员队伍进行“分配性努力”,意味着大家都更愿意去“分蛋糕”,而不愿意去“做蛋糕”,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把知识与理性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生产,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病症。对一个社会来说,当人们不约而同地加入到“分配性努力”行列而忘记“生产性努力”时,当人们纷纷惦记如何去分配他人的财富时,最起码说明了社会制度弊病的存在,更说明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和公众心理预期的错位。

三、对策及建议

(一)依法招聘,严格控制

严格按照法律对政府机构设立和人员编制进行约束,明确纳税人供养的范围,严格经费拨款、增加人员的程序,严格控制机构和人数膨胀。规范各部门和行政性事业单位税外各种收费项目,坚决取消不合理的税费项目,合理收费的要通过听证和人大审批,并归为税收,杜绝一些执法部门通过执法收费和罚款来中饱私囊。同时要精简机构和人员,总体上不再增加公务员编制和事业编制,不再设立新的机构。同时,推进公务消费货币化,机关后勤加快企业化和市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核定人员和支出,其它事业单位坚决推向市场并企业化经营。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做到了有法可依,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逐步将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制度纳入法治轨道。严格遵循《公务员法》,做到凡进必考的录用制度全面展开。

(二)完善竞争机制,淘汰冗员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在职务晋升上,采用“竞争上岗”的办法,破除了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陈规陋习,使优秀人才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中能够脱颖而出。实行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评价,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同奖惩、工资、职务升降、辞退等环节挂钩,建立起晋级增资机制,择优任用的同时,逐步淘汰不合格的人员。

(三)加大公务员培训,完善公务员分类管理机制

对公务员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公务员群体发展、成长的规律,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公务员职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进公务员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在职位设置、资格审查、考试评审和竞聘等各个环节,做到了逐级负责、严格把关,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公务员的培训制度,加大公务员的道德培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强公务员职业化的价值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建立优化、精干、廉洁、稳定、高效的公务员队伍的重要措施,是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政务活动家和行政管理人才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2]杜安国,刘捷.公务员薪酬制度的比较分析及其政策选择[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

[3]杨晓蔚.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J] .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1期

[4]刘用栓.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的探究及其控制[J].行政论坛,2007年第3期

[5]张灵知.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现状及其原因简析[J].今日南国,2008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社会公平
论劳动价值论对健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对社会公平的接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