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性的理论追求: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再认识

2009-07-09 08:24程晓乐
唯实 2009年6期
关键词:实证实证分析

程晓乐

摘 要: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蕴含着实证性的理论追求。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逻辑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有机结合而成为现代社会科学分析方法的典范;另一方面,在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上,更是以社会知识的真实性、客观性为其理论指归。但是一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面临着“意识形态倾向”的责难。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对实证方法本身的反思和对学术研究中“价值关联”的充分体认成为维护其科学品格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实证;逻辑分析;实证分析;价值关联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6-0090-03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方法:

逻辑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有机统一

任何一种理论在把握世界的过程中都必须有或必须借助于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一定意义上,研究方法的科学程度是能否客观、科学把握世界的前提预设。对科学社会主义而言,正是因逻辑方法和实证方法的有机统一和出色运用而成为现代社会科学分析方法的典范。所谓逻辑分析,强调的是科学认识及其结论依据理性的原则,依据事实的内在联系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推理;而实证分析则主张人的认识活动必须对事实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坚持从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出发。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构中,这两种分析方法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之中。马克思从纷繁复杂的人类生活中抓住了物质生产方式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动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形成历史的唯物史观。“物质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1]。而社会的变革最终要通过人的主体作用来体现,马克思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础之上,强调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的直接推动作用,“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2]。马克思以高度抽象化的语言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动力、发展趋势并且在哲学的层面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同时,这种高度抽象的逻辑分析方法也为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确立了一个基本的研究范式。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不仅需要哲学层面合理性和可能性的论证,而且需要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实证分析而得出的事实依据。这或许也是促使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转向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以商品入手,创建了劳动价值论,进而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奠定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植于现实基础之上”[3]。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与其说是资本主义内部剥削关系的揭露,毋宁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具体情景下的生动化。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方法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实现了理论与经验、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实证的高度统一与有机结合。“一方面,唯物史观是实证方法的认识论依据,没有唯物史观的逻辑思辩,实证方法的运用就会失去明确的方向,从而就不会有真正的实证科学;另一方面,实证方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没有实证的运用,唯物史观将失去它的逻辑起点和客观依据,从而

也难以发展出严谨的社会科学”[4]。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征:实证精神的弘扬

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是近代世界的历史主题并深刻地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文化上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传统价值、规范权威的倾覆,开始强调摆脱前提的理论预设、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倡导科学研究的实证精神。孔德将社会学同哲学分离出来并强调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微缩。作为几乎同时代的马克思亦无法逃脱时代的影响。在分析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时,马克思就经常以肯定和赞赏的口气说他们的著作是诚实的研究,遵循了严谨的客观的科学方法。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时,马克思更是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的前提不是某种哲学,而是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目前已有的实际结果。共产主义首先不是学说而是社会运动,是反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至于共产主义理论,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在很大程度上,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追求社会知识的科学性、真实性为其最终的理论依归。

首先,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来看,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欧洲社会实证观察基础之上的理论结晶。18世纪下半叶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席卷了欧洲大陆,其在创造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更是彻底改变了欧洲社会的结构。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所掌握的社会资源的不断膨胀;另一方面则是小生产者的无产化、无产者的大量增加以及劳动者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这种严重的社会阶级对立局面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无产阶级斗争浪潮。也正是这些社会事实使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的继续进步甚至不会使无产阶级的状况有丝毫的改善,无产阶级的不断贫困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与空想社会主义建构理论的路径相反,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从抽象的人性概念而是从资本主义的社会事实出发,依据科学的、实证的精神,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总结出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规律。

其次,从科学社会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来看,它力图摆脱意识形态的预设,努力客观地反映世界的本来面貌。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是个人同他存在的现实环境的想象关系的表现。这种想象关系是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与世界真实之间只能是一种非同一性的关系。而意识形态则遮掩了这种非同一性,通过阐释或制造姿态代替现实的做法来制造一个想象性的有意义的现实。特别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意识形态往往制约着研究者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正是对意识形态规制作用的强烈体认,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坚决摈弃了一切意识形态的虚假本质,主张摆脱先天的理论预设,一切从社会事实出发,还世界以真实。这种科学的、实证的精神恰恰就体现在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之中。一般广义而言,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理论之间相互统一、密不可分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过程出发,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内在发展逻辑和总的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样本着实证的精神,以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现象——商品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脉络,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层面分析的逻辑结果必然是无产阶级斗争理论的最终形成。科学社会主义以其稳定的物质前提而区别于一切唯心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假设。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5]。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困境及出路:

实证方法的反思与研究中的“价值关联”

实证研究一度主宰了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掌握了近代社会科学的话语霸权,在这种背景之下,科学性往往被等同于实证性。然而理论的演进却不断地向纯粹的实证性提出挑战。人们在理解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的行为有时真的能够离开人的主观建构而完全依赖来源于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以韦伯为代表的诠释社会学流派正是针对实证主义研究中人主观意义的缺失而开创了一条完全的不同的理论进路。当然,作为一个生活在没有了统摄性价值观的现代社会的思想家,韦伯同样要对科学研究中的实证方法这一时代要求做出回应。韦伯主张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原则,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中要回避自己的价值判断,不以自己的价值观、物质利益去影响科学分析的过程。然而,韦伯不同于实证主义者之处,在于其对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关联的深刻体认。“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这种研究试图深入的无穷的因果之网的广度和深度是由支配研究者及其时代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在研究方法上,指导性的观点对于建构在研究在中将被使用的概念系统非常重要”[6]。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中,无论是对象的选择还是加工都无法逃避价值观的前提预设,完全、彻底的实证研究很难实现。但是“价值关联”绝不是与“价值中立”水火不容,其在社会科学中的普遍存在也绝不是否认社会科学存在的价值,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者能否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背后的相关价值。正如阮新邦所言,“在研究的方法学上,韦伯却一贯地指出一旦这些相关价值被确认后,我们便有了一个客观程度来审核研究的客观性和有效性”[7]。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武器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对世界做出实证、客观的回答同时,我们不禁要问它的“价值关联”在哪?作为反对一切意识形态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当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长期理论指导思想时,能否避免自身滑向意识形态的宿命?勿容置疑,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性理论,有着强烈的阶级关怀。反对者长期以来也正是抓住这个“把柄”来贬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科学性进而否定其存在的价值。而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却不能针锋相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建构以及缺少理论根基的空洞宣传上。事实上,如前所述,“价值关联”的存在不是判断理论科学性的唯一标准。“价值关联”是社会科学领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对待社会理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在清醒地意识到“价值关联”规制作用的基础之上,努力做到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价值中立性。但是在理论实践中,如果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过于教条化、表面化,便会无形中将其中的“价值关联”成分无限放大,掩盖住其自身固有的科学精神,进而导致理论现实解释能力的下降和发展的困境,给反对者以口实。因此,通过对“价值关联”的充分体认,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品格的再次维护完全成为了可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82-8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5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4]马克思.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法论初探[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

[6]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9.

[7]阮新邦.批判诠释与知识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7-18.

责任编辑:黄 杰

猜你喜欢
实证实证分析
高职院校食堂满意度调查及实证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网络金融发展及其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O2O电子商务顾客满意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