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推进需要教师具有哲学素养

2009-08-03 08:47王平杰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4期
关键词:哲学理念新课程

王平杰

新一轮课程改革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课程变革,它不仅涉及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等表层问题,更涉及课程思想、价值观、文化传统、行为习惯、教学生活方式等深层次文化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改确确实实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但是“是不是”与“能不能”毕竟是两码事。能否真正“突破”需要很多相关条件,尤其需要将这些条件加以有效整合。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绝不只是操作层面上的理念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我们整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思维风格。笔者只想换个角度,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一番新课改。

教育哲学的缺失

我们大多数一线教师是从骨子里轻视理论,尤其轻视哲学的。一般教师认为哲学是空洞的,哲学是抽象的,哲学是远离实际生活的,很难把它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

在一些教师培训会上,常听到一线教师这样建议:“我们不需要大的教育理论,我们只想听一些操作性、针对性强的讲座。”这样的建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线教师对教育哲学的漠然,同时也暴露出我们教师缺少应有的哲学素养。

哲学给我们的教育提供内在依据,本质上是人对自身思想和实践的反思。对哲学的学习并不是要求我们成为思想者,成为哲人,但它确实可以培养我们对于生活审慎的智慧,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世俗生活,提高我们在世俗生活中的主体意识与应对复杂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的不适应从根本上说是教师教育哲学的缺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仰,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深层建构”。而只注重行为模式的改进,把新的教育理念降格为支离破碎的教条或规则。

由于我们缺乏相应的哲学素养与理论功底,自身的思维品质存有缺陷,对古今中外的重大理论成果无法心领神会。解决具体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更不可能运用自如。源于此,我们就必须学会从哲学高度反思已有的教育教学,就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唯有如此,新课改才可能稳步推进,达到预期效果。

哲学让课堂更精彩

为了让一般教育工作者能感悟哲学的魅力——细微之处皆哲学,也为了说明问题的简洁有力,我举一个语文上的例子。有人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在这里我却强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笔者有幸真正领悟了一堂不同凡响的语文课。这不是简单地以什么理念组织语文教学的问题。散文《荷塘月色》太有代表性了,很多教师开设公开课时常爱选此名作,当然一般的语文老师讲不出什么新意。一位爱好哲学的语文老师打破了名作欣赏的沉寂。他在讲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时,不是随大流式地直接在“颇不宁静”之文眼、“情感”之线索上做文章。他只是抓住了篇中作为哲学爱好者容易敏感的一句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教学中,他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作者只是一个关起门来读书的教书匠,既不“爱热闹”、也不“爱群居”,不敢、也不想投身到火热的让作者心烦不已的现实生活中,他这几天怎么可能“心里颇不宁静”,又怎么可能在荷塘边“背着手踱着”。可是这么一说,他的学生开始追问了,“爱群居”的教授不都这样啊,为何偏偏就是朱先生如此呢?他于是提醒学生,单单观察社会生活本身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名作吗?他以哲学的慧眼引导学生明白了写作的真谛:以生活和理想为材料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以构思和创作为方式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在评课时,有人问:何以能在那两句上做文章,何以有如此奇巧的思路?执教者欣然应答:哲学呗!这其实就是发挥思考作用的过程,用朱自清先生的话来讲他为此就得“爱冷静”、“爱独处”,否则只会“占有”,整天钻在故纸堆里,没时间思考啊。没时间思考,哪来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不知朱自清先生是不是哲学家,不过。仅凭其散文中折射出的辩证艺术,我们就能断定:先生的哲学素养肯定非常人能及。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哲学思考,至少我们不可能与朱自清先生产生思想上的真正共鸣,就不可能真正走进散文大师。这是不是给我们一点启发:语文教师要有哲学触角,否则难以真正欣赏文学与人学。

其他学科老师呢?有的专家以为有了新的课程与理念,就找到了当今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我不敢苟同。从哲学角度来讲,只会大讲特讲“新理念”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就人类的实践而言,内外因的关系倒真是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可偏偏好多人懒得思考,已习惯于从自身利益出发“非此及彼”。离开哲学这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还能做好什么?现在,人们已高度重视“终身学习”,但学什么呢?仅仅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行吗?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呼吁所有老师都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和运用哲学,在教育系统要率先兴起学哲学、用哲学的高潮。舍此,我们的眼光只能是短浅的;舍此,我们的创新思维是无法生成的;舍此,一切教育教学改革都是无法推进的。

哲学——新课程理念贯彻的支撑

新课程理念本身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勿庸置疑,可施行起来必然是困难重重。教师是传承文明的主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托当然是教师。新课程理念本身,它需要不断完善,从哲学角度讲,任何科学理论都只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再新的课程理念必然有其不成熟,甚至不科学之处。仅凭热情,缺乏理性思考,缺乏信息的有效整合是不行的。任何将新课程理念简单化排他性的激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可能导致课程生态的失衡,进而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否则,新课程理念肯定不能“说服人”。

我所说的“哲学信仰”指的是这种境界:能自觉而充分地认识到哲学的巨大指导作用,又能在社会实践中习惯而执着地加以运用。这种“自觉”与“执着”不仅是其自身能力的判断,更是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没有这种“哲学信仰”,其“哲学素养”是无法应对生活的不断挑战的。笔者曾连续调查过几届学生,我得出的结论恐怕让人无法接受:让学生感动的老师很多,让学生变得聪明的老师不多,既让学生感动又让学生变得聪明的老师更不多。我们不妨关注一个更具体的问题:什么样的老师最容易死搞应试教育,什么样的老师最容易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增加音体美,出去搞活动”?说得更到位一点:什么样的背景下什么样的人最迷恋“考试文化”?人们常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到底什么样的人有如此魅力?那只能是有独到见解,有深刻思想的人。一个缺乏思想,尤其是缺乏哲学思想的人最容易缺乏主见,他不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贯彻新课改,“反思性教学”不能不讲。依专家的见解,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课堂探究的能力”,必须同时也是“研究型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能达到这种要求,凭教师“专业的判断”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教师高度自觉地收集、加工、整合教学信息的能力,这是一种哲学信仰和修养的大问题。或许我们只有联系到哲学的巨大作用。才能真正理解“名师出高徒”的奥妙所在。

教师个人素质的内容很多,但最易被人们遗忘的是哲学素养。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让教师群体自觉接受,认真组织教师搞好包括提高教师哲学素养在内的培训工作。如有可能,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编写“教育哲学”,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方向性指导。当然,仅有“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就教师而言,要立足于用哲学理念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感知哲学、发展哲学。

教育生活的生动和实际,使得教师首先甚至唯一关注的是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并不问其背后的思想基础。只关注“方法和技术”,我们教师很容易走出一条“匠技”的道路。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并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实践,去影响学生;而后者没有思想,总是按照别人的思想去机械的模仿、去简单的重复。

实际上,任何领域的高境界的实践者,都不会醉心于纯粹的“方法和技术”。他们会寻求具体实践领域的灵魂性的东西。谁把握住了实践的灵魂,谁就是实践的主人,否则,就只是实践的奴隶。一个不懂哲学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但不可能成为教育家。

轻视哲学的结果就是重视经验、迷信经验。所以中国教育的实践常常陷入到经验主义的传统里边去。不信,你看看近些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只要哪个地方创造出一个新的经验,学习者就蜂拥而至,回来后就照搬照抄,可是实践表明这样做的没有几个会成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经验本身有局限性,经验本身有地域性,经验本身有个人性。学习别人的经验必须用哲学的眼光去分析,把别人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学实质抓本质。

新课改的推进需要我们教师补点哲学,需要我们教师把自己的职业关注从日常琐事转向对教育理念的反思和梳理。需要我们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和哲学头脑。

猜你喜欢
哲学理念新课程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用心处事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晾衣哲学