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资源 培养创造思维

2009-07-10 09:03石玉海
西部教育参考 2009年1期
关键词:假想丑小鸭朱自清

石玉海

创造性思维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力于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寻找知识的交叉点,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史地生相互包融,数理化亦有牵涉,而其自身的编排体系又是前后贯通、相互联系的,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各知识的交叉点,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从狭小的课堂空间引向无限的课外天地。如《数字杂说》中作者为说明数字之妙,列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特别是一副对联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这副对联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不熟读《三国演义》的人是不能品得其中之味的。讲到这里,老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释,而是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对这副对联作一解释。在热烈的发言中,诸葛亮的形象渐趋明晰、丰满。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历史与语文、经书与地理知识在不自觉中融合到了一起。

二、想象文章的空白点,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在有限的表达中留下不尽之言,让人回味、想象、思考。看似空白,实则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艺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大大提高创新能力。如《华南虎》中最后一节:“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我”明白了什么,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到含蓄的语言中。这里可以要求学生联系诗中所写,说说作者在此时此刻明白了什么?——明白了高贵的尊严被践踏的屈辱、明白了不羁的灵魂被囚禁的愤怒、明白了自由被禁锢后不屈的抗争……学生们的回答充满灵性也充满理性。

三、辩议文章疑点,培养思维的辩证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教材的理解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的,特别是在新课标开放的教学理念下,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教材的疑点,敢于质疑,敢于批判,走出唯书是从、唯师是从的桎梏。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一个同学突发奇想:“朱自清既然爱父亲,为什么自己不去买橘子,而让年迈的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自己操劳呢?”此言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满堂学生的思维。一时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学生们从朱自清父亲买橘子说到自己的父亲,从现在的朱自清说到后来的朱自清,从父子情深说到人间磨难,从享受父爱说到自强自立……争执已远远超出了语文的范畴,让人感受到的是学生对社会与人生、亲情与人性、历史与现实的辩证思考。

四、咀嚼文章亮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文章的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能激起读者情感涟漪的地方。咀嚼、品味文章的亮点不仅有助于理解教材本身的内涵,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特别是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如《背影》中对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就是文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亮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抓住“穿”、“爬”、“缩”、“倾”等关键词句体会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进一步体会其中所表现出的父爱,进而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父母身上有过这样感人的情景吗?引发学生谈自己此刻的感受,讲述记忆中感人的事例。

五、假想情节的变化,培养思维的多元性

所谓假想,就是对原有的情节予以否定和假设,进而推测在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新结果。假想不只是对内容本身的一种假设,同时也有对假设结果的想象。如在教学《丑小鸭》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假想故事中的某一情节,然后再说说在假想的情景下丑小鸭的命运会如何呢?学生们是这样假想的: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呢?假如丑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呢?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至死也没遇着白天鹅呢?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呢?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它生活过的地方……在学生的发言中,我们看到的是智慧的闪耀,是思想的锋芒,是创造的美丽。

这样训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超越自身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思想认识、语言表达上跨上了新台阶,达到了新境界。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假想丑小鸭朱自清
假想
别怕,那是孩子的“假想朋友”
论"假想防卫"
朱自清的较真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
假想防卫过当的法律适用
《丑小鸭》后传
我很丑,但我有梦想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