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省青南牧区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思考

2009-07-10 09:03段宝文
西部教育参考 2009年1期
关键词:专任教师牧区师资队伍

段宝文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我国实现公平教育的客观要求。本文通过对杂多县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探求促进青南牧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均衡配置的对策。

一、杂多县中小学师资现状

(一)基本情况

杂多县成立于1953年,居住着藏族、汉族、土族、回族、撒拉等5个民族。截至2007年底,全县总人口51255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2%。气候高寒阴湿、缺氧,平均海拔4290米,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基础薄弱,是全国扶贫县之一,也是全省财政补贴县。截止到2008年5月10日,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7所,其中小学16所,初中1所。共有在校学生6987名,其中小学生6256名,初中生731名。教职工346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中学30人,包括特设岗位教师2人,小学110人),代课教师126人,工勤人员14人,临时雇工66人。

(二)中小学教师现状分析

1. 中小学教师基本编制和实际需求情况分析。2004年,依据国家、青海省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标准,要求对全县教师编制进行了核定。通过核定,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编制为162名,附加编制为25名。核编后,师生比初中为1∶14.7,小学县城为1∶20,乡村为1∶13.5(目前,初中为1∶34,小学县城为1∶75,乡村为1∶120)。按目前教学班数和教学工作实际需求测算,全县实际共需中小学教师438名。其中,小学教师补充247名,加上现有的122名代课教师,可以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初中还缺各科教师20名。

2. 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状况。30名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20人,占67%,其中师范院校毕业的10人,占50%,大专学历10人,占33%;其中师范院校毕业的8人,占80%。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110名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5人,占4.55%,其中师范院校毕业的1人,占0.9%;大专学历的87人,占79%,其中师范院校毕业的16人,占14.5%;中专学历的15人,占13.6%,其中师范院校毕业的13人,占12%;高中以下学历的3人,占2.7%。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86%。从学历结构可以看出,我县的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较高,尤其是专科层次的占到88%,这个比例对于自然条件差、教育基础薄弱的民族贫困县来说应该是不低的。但从取得学历的途径分析,大专学历以上的112名中小学教师中,非师范院校的有87人,占77.7%,通过自学、函授、进修等途径取得学历的有85人(含专科层次取得本科学历的人数),占75.9%。2008年经自考毕业和即将毕业的有12名,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0.7%。截至目前,英语、音乐、美术三科全县还没有一名正规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

3. 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情况。初中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的23人,占77%;36~40岁的5人,占16.7%;41~45岁的2人,占6.7%;小学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的78人,占71%;36~40岁的9人,占8.2%;41~45岁的9人,占8.2%:46~50岁的12人,占11%,51~55岁的2人,占2%。从年龄结构分析,中小学教师中35岁以下的有101名,占72.1%,教师队伍整体趋于年轻化,易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新知识,但经验相对缺乏,需加强培训培养,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4. 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初中专任教师中,政治2人,占6.7%;藏语文4人,占13.3%;语文6人,占20%;数学7人,占23.3%;物理2人,占6.7%;化学2人,占6.7%;生物1人,占3.3%;地理1人,占3.3%;历史1人,占3.3%;外语3人,占10%;体育1人,占3.3%;音乐1人,占3.3%;美术0人,占0%;信息技术0人,占0%;劳动技术0人,占0%。小学专任教师中,思想品德23人,占21%;语文26人,占24%;数学26人,占24%;外语4人,占3.6%;体育1人,占0.9%;音乐1人,占0.9%;美术1人,占0.9%;信息技术2人,占1.8%;劳动技术0人,占0%;藏语文26人,占24%。从教师的学科结构分析,初中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跨学科、跨年级任教问题较突出,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体、美教师相对缺乏,按国家从小学起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课的要求测算,至少缺英语教师30名,信息技术教师26名。

5. 教师工作量对比。初中教师承担的周课时量平均为22节,师生比为1∶34。小学教师承担的周课时量县镇平均为20节,乡村平均为26节;师生比县镇为1∶75,乡村为1∶120。教师工作量在我县分布不均衡,县直属学校由于受校舍等条件制约,班额普遍过大,人数在50~80人不等,各校教师课时量、工作量大,教师基本上都带两个以上的学科和班级,教学任务重。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县中小学师资队伍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师资配置严重失衡。杂多县教师队伍的配置存在着向城镇集中,乡村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乡村小学基本上以代课教师为主,全县13所乡村学校中还有2所没有一名正式专任教师,其他学校仅有1~2名正式专任教师。

2.师资队伍整体数量不足。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2004)39号文件精神及2007年底我县在校生数计算全县中小学尚缺教师298人。近年来,我县通过州、县考试聘用了126名代课教师,占现有教师总数的47%。这些招聘的代课教师,由于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正规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教育或专门培训,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

3. 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全县师生比平均高达1∶51(县城小学师生比为1∶75,部分乡村学校师生比为1∶120以上,县民中师生比为1∶34),远远大于国家标准。

4. 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比例应为1∶2∶1,即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的比例为1,中年教师的比例为2。这是因为中年教师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兼具了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的优点。通过“传、帮、带”,发挥中年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可以形成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避免教师队伍的断层。而我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整体呈年轻化态势,教师队伍缺乏梯队建设,不利于教师队伍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5. 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尤其是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体、美教师极为缺乏。此外,各个学科中都普遍存在着教师所学专业与所任学科不相符的现象。比如,初中除语文、藏语文、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大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与所任学科基本相符外,其他学科专任教师中,均存在所学专业与所任学科不相符的情况,各学科教师中在所学专业与所任学科不相符教师分别是:数学4人,占13.3%;英语2人,占6.7%;政治2人,占6.7%;物理1人,占3.3%;化学1人,占3.3%;生物2人,占6.7%;地理2人,占6.7%;历史2人,占6.7%;体育1人,占3.3%。

二、青南牧区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杂多县师资配置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青南牧区的实际,可以预设,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非均衡态势是青南牧区一个共性特征,同时也是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一)建立科学的政策体系是促进青南牧区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导向

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往往表现在多方面,因而所采取的政策也应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包括着眼于数量的政策、着眼于质量的政策、着眼于结构的政策。在数量上,由于青南牧区师资数量不足,为了使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区域和学校间师资力量保持相对平衡,首先就要在数量上保证青南牧区对教师的需求。为此,以下政策可以考虑:

1. 定岗定编,确保教师队伍基本结构的稳定性。结合事业单位制度改革,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2004)39号文件精神及青南牧区现有学生数重新核定编制。从制度上使所有学校师资队伍的基本结构得到保证。

2. 加大定向培养力度。通过定向培养来保证有足够的师范毕业生到青南牧区的学校任教。

3. 对口支援、跨校兼职政策,即在地区间、校际间建立师资力量的对口支援关系,帮助青南牧区学校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鼓励西宁、海东地区的优秀教师到青南牧区学校兼职。

4. 积极争取国家特设岗位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5. 待遇优惠。通过提高青南牧区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补贴,吸引优秀教师和优秀师范毕业生前往任教。

(二)建立合理的教育投入机制是促进青南牧区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基础

我国现行的教育投入体制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二是有限的教育投入在区域间的分配不均衡。它对师资配置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前者导致我国师资力量(数量和质量)的整体不足。后者则造成了师资分布的非均衡态势,具体表现在城镇和农村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之间师资配置严重失衡。青南牧区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当地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基础原本就十分薄弱。加之青南牧区高寒缺氧,优秀高校毕业生不愿到青南牧区任教。为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青南牧区任教,努力实现师资队伍的均衡配置,在投入机制上,就有必要向青南牧区采取倾斜政策,建立有利于青南牧区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机制。

1. 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青南牧区义务教育的需要,从制度上给予青南牧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优先权,监督和防止义务教育经费被挪做他用。

2. 建立青南牧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一方面,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进一步完善教师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机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教师住房难等问题,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将精力集中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好代课教师问题。代课教师是一支有朝气、有潜力的队伍,又是一支情况多变、很不稳定的队伍,他们为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必须认真地、正确地解决好代课教师问题。其一,要对达到标准的代课教师提高工资待遇,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其二,依法择优录用,逐步转为公办教师。

3. 加大“普九”力度,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应向青南牧区学校多倾斜一些。“普九”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继续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向贫困地区学校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缩小它们与城市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以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提高义务教育投资的效益,既要增加教育投资的数量,为普及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要遵循效益原则,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利用率。就目前情况看,尤其要着力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师资资源的使用效益、教育设施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以及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按时完成率等。

(三)建立教师培训机制是促进青南牧区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保障

众所周知,青南牧区的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其他地区相比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从青南牧区中小学教师现状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教师培训要紧密配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新课程教材教法、教育教学策略、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运用、科研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教师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探索、构建具有青南牧区特色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机制、师资培训政策,从时间、经费、培训队伍等方面给予保证,以提高这类学校现有的师资水平。

首先,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实行全员的、等质的教师培训。注重从教师的教学实际出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其次,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着眼于教师整体的全员培训,而不能仅把教师培训的目标放在培养几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上。相应地,政府也要给予经费支持,形成良好的教师培训成本补偿机制和投入机制。

第三、充分发挥师范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 根据青南牧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推进高等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整合优化教师教育资源,逐步将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构建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2. 实施“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计划”。在青海省师范大学及下属学院建立“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同时,建设好省级、地市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促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和培养模式创新。3. 加强地方教师培训机构和师资建设。建立以地方民族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等培训基地为主阵地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统,形成“州——县——校”三级管理培训网络。

第四,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推动青南牧区师资培训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实施教师网联计划,采取各种不同模式,打破时空阻隔,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大规模高质高效地培养培训教师,整合优质教师教育源,切实提高青南牧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保障教育教学的良性运行。

(本文作者单位:青南牧区杂多县文化教育局)

猜你喜欢
专任教师牧区师资队伍
“十三五”回顾系列
新巴尔虎左旗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
如何培养甘南牧区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关于加快建设农村牧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